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B . 若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C . 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 改进实验方法和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消除误差
  • 2. 如图所示,某型号手机屏幕的尺寸是6.3英寸,1英寸 , 则该型号手机屏幕的对角线长度为( )

    A . 1.6002dm B . 16.002mm C . 160.02cm D . 16.002m
  • 3.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当《梦想天堂》在耳畔响起时,数万名观众渐次加入合唱。关于万人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歌声是由口腔振动产生的 B . 歌声的传播速度为 C . 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音调 D . 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 4. 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 . 日食和月食 B . 影的形成 C . 小孔成像 D . 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鸣声
  • 5.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临街住宅安装双层玻璃可以减弱噪声 B . 长期佩戴耳机开大音量听音乐可能损伤听力 C . 声呐通过次声波的回声定位探索海洋的秘密 D . 北京天坛回音壁利用了声音反射的原理
  • 6. 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 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光在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 太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气中的小水滴,经反射后就容易形成彩虹 D . 红外测温仪是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温度测量,红外线通过肉眼可观察到
  • 7. 关于图所示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 图甲: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 . 图乙: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 . 图丙: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大小不会变化 D . 图丁: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 8. 如题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该选用(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记为cm;停表的示数为s.

  • 9. 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若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大小的编钟,则发出声音的不同;若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则发出声音的不同;人们能分辨出编钟的声音是依据。(均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 10. 图为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图是噪声的波形图,声源在做(选填“有规则”或“无规则”)振动。晚上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方式,优美的舞曲声影响了附近居民楼上的居民休息,此时舞曲声对居民来说是(选填“乐音”或“噪声”)。

    甲  乙

  • 11. 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被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回声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
  • 12. 如图所示,在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响声是由瓶内(选填“水”或“空气柱”)的振动引起的;用筷子敲打瓶子如果能发出“1(do)”“2(re)”“3(mi)”“4(fa)”四个音调,则瓶子对应排列顺序是;若在月球上用筷子敲打这四个瓶子,则(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瓶子发出的响声。

    甲  乙  丙  丁

  • 13. 有一束光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入射,则反射角的大小是;若入射角减小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的大小是;若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 14. 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m,它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当被测者靠近平面镜观看视力表时,镜中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本题8分。
  • 15.   
    1. (1) 如图所示,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 (2) 如图所示,在图中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 (3) 如图所示,光源发出的一条光线斜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点 , 折射光线经过点 . 请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6分,共21分。
  • 16. 如图甲所示,小红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并用它来进行通话。

    甲  乙

    1. (1) 小红和小刚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说明(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能传播声音。
    2. (2) 小红和小刚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后,在同样的距离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说明(选填“棉线”或“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
    3. (3) 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捏住线时,停止,发声也停止,
    4. (4)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如题16图乙所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填字母)。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探究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探究,并推理得出结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该同学探究过程(选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17. 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甲  乙  丙

    1. (1) 小明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选用的白色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选填“光滑”或“粗糙”)。
    2. (2) 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 , 然后将纸板绕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面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 (3) 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选填“上部”或“下部”)能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
    4. (4) 在图甲中,若让光线沿着的方向射向镜面,则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按题17图甲进行多次实验后发现,反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 18. 小福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 (1) 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 (2) 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蜡烛的像与蜡烛
    3. (3) 当蜡烛靠近玻璃板时,则它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移去蜡烛 , 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5. (5) 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6. (6) 实验中,有的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将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都无法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五、计算题:本题8分。
  • 19. 有一天雷雨交加,小明在实验室中根据如图所示的“声速与气温的关系图象”进行探究活动,他发现看见闪电后4s可以听到雷声。(提示:空气中的光速为 ,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1. (1) 设当时的气温为15℃,则打雷处到小明的距离是多少米?
    2. (2) 已知人耳能分清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则小明想在实验室内听到自己的回声,他至少需要离墙壁多少米?
    3. (3) 第二天,小明对着某一离他173m的障碍物发出声音,经过1s听到了回声,请你求出当时的气温。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0小题6分,第21小题8分,第22小题7分,共21分。
  • 20.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了一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题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甲  乙

    1. (1) 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2)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3. (3) 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树林下,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这是(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选填“实像”“影子”或“虚像”)。
    4. (4) 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符合要求的是(填字母)。

      A B C D

  • 21. 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华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甲   乙

    1. (1) 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传播到人耳的。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2. (2) 在玻璃筒口正上方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 (3) 若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4. (4) 同组的小明和小红利用棉布、锡箔纸和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探究不同物体的隔声性能。

      ①小明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选填“不同”或“相同”)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一边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他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选填“响度”或“音调”)发生改变。

      材料

      棉布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m

      1.5

      2.0

      1.0

      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所用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选填“好”或“差”)。

  • 22. 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课外活动中,小明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

    甲  乙

    1. (1) 图甲中,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在分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其中 , 则为折射光线,空气在界面的(选填“上”“下”“左”或“右”)侧。
    2. (2) 为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小明让入射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得到数据如下表。

      入射角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根据表格,他发现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3) 当入射角时,光线(选填“能”或“不能”)从玻璃中传播到空气中,
    4. (4) 当入射角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请教老师后,他知道此时发生的现象叫做“全反射”。图乙中的图线(选填“”或“”)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5. (5) 进一步推论可知,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原理可以判断: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满足一定角度条件时,(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