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2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9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八下·建平期末) 现代文阅读

    谈作文

    朱光潜

    ①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重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作出来的呢?

    ②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

    ③“《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④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吗?

    ⑤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⑥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⑦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 (1) 概述托尔斯泰的儿子《回想录》里叙述的故事。
    2. (2) 结合作者论述的观点,谈谈第③段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3. (3) 对于“学文”来说,“临帖”和“写生”具体指什么?
    4. (4)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不能换成括号中的句子。

      ①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人们会以为这样咬文嚼字是迁腐。)

      ②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吗?(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愧死。)

  • 2. (2023九上·麻城期中)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劲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汉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般无聊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3. (2023七上·松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司马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被捕入狱,惨遭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终成《史记》。支撑他矢志不渝的动力,便是其“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长远志向。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中,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采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 4. (2023九上·萧山月考) 校读诗会,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读诗,并运用所学进行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诗解读与诗鉴赏

    (张发安)

    ①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我们需要读诗,读好诗。

    ②诗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读到好诗,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陶冶,自觉或不自觉的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启迪,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③已有不少诗词鉴赏词典能帮助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但大多是从语言文字、结【唐】白居易构、意蕴上作些分析,而进行美学的鉴赏不多。解读与鉴赏有区别,互有交叉,各有侧重。诗鉴赏,余以为侧重在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还有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④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依山尽”的山是中条山主峰雪花山,在鹳雀楼东面十五里,落日不能逆行而东。于是将“白日”句解释为从那东山上“反射着炫耀着的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阳本体。”这种从地理考查出发的解读,是舍去了作者主体的艺术表现。我们说即便西边无山,作者可把别处看到的移过来,艺术高于生活。上述解读法值得商榷,如此解诗把诗讲得没诗意了,无美可赏。

    ⑤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诗”虽指《诗经》,也不排除我们说的诗。“无以言”的“言”,不仅仅是“说话与表达”的意思,还含有读者对诗美的欣赏以及读者的文化积淀的发挥。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有文化涵蕴的人,便会联想到很多,包括想到泰山玉皇顶上一幅名联:“地到天边天作界,山到绝顶我为峰。”于是,一种雄奇伟岸,人力胜天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⑥再说,若能用一些美学原理发掘诗艺与意境,提出新的见解,就超越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会发现这诗之所以能激发人向上的情绪,就在于通过诗人眼中的夕阳西落和黄河东流向两端延伸的水平线,与中心点上即诗人登楼处向上仰视的中轴线相垂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伽玛运动”,给人以一种“向外和向上发射”的“倾向性张力”感应,使读者产生一种向上的追求欲念,力求尽快地去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

    ⑦再如,我们用“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就会突破古人对这首诗所作的“板滞”之批评,我们就会认识到杜甫的构思之精妙,结构之完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全是意象并列组合,四幅画面其色彩的浓淡,上下前后的视角转换,构成一个系统,同中有异,交相变换,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把诗人框在其中,聚焦在诗人身上,突现出诗人那孤独而不能复出的困苦形象。

    ⑧无论是读诗还是读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是读近体诗,其间蕴含有很多美学原理,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不少美学知识,诸如对称与均衡,对立统一,反常合道等等艺术法则,从而提高审美感知和涵养我们的文化素质。欲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只有多读诗,读好诗,才能充实我们的内涵而灼灼其华于外,即人的气质美。

    (选自“世界作家园林”公众号,有删改)

    1. (1) 辨析文章语句,以下属于观点的是(   )
      A . 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B . 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 C . 诗鉴赏,余以为侧重在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还有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D . 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2) 阅读文章,梳理作者写作思路,请你将以下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 (3) 作者用了“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请你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结合以下提示,并运用唐诗鉴赏的方法,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

  • 5. (2023九上·赵县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1935年初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奉献国家。“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夹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今天,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 , 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

