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1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25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悟世间百态】

    我的母亲不会老

    韦华明

    ①要是我母亲还健在,明天她就该过75岁生日了,我会带着礼物和蛋糕去看她。我的孩子们会问:“我们要在没有WiFi的外祖母家待多久?”我会说:“不要问了,用你们的手机流量。”

    ②我十几岁的时候,妈妈经常把我叫到客厅,帮她用VCD(激光压缩视盘)录电视剧,我凭什么认为她不会接受今天的科技呢?她也许会用我们在圣诞节送给她的平板电脑上网搜食谱,然后分享给我;她也可能是社交网站上那些晒孙子、孙女照片的老奶奶当中的一个。但其实我对75岁的母亲一无所知,43岁之后的她活在我的幻想中。

    ③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50岁了,比去世时的母亲还大7岁。我在悄然老去,眼睛周围的细纹越来越多;腰部无意间多了一两圈赘肉,现在我的裤子比母亲当年穿的大了两码;我的头发正在以闪电般的速度变白。

    ④母亲最后一次见我时,我正一把一把地吃着橙色的薄荷糖。现在,我正从一个药盒里取出降压药,一天两次。我盯着镜子里的这些变化,在大多数日子里我觉得有点儿迷茫。我在寻找基因线索来解释我的衰老,依靠的是我对母亲42岁的健康身体的记忆,那时罕见的肾上腺癌症并未从我身边夺走她。

    ⑤我仔细研究了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很快乐,那个葡萄柚大小的肿块还没有生根。她看上去是那么时髦和前卫,现在的我看起来像她邋遢的姐姐。她常常涂着口红,而我如今的嘴唇干燥起皮,过去两年一直藏在一次性医用口罩后面。她系着标志性的海军蓝和红色丝巾,而我的脖子上什么也没有,我用在一元店买的纸扇扇了一天,也未能冷却她从未经历过的可怕的潮热。

    ⑥对于照片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女人来说,时间已经永远静止,她本该永远比我大。

    ⑦我羡慕我的朋友们,他们能把自己的疼痛归咎于母亲的遗传——老年斑、腕管综合征……他们能在他们活着的母亲身上看到我永远看不到的东西,而我人生的指南针不见了。我观察母亲生前的朋友,研究他们的特征,想象着母亲此时的样子。

    ⑧自从过完44岁生日,我就觉得自己与母亲曾经拥有的相似之处荡然无存。每当我洗碗或切菜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看到母亲的手。我怀念听到“你长得像你母亲”这种话的时候,我在变老,而她没有。她就像一艘离港太远的船,渐渐消失在我的生命里,这让我很难过。

    但有时她也会回到我身边。那是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她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疲惫的脚搁在茶几上,我听到从她的牙齿间传出葵花子壳裂开的“噼啪”声。她看着电视“咯咯”地笑着,我和妹妹们也一起笑着。我还记得一些让她感到很快乐的事情,比如我下厨准备意大利晚餐以招待她的朋友。

    ⑩她不去健身房,身材也保持得那么好。我闭上眼睛,就能闻到她在咖啡里搅拌两茶匙糖的味道。我每天早上都看着她用咖啡泡柠檬脆饼。她找到了自己的小乐趣,并沉溺其中。无论她走到哪里,她的微笑和热情都令人感到亲切。 这些回忆让我很快乐,陪伴着我度过没有她的日子。母亲没能告诉我如何变老,但我很感激她告诉我如何活得更好。

    ⑪所以,即使不送生日蛋糕,明天我也会带一束花到她的墓前。我会告诉她我的最新情况,比如我一直在尝试的抗衰老精华,我头皮上像杂草一样长出的灰白发根,并告诉她,她是如何在染发上省下一大笔钱的。每到她生日的时候,我对这个年轻女人苦乐参半的怀念就尤为强烈,只要我活着,她就一直陪伴着我。

    ⑫不管多少年过去,我的母亲都永远不会老。

    1. (1) 【理事悟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全文,你来完成。

    2. (2) 她就像一艘离港太远的船,渐渐消失在我的生命里,这让我很难过。(赏析⑧段画线句子。)
    3. (3) 但有时她也会回到我身边。(品味⑨段句子中加点词的用词之妙)
    4. (4) 【析构思巧】回忆性散文通常具有双重视角:一是过去的“我”(体验主体),二是现在的“我”(回忆主体),两个“我”在文中交错出现,说说这种时空转换的叙述手法的好处。
    5. (5) 【感形象美】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母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6. (6) 【归主旨类】要把本文作为大单元学习的阅读篇目,归属于下面哪个单元恰当? 请陈述其理由。
      七(上)第二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
      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
      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
      验。
      七(上)第二单元【目录】
      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七(下)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
      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
      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
      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
      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七(下)第三单元【目录】
      10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1.老王/杨绛
      12*台阶/李森祥
      13 卖油翁/欧阳修
  • 2. 现代文阅读

