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区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1-17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青春正当时,韶华需珍惜,学校学生会组织开展“我们正青春”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涵养性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期待你的精彩表现!(18分)
  • 1. 青春自有诗意。请完成下面小题。

    秋 晨(艾青)

    ……

    秋天了

    我来南方已一年了

    此地没有热带的呼吸

    看不见参天的椰子林

    心里早已有难言的结郁


    但今天,当我要离去时

    我的心竟如此不安

    ——中国的乡村

    虽然到处都一样贫穷、污____(huì)、灰暗

    但到处都一样的使我留恋

    一九三九年九月在桂林乡间

    【批注】南方“看不见参天的椰子林”,这反常的景象,隐含着抗日局势的严____(jùn),内含忧患,外临辱;也直接写出诗人内心的沉郁苦闷,承着诗人对家国的挚爱深情。

    1. (1) 阅读以上内容,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A.wū B. wǔ)②承(A.zǎi B. zài)

    2. (2) 阅读以上内容,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污(huì) ②严(jùn)

  • 2.  古诗文填空。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情感。“①,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月”是思乡的象征;“溪云初起日沉阁,② ”(许浑《咸阳城东楼》)中“溪云”乍起,“风声”满楼等,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氛围。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典故把握情感。“③,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借典故怀念旧友,表达物是人非的怅惘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⑤ ”(《登飞来峰》),“浮云”在古典诗歌中往往指奸邪小人,王安石借此表明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把握情感。“但愿人长久,⑥ ”(《水调歌头》)中“但愿”直接表达了苏轼对于家人团圆的期盼;“予独爱莲之⑦,⑧ ”(《爱莲说》)中一个“爱”字道出了北宋⑨对莲美好品质的喜爱;“⑩,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中的“怆然”表达了陈子昂生不逢时的感伤。

  • 3.  有同学游完湘湖,拟写了一句上联“风轻一江拂碧水”,请选出作为其下联最恰当的一项( )
    A . 雨歇千鸥伴彩云 B . 一轮红日染朝霞 C . 雨奇两岸笼烟雾 D . 碧波千顷浮翠岛
  • 4.  在古诗词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说说这句诗是如何运用双关手法来抒情的。

    知识卡片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的谐音,或多义性,有意使语句产生另外一种意思的修辞手法。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在诗中运用双关的修辞,“晴”与“情”谐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二、阅读理解(33分)
  • 5. 青春自当奋进。请完成下面小题。
    1. (1) 自古以来,英雄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又呈现着各自鲜活的形象。选读《水浒传》部分章节,了解英雄与酒之间的故事。

      内容呈现

      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第四回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十六回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二十三回

      景阳冈武松打虎

      ①检索目录

      关注情节

      ②抓住细节

       探究形象

      “酒能成事,亦能误事。”请仿照示例,从中任取一回,举例说明“因酒成事”或“因酒误事”,并从中探究人物形象。

      示例: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负责押送十万生辰纲,吴用等巧妙设计,以黄泥岗作掩护,假扮贩枣客和卖酒客,让杨志一行人喝下酒水倒地不醒,趁机抢走了生辰纲,可谓“因酒成事”。从中可见吴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2. (2) 好汉们聚义梁山为开启新征程拼搏奋进。下面是小南绘制的《水浒传》的思维导图。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在图中的横线上补写相应内容。

  • 6. 青春自当有思。

    校文学社结合下面这篇小说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开展讨论,完成下面小题。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楞。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

    尤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尤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好,不说,那我也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尤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啊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尤尔根答着,“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尤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尤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尤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尤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个面包,还有一个白铁盒。

    “多可惜,”那人朝着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尤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尤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尤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肯定他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夜里老鼠们要睡觉吗?”

    “没有,”尤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尤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的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尤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尤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尤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有删减) 

    【注】本文作者沃尔夫冈·波尔契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1. (1) 以下是按照“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小说情节的思维导读图,请根据提示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写完整。

    2. (2) 有同学对文中画线处有两个疑问,请你解答。

      ①画线处写“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这句话有何妙处?

      ②作者的语言平淡中蕴含深意,请结合文章背景,分析画线处“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中的“发灰”是什么意思?

    3. (3) 参考下表,分析这篇小说设置悬念所运用的方法是哪一种?并试着分析其效果。

      小贴士:所谓“悬念”,就是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

      设置悬念的方法

      示例

      叙事的延迟

      《故乡》中母亲与“我”的谈话一开始就提到闰土,却一再延迟闰土的出场,造成悬念。

      调整叙事的顺序

      《我的叔叔于勒》没有以于勒糟蹋钱被送往美洲作为故事的开篇,而是从全家期待他回来开始叙述,制造于勒为什么迟迟不回的悬念。

    4. (4) 本文中,老鼠最终并未露面,老鼠也并非本文的“主要人物”,结合全文内容,试着分析小说以“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为题是否恰当?
  • 7. 校读诗会,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读诗,并运用所学进行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诗解读与诗鉴赏

    (张发安)