    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注释】①出自《晏子春秋•内篇》。

    1. (1) 论证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结合材料说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3. (3) 论证材料要与观点一致。下列材料中不能充当本文道理论据的是( )
      A .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孟子) B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C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D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 6. (2022九上·定州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待“三天”

    ㅤㅤ①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ㅤㅤ②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ㅤㅤ③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屠呦呦历经50多年,不断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ㅤㅤ④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ㅤㅤ⑤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

    ㅤㅤ⑥“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激励着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亿万人民。不忘昨天的初心、奋进今天的征程、奔向明天的憧憬,把团圆亲情化为奋斗激情,新的辉煌正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③④⑤三段顺序能否调换顺序?请说说理由。
    4. (4) 选出下列名言中不适合充当选文道理论据的一项( )
      A .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林清玄 B . 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C .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D . 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 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诚信要经得起考验

    ①近日看到一则新闻:一家小超市的老板因为有事不能正常营业,但考虑到超市周边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于是将超市改为“无人售货”模式,顾客进店拿完货物后,纷纷自觉付款,生意甚至比之前还好。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举动,温暖人心,也引人思考。

    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做事应当恪守的道德准则。然而许多情况下,诚信是要经受各种考验的。比如,在有监督的时候许多人能够讲诚信,但无人监督时还能不能恪守诚信原则呢?在无利可图或利益诱惑小的时候许多人能够诚信做事,但面临巨大物质利益诱惑时还能不能不失诚信呢?这些其实都是人们经常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些人没有经受住考验,道德良知最终败给了利益诱惑。然而他们或许没有认真想过,经受不住考验而失去诚信,也许一时能获得一些利益,但终将失去未来。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在集市上开了一家小酒馆。开始时,小酒馆因为物美价廉,总是座无虚席。年轻人一心想赚更多的钱,于是把大碗换成了小碗,谎称是新配方的酒,一时又赚了一笔。尝到甜头的年轻人,又往酒里加水,而且越加越多,渐渐地客人都不来了。许多时候,牺牲诚信获取利益是难以长久的,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③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对诚信的考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有经受住一个个考验,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北宋词人晏殊参加考试时,发现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他并没有为了获取功名选择隐瞒,而是果断说明实情,恳请考官另行出题。宋真宗被他的诚信品质所打动,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在入朝为官后,闲暇之余,晏殊从不参加郊游和宴会,总是在家读书。真宗很欣赏他的行为,于是让他做太子的老师。晏殊得知原因后,直言自己没有参加郊游和宴会是国为家里穷。晏殊始终恪守诚信品质,从不偷奸耍滑,最终当上了宰相。可见,诚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处处坚守、时时涵养,才能行稳致远。

    ④诚信不仅是做人、从业的道德底线,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石。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信任,能够吸引别人与之交往合作,更容易收获成长、取得成功;不讲诚信的人,别人不仅不可能信任他,而且还会对他避而远之,不愿、不敢与之合作和亲近,必将难有作为。因而,我们须在现实考验中守住诚信这个做人之本。

    ⑤诚信要想经得起考验并不容易,首要的是让诚信意识在内心深处扎根,只有在思想上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恪守诚信;关键是修身律己不松懈,时时警醒自己,恪守做人原则,绝不做失信之事,重要的是慎独慎微,无论事情大小、是否有人监督,都不放松诚信方的要求。

    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好的环境对人有正面引导作用。在讲诚守信方面,我们在自身做好的前提下,更要以自己的诚信行为影响带动他人讲诚信,努力营造人人诚信的良好氛围。

    1. (1)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 (2) 本文以一则新闻开篇,有何作用?
    3. (3) 第③段划线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小明认为在“无人售货”超市买东西时,只要没有人看见,偶尔一次不付钱也没有关系。请你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对他的这种想法进行劝说。
  • 8. (2023九上·浏阳期中)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①当下社会,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②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③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④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⑤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静不下”四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下社会一些人的常见病——焦虑、着急、不耐烦。 B .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地阐释了耐心对于成功的作用。 C . 第③④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且论证的观点和论证思路也完全相同。 D . 第④段画线处的三个短句意思逐层深入,顺序不能随意调换。
    2. (2) 结合语境,用【链接材料】邓清明的事例,为文章第②段括号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邓清明:平凡映伟大,备份亦英雄

