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粤沪版物理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专项复习:光与眼...

更新时间:2023-12-13 浏览次数:45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8八上·湖南期中) 如图甲,枯井中青蛙位于井底 O 点“坐井观天”,图乙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 2. (2019八上·南通期中) 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 . 20° B . 15° C . 10° D .
  • 3. (2018八上·台商期末) 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的时间是(     )

    A . 7:25 B . 6:35 C . 5:25 D . 4:35
  • 4. (2018·盐城) 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 , 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 . 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 .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 .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 . 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 5. (2017八上·雅安月考) 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必定是会聚的 B . 任何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都能会聚于一点 C . 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可能是发散的 D . 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 6. (2023八上·成都期中) 小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不变,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B . 将蜡烛移到 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C . 将蜡烛移到 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D . 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换一个焦距稍大的凸透镜,仍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 7. (2023九上·南宁开学考) 一直以来,小强总是用这样的姿势看电视,近几天他发现自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下列相关说法中( )

    A . 小强是近视眼,应利用凸透镜矫正 B . 小强是远视眼,应利用凸透镜矫正 C . 小强是远视眼,应利用凹透镜矫正 D . 小强是近视眼,应利用凹透镜矫正
二、填空题
  • 8. (2023八上·惠州期中) 小明用易拉罐制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小明从实验室借来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将“F”字样光源、简易针孔照相机按图乙所示位置放好,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 (填序号),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这种针孔照相机的是利用 (选填“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来成像的。

  • 9. (2023八上·顺德期中) 电影院的幕布表面比较粗糙,这是为了使放映机发出的光在幕布上发生 反射,该反射的每一条光线在反射时都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填“可逆”或“不可逆”)的。
  • 10. (2023八上·梅陇期中)  小明发现,晚上坐公交车时在车窗玻璃里看到另一个“自己”,而白天却看不清。结合平面镜成像知识,他思考以下问题:

    1. (1) 在车窗玻璃里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是光的形成的像;
    2. (2) 如图所示,小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从光学角度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写出一条),此外,晚上开车时,来自后方车辆的强光入射到前挡风玻璃,被反射到(选填“上方”或“下方”),以减少对司机视线的干扰。
  • 11. (2023八上·西丰期中) 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云在水中飘”是以为参照物看到的现象。“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形成的虚像和云在水面的形成的虚像同时出现的现象。
  • 12. (2022八下·凤翔期中) 用冰取火,绝不是天方夜谭,南极考察团在失去火种的情况下,利用身边易得的冰块磨成中间比边缘(选填“厚”或“薄”)的形状,如图所示,这种形状的透镜对光线有作用;让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节透镜与干草之间的距离,使干草刚好处于透镜的位置,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干草就可以燃烧.

  • 13. (2023八上·成都期中)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u=15cm时成(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把蜡烛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

  • 14. (2023·西安模拟) 2023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人眼的晶状体是一个 (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人眼成像时,焦距f和物距u的关系是 ,矫正近视眼的镜片对光具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三、作图题
四、实验探究题
  • 18. (2023·雁塔模拟)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1) 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2. (2) 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照相机/投影仪);若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并调整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透镜不动,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 (3) 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眼镜(近视/远视)。
  • 19. (2023八下·陕州期中) 小齐和同学们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对光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cm;
    2. (2) 小齐和同学们团结协作,组装并调节好装置,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调节蜡烛和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 (3) 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移动蜡烛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不移动蜡烛,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将一个(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
    4. (4) 实验前为了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的中央,可采取的办法是调整烛焰、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燃烧逐渐变短,为使像仍然能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适当的距离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适当的距离

      C.将凸透镜和光屏都向下移动适当的距离

  • 20. (2023·通辽) 同学们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准备了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光具座、光屏等实验器材。

      

    1. (1) 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光具座的甲位置,选用(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乙位置,未点燃的蜡烛B放置在乙位置右侧,移动蜡烛B到丙位置时,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 (2) 取下蜡烛B,并在丙位置处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
    3. (3) 接着同学们想利用上述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乙处器材换成一个凸透镜,再将蜡烛A移至35cm刻度线处,丙位置的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 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此时,用直径相同、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移动光屏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较原来的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在上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将一远视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适当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五、计算题
六、综合题
  • 23. (2023八上·江城期中)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了一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题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甲  乙

    1. (1) 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2)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3. (3) 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树林下,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这是(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选填“实像”“影子”或“虚像”)。
    4. (4) 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符合要求的是(填字母)。

      A B C D

  • 24. (2022八上·东莞期末) 如图甲所示,将茶色玻璃板M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 (1) 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 (2)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移动蜡烛B,人要在蜡烛(选填“A”或“B”)一侧,直到观察到手中蜡烛与另一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 (3) 在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应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 (4) 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小明应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处,然后(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实验中他(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5. (5) 如图乙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 .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 .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 25. (2023九下·南海月考) 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剧低头盯装屏燕,手里拿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1. (1) 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的、缩小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变,此时像会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 (2) 小春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售”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

      序号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 . 0.005m B . 0.05m C . 0.5m D . 5m
    3. (3) 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因为手机镜头焦距(选填“较大”或“较小”),拍摄时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填“大”或“小”),所以不需要“调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