    ①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我们需要读诗,读好诗。

    ②诗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读到好诗,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陶冶,自觉或不自觉的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启迪,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③已有不少诗词鉴赏词典能帮助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但大多是从语言文字、结【唐】白居易构、意蕴上作些分析,而进行美学的鉴赏不多。解读与鉴赏有区别,互有交叉,各有侧重。诗鉴赏,余以为侧重在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还有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④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依山尽”的山是中条山主峰雪花山,在鹳雀楼东面十五里,落日不能逆行而东。于是将“白日”句解释为从那东山上“反射着炫耀着的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阳本体。”这种从地理考查出发的解读,是舍去了作者主体的艺术表现。我们说即便西边无山,作者可把别处看到的移过来,艺术高于生活。上述解读法值得商榷,如此解诗把诗讲得没诗意了,无美可赏。

    ⑤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诗”虽指《诗经》,也不排除我们说的诗。“无以言”的“言”,不仅仅是“说话与表达”的意思,还含有读者对诗美的欣赏以及读者的文化积淀的发挥。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有文化涵蕴的人,便会联想到很多,包括想到泰山玉皇顶上一幅名联:“地到天边天作界,山到绝顶我为峰。”于是,一种雄奇伟岸,人力胜天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⑥再说,若能用一些美学原理发掘诗艺与意境,提出新的见解,就超越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会发现这诗之所以能激发人向上的情绪,就在于通过诗人眼中的夕阳西落和黄河东流向两端延伸的水平线,与中心点上即诗人登楼处向上仰视的中轴线相垂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伽玛运动”,给人以一种“向外和向上发射”的“倾向性张力”感应,使读者产生一种向上的追求欲念,力求尽快地去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

    ⑦再如,我们用“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就会突破古人对这首诗所作的“板滞”之批评,我们就会认识到杜甫的构思之精妙,结构之完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全是意象并列组合,四幅画面其色彩的浓淡,上下前后的视角转换,构成一个系统,同中有异,交相变换,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把诗人框在其中,聚焦在诗人身上,突现出诗人那孤独而不能复出的困苦形象。

    ⑧无论是读诗还是读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是读近体诗,其间蕴含有很多美学原理,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不少美学知识,诸如对称与均衡,对立统一,反常合道等等艺术法则,从而提高审美感知和涵养我们的文化素质。欲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只有多读诗,读好诗,才能充实我们的内涵而灼灼其华于外,即人的气质美。

    (选自“世界作家园林”公众号,有删改)

    1. (1) 辨析文章语句,以下属于观点的是(   )
      A . 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B . 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 C . 诗鉴赏,余以为侧重在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还有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D . 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2) 阅读文章,梳理作者写作思路,请你将以下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 (3) 作者用了“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请你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结合以下提示,并运用唐诗鉴赏的方法,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

三、青春自有所品。(20分)
  • 8. 古诗文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三游洞序(【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祇命②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③。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④。A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⑤,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B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⑥,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⑦。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⑧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⑨,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

    岂独是哉?

    百度能帮助我们的

    百度无法帮助我们的

    ⑴【搜索释义】

    ①微之:指作者好友元稹,此时与作者均被贬官。下文“知退”指作者弟弟。

    ②祇命:遵命。

    ③下牢戍:地名。

    ④垂(选序号)

    查阅字典法:《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典》

    解释:A.旗帜;B.愚昧无知:C.量词,房屋的栋数。

    ⑤芟芜刈翳:割杂草,除障碍。

    ⑥自未讫戌:从未时(下午1—3点),到戌时(晚上7—9点)。

    ⑦通夕不(勾连成语法:梦寐以求)

    境胜绝:(课内迁移法:斯是陋室)

    ⑨俯通津:指三游洞和渡口相通。

    ⑵【琢磨意味】

    参照示例,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句背后的意味。

    示例:策步:“策”指鞭打驱策。“策步”暗含三人酒后听到泉声迫不及待靠岸寻景的欣喜。

    ⑷【想象意趣】

    选择A或B中的一项,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选择:     。画面描绘     

    【翻译句子】略

    【明确句读】限断两

    ⑶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⑸【推敲意蕴】

    文末作者和知退“长太息”的到底是什么?联系全文,简述你的推断。

    【获得定义】

    山水文学: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素材的文学作品。

    ⑹【理解意义】

    有人说,对古代文人而言,山水就如同“心灵的显微镜”,请联系本文,并结合备选内容中的一篇文本加以阐述。

    备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湖心亭看雪》

四、青春自当有色。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45分)
  • 9. 小作文。

    下面是新华网《议起来》栏目的一次活动,请参与讨论,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要求:①观点明确;②理由充分;③条理清晰;④语言文明,表达得体;⑤100字左右。

    【议题】南京小学生尤逸轩的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一股清流”。她写道“自己长大后想当木匠”,“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

    【议起来】有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木匠也光荣;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此,你怎么看?

    【留言区】

  • 10. 大作文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以我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闻—多《色彩》

    生命五彩斑斓,每种色彩都可以或赋予意义或寄予情感。请任选一种颜色,作为青春少年的你,谈谈你的体验或理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