      逐梦天宫,揽胜苍穹。11月29日晚,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担负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奔向“天宫”,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为了这一刻,邓清明等了整整24年10个月!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终于,他的“披甲征战太空”成为现实。永不停歇的逐梦脚步,其后是一颗赤诚的飞天初心。

    3. (3) 根据下面方框图中议论性文章的缩写原则,缩写文章。(100字以内)

      把握原文,突出论点

      缩写原则

      关键论据,适当保留

      关注论证,主干清晰

      语言流畅,文意通达

  • 9. (2023八上·肇源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求学贵在知不足

    ①《南史》记录,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时称“江郎”。后来他不思进取,到了晚年诗文再无佳句可出,时人谓之才尽。成语“江郎方尽”由此而来。鲁迅年少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挂在身上炫耀,而是卖了奖章,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夜里读书寒冷难耐时,他就吃一颗辣椒来驱寒,然后继续埋头苦读,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求学经历,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可见,求学不能自满,必须有知不足精神。

    ②知不足,需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曾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不足的方法。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种不足的思考。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因此,我们要虚怀若谷,厚积薄发。

    ③知不足,需要自我剖析的勇气。齐白石晚年时发现自己画功不如年轻时候,便每天勤于描红到深夜。面对孩子“已负盛名,为何描红”的疑惑,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懈怠,特别是在享有盛名时,能有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要三省吾身,正视不足。

    ④知不足,需要树立自我革新的理念。《韩非子•喻老》中所言的“日不见睫”,指出了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很难改变自己。秋瑾目睹民不聊生和清政府的腐败。她意识到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必须要转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于是在1904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从此,她积极参加革命,为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吐故纳新,谋求提升。

    ⑤人贵有自知之明,明就明在知不足。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有知不足的求学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第①段举江淹和鲁迅的事例,从正面引出了中心论点:求学不能自满,必须有知不足的精神。 B . 第②段举曾国藩虚心求教的事例,目的主要是证明知不足,需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的观点。 C . 第④段举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的事例,证明了知不足,需要树立自我革新的理念的观点。 D . 第②﹣﹣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列举古今人物,分析论证要做到知不足应该采取的具体策略。
    2. (2) 第④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文中某一观点的体会。
  • 10. (2023九上·肇源期末)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各题。

    合力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

    崔妍

    ①近年来,短视频受到互联网用户青睐,青少年上网看短视频也愈发普遍。然而,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人感觉刷短视频会“上瘾”。如何有效防止未成年人陷入短视频沉迷,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②《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互联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其中近七成儿童用手机看短视频。短视频沉迷极易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后果,一些不良信息还会产生误导,进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危害不容小觑。防范短视频沉迷,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③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才能更好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在制度上,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网络平台责任。近年来,从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文件,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渐趋完备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设置起“防护网”。下一步仍须与时俱进,以制度刚性建好“防火墙”。在技术上,应进一步向科技借力,推动责任落细落实。监管部门可利用上线审查、应用管控等实现综合监管,短视频平台等也可运用身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推动“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迭代升级。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才能让监管更加有力有效。

    ④帮助未成年人防范沉迷,关键在疏导。应当真正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多供给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就短视频本身而言,平台和创作者有责任瞄准未成年人需求,多发布、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过精神充盈的生活。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应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图书、文体设施、社区活动等更可及,为未成年人打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对于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无法陪伴的情况下,如何更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亟待全社会合力破题,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与关爱。

    ⑤未成年人是网络建设的重要主体,防止网络沉迷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从推进专项行动、深化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到围绕有关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一系列务实举措,凝聚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力。也应看到,构建良好网络生态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用网也需“授之以渔”。譬如,防沉迷的治本之策,就是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既针对新形式、新问题推出新举措,又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和用网能力,才能建设未成年人友好型网络空间,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⑥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前,网络应用深度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每个人都是维护网络环境的责任人、受益人。集聚众智、汇聚众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生态,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互联网必将更好助力青少年成长进步,让他们的生活更多彩。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4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议论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 . 文章首先针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多角度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C . 第②段引用相关研究报告,用数据说话,提出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陷入短视频沉迷的办法。 D . 集聚众智、汇聚众力,标本兼治,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互联网必将更好助力青少年成长进步。
    2. (2)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写出来。
    3. (3) 文章第③~⑤段提出了哪些防止未成年人短视频沉迷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 11. (2023九上·松北期末) 阅读《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回答各题

    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张燕峰

    19世纪,住在巴黎乡下的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有一个几十年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就是怀着虔诚的心情每天按时看日出。正是经年累月地与最磅礴最壮观的自然景象的亲密接触,福楼拜才学会了敬畏自然的雄奇壮丽,懂得了敬畏生命的伟大神秘,成为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是精神强健的人。精神强健,就是宠辱不惊,心灵轻盈澄澈。沈从文曾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他默默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后来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较有影响的专著,在文物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个精神强健的人,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看淡得失成败,坚守自我,执着坚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是心怀悲悯的人。漂母是秦汉时期淮阴地区的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以帮人洗衣为生,当看到食不果腹的韩信面黄肌瘦时,心生悲悯,分给他一口饭吃,才让韩信活了下来,才有了大汉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辉煌一页。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施食之举体现的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无私大爱。 当别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他会竭尽所能施以援手。 即使无力提供帮助,最起码也会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同情他们的遭遇,理解他们的苦楚,尊重他们的无奈,保护他们的尊严。

    一个精神灿烂的人,还应该是正直无畏的人。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直无畏的人,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玩弄伎俩,干出损人利己的勾当;不会为了一己恩怨,而设计陷阱诬陷别人;更不会屈从某种力量而出卖灵魂,阿谀奉承,谄媚他人,做出丧尽天良的坏事。为了公平和正义,他铁肩担道义,甘洒一腔热血,为民请命,一往无前,“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牺牲自己也无所畏惧,毫不足惜。

    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是茫茫红尘间的自我修行,也是生而为人的责任和使命。即使我们难以做到,但也要朝精神灿烂的方向,默默跋涉,努力前行。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 年第 19 期,有删改)

    1. (1)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品质?
    3. (3) 依次写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 ) ( )

    4. (4) 请你结合文章第⑷段内容,为这一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12. (2023九上·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躺平”

    曹 林

    ①“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民间俗语中有生活智慧,说的不就是“躺平”吗?累了就躺,困了就睡,人之本能。奋斗时奋斗,躺下时躺下,这是正常的生命状态。但“躺平”现如今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形成代际、阶层、城乡间的分裂。中间的分野可能在于,存在两种“躺平”:一种是作为个人理性的躺平;一种是作为集体非理性的躺平。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躺平”,我持不同的态度。

    ②我并不反对作为个人理性的躺平。什么时候奋斗,什么时候躺下,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有谁比一个人更了解自己呢?每个成年人是自身利益最好的裁判者和决断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韦伯所言,活在自己编辑的意义之网中,知道自己在某个阶段最需要什么,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优选择。如果年轻人有时候主动选择躺平,我们不妨相信这是他们的理性:有的是焦虑和压力下的自我调整,有的是认清现实后降低目标和收敛欲望,有的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免于焦虑干扰的舒适世界,有的是为下一步冲刺积蓄能量。

    ③【A】人的生命周期中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有时激情澎湃、踌躇满志,有时低落惆怅、怀疑人生,起伏是常态。得意时信成功学,失意时接受躺平学 , 何必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中?鸡汤,也不都是坏东西,在某种特定情境下鸡汤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温柔一点,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学者许纪霖的一段话,很有启发性。他说:你的三观不能太单一,太单一的话很容易崩盘。最好有一种对冲,两种相反的气质你都兼有,这样的话你可以相对从容有余地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顺畅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到过不去的时刻,你也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候庄子会给你一些智慧

    ④我强烈反对的是作为集体非理性的躺平。也就是,让别人躺平,对抗式躺平,撒娇式躺平,逃避未来式躺平。想象出一个邪恶的他者,报复式躺平,我躺平了你就赚不到我的钱了,我躺平了你就割不到我的韭菜了。我尤其反感的是自己在努力,却“让别人躺平”的态度,让在这个阶段应该去闯、去试、去拼搏的其他人去躺平。其实,躺平本身也是需要“资格”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努力后的停顿,过载后的调整,奋斗中的奖励。没有尝试过努力,没有品尝过奋斗的果实,没有咬过牙的坚持,就接受躺平,这叫自暴自弃。

    ⑤【B】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公,你过得不好,不是那些过得比你好的人害的。用躺平这种非理性的方式去想象出一个“我不想好了,你也别想过好”的报复性后果,幼稚且无用。社会进步,公平正义,不是一群人“不合作”躺出来的,是一起用手推动出来。

    ⑥可以低欲望,但不要失去向上的追求。特别浮躁和迷茫时,就做好手中的事,理性地躺平后,更要骄傲地奋斗,全力地拼搏。毕竟,能成全你的,是奋斗,不是躺平。

    (选自《品读经典》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1. (1)  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划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躺平学”的含义。
    2. (2) 本文第③段划线句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下面这段材料,应该放在文中的A处还是B处?为什么? 

      【材料】那种“我不努力了,很多人的阴谋就别想得逞”“只要我不努力,老板就过不上他想要的生活”的想象,并不健康。

  • 13. (2023九上·宜城期中) 议论类文本阅读

    “友谊奖”见证中国开放发展铿锵步伐

    ①国庆前夕,来自21个国家的49位外国专家,被授予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以表彰他们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连续30多载、1848位外国专家获奖——一枚枚友谊奖章,见证着中国开放发展的铿锵步伐,记录了中外交流的点点滴滴。

    ②外国专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连结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纽带。多年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专家与中国人民共同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挥洒汗水,传播友谊,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③在开放发展之路上,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全球英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级政府一直努力为各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在科研环境、创新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的着力精简来华手续,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联办专窗”试点;有的聚焦解决具体难题,专岗专人给予帮助;还有的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建设包含中、英、俄、法、日、西班牙等多语种图书的“外国专家书屋”……这些举措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暖意直抵外国专家心里。

    ④在开放发展之路上,外国专家热情奔赴,来华干事创业。“用中文听说读写,我在中国的科研工作会更方便。”友谊奖章获得者、澳大利亚著名医学专家巴里·马歇尔学习中文的劲头十足。在深圳,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创新,正在探索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数据显示,到2021年,中国累计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达118万份。随着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巴里·马歇尔”奔赴中国这片热土,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专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⑤在开放发展之路上,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体系加速构建。2022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世界第11位;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数年居世界首位。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哲学与科学学院教授路易斯·保利诺看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号召全球团结协作、凝聚发展共识”。如今,从工业到农业,从文学到哲学,再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到开展药物、疫苗联合研究,各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阔步向前。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将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贡献力量。

    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任重道远。中国将坚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专家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友谊奖”的光芒将愈益闪耀,中国开放发展的步伐将愈发铿锵。

    1. (1) 开头段列举多个国家多位外国专家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事例,有何作用?
    2. (2) 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 (3) 下面这则材料可以作为第几段的论据,请简要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方肯定。中国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通力合作,推动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让人类文明迈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 14. (2023九上·咸丰期中) 议论文阅读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如果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蚕……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绮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质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诗文选粹》第九辑)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第⑧段中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
  • 15.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进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已,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中庸》中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宁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悉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还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感,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辩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从“为什么要‘慎独””和“”两方面论述了“”的中心论点。

    2. (2) 下面的论据不适合论证“慎独”的一项是(        )
      A .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 B . 一个中学生骑车上学,却不杀小心撞坏了一辆宝马车,车主并不知情,这位中学生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车主。 C . 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刚开始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新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新鞋,就再也无论干湿,随便落脚。 D . 元代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道旁有梨树,众人竞相摘吃,只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梨树无主,摘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3.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③④⑤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述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B . 第④段中,为了论证观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C . 第⑧段举王顺友的例子,论证了“‘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的分论点。 D .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
  • 16. (2023九上·绥棱月考) 阅读议论文《等》,回答各题。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光。等,是诗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____。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原文考删改)

    1. (1) 这篇文章采用的结构是  
    2. (2) 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与③④段的首句构成排比。
    3. (3) 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等”的积极意义。有的“等”是积极的,但有的“等”则是消极的,而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请你为本文结尾补写一段话,使文章的论证更全面严密。
  • 17. (2023九上·巴彦月考) 阅读《学习宜循序渐进》,回答 各 题。

    学习宜循序渐进

    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1)所以,学习宜循序渐进。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2)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3)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鹜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的确,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做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先由少到多,再由浅入深,然后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依次指出文中划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

      ②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③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

    3. (3) 第③段中“打造‘空中楼阁 ’”具体指的是什么?
    4. (4) 在读书上,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循序渐进?
  • 18. (2023八上·天门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①文言文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语汇系统,直到今天,部分文言词汇依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恰当地使用。

    ②汉语在语言史上应该是个奇迹,经历了几千年,它的语汇系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稳定性依然是他的显著特征。比如“人声鼎沸”一词,“鼎”这种器物虽然消失已久,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沉淀了下来,如果不知道“鼎”为何物,那肯定不会准确理解“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当然也就谈不上恰当使用了。

    ③再看一看:高山景行、宜室宜家、窈窕淑女……这些美妙的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而来,如果你读过相应的典故,那么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将不再是抽象的意义,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表达将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成为美妙的享受!

    ④再者,语汇有科学意义和联想意义。科学意义是显性的固定的,联想意义是隐含的临时的。联想意义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它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这些联想意义的不断沉淀,便形成了缤纷多彩、意蕴深长的意象:说到梅花,就想到清高幽独;说到大雁,就思乡情切……这些意象已经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读一读现代散文的名篇吧:《荷塘月色》荷香月色水乳交融,古雅而幽静;《故都的秋》悲秋念国深入骨髓,苍凉而深沉……哪一篇不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准确传承?

    ⑤再次,古代汉语在历史流变中,它的音韵之美被逐步发掘,使得语言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形式做到了高度和谐。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每次对语言形式的探索都促进了汉语的巨大飞跃。平仄、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段的完善,句式的长短错落搭配,这种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现代汉语目前尚难以望其项背。

    ⑥如今,不经推敲、不讲文采的“口水文”大量泛滥,这是汉语的进步还是退化?

    ⑦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坚持一定要向文言看齐。只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一下古代汉语的经验,使得我们的母语能够更美,能够以崭新、高雅的面貌出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把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辉煌文化传布四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语在语言史上绝对是个奇迹,虽经历了几于年,但仍具有显著稳定性。 B . 看到“窈窕淑女”等词语时,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C . 语汇的联想意义是指在特定的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 D . 古代汉语中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是现代汉语必然无法企及的。
    2. (2) 文章第⑥段提出问题“不经推敲、不讲文采的‘口水文’大量泛滥,这是汉语的进步还是退化?“请结合文章的观点对此问题作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3. (3) 小明读了此文之后认为作者想恢复文言文,显得没有理性,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对小明的看法予以反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