    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瓤、黄瓤、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看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泅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慈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蕻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1. (1) 【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
    2. (2) 【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

      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瓤、黄瓤、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

      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从副词的角度赏析)

      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3. (3) 【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4. (4) 【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
    5. (5) 【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3. 阅读提升

    (一)密营(节选)

    童村

           ①那天傍晚,她拨开洞口的矮树区,小心翼翼地从密营里走出来,十分警惕地看了一下四周,确定已经很安全了,这才抱着一只水罐,紧贴着崖壁向溪边走去。

           ②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而那条小溪,就在密营百步开外的地方。

           ③快要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让她警觉起来,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枪,紧张地伏下身去。

           ④循声望去,她看到了一个影子,那影子就躲在溪边茂密的草丛中,伸长脖子,把整个头探向了水面。猛然间抬起头来,抖了抖唇边的水滴,回过头去叫了一声。

           ⑤那叫声把她逗笑了,原来是一只狍子。

           ⑥她已经半个月没有吃上一粒粮食了,他也没有。她可以吃野果,吃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腿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

           ⑦那只狍子来得可真是时候。她想,这可真是天赐的美味。她边想着,边瞄准。

           ⑧但是,她的目光越过准星,突然看到一只小狍子从一旁的草丛里走出来。那只小狍子太小了,一步三晃,总是站不稳。

           ⑨它一定是那只狍子的孩子了。瞬间,她心里翻江倒海,慢慢地把枪收了回来。

           ⑩这当儿,“砰”的一声枪响,把她吓了一跳,那只狍子应声倒了下去。 小狍子慌乱地站在那里,看着倒在地上的妈妈,声音凄切地呼唤它,很快, 一群人从对面的坡地上跑过来, 一边跑着,一边兴奋地喊着什么。

           ⑪她听出了这是日本人的声音, 一颗心旋即又提了上来。那些人跑到那只狍子倒下的地方,把它从那片被血染红的草丛里拾起来,和那只被吓坏了的小狍子捆在一起。头也不回地抬走了。

           ⑫那声枪响,让他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努力挣扎着身子,半晌才从地上坐起来,之后,他就像一个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一样, 一寸一寸走向洞口。

           ⑬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咬牙坚持着再次站稳之后,他抬眼看到,她怀里抱着那只水罐,已经快要来到洞口了。

           ⑭“你终于能走……”她说。她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惊喜,眼里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⑮他说:“我听到了枪响,到底怎么了?”

           ⑯“他们又来了。”少顷,她说。

           ⑰他知道“他们”是谁。从上个冬天开始,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两个月前,抗联队伍不得不翻山越岭走上西征的道路。

           ⑱西征路上的第一仗,他腿部就中弹负伤了,无法跟着队伍一起西进了。不但他不能,就连她也不能了。后来,他们就来到了这座密营。

           ⑲为了让他尽快好起来,她必须经常离开密营,跑到山林深处,把一些老鸪眼树皮扒下来,熬成膏药,敷到他的伤口上,这种树皮,治疗枪伤效果很好,他的伤渐渐地好了起来。可是话却越来越少了。

           ⑳她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㉑在这天夜里,她梦见了那只小狍子,还有黑洞洞的枪口,看到那枪口,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 一边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

           ㉒他使劲拉了一下她的胳膊,把她拉醒了。

           ㉓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咱们去找部队吧!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明天咱就走!”他的话很坚决。

           ㉔她望着他,不无担心地问道:“你真的能走?”

           ㉕他咬着牙,嘴里蹦出了一个字:“走!”

           ㉖天要放亮的时候,她搀着一瘸一拐的他,终于离开了山缝里的那座密营,就这样一步一步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着,山林里到处充满了危险,两个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队伍。

           ㉗但是,到这时为止,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助读资料】①密营:抗战时期一种特殊形态的根据地,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保存实力、存放给养和救治伤员而建立的秘密营地。②文中“她”和“他”的原型分别是东北抗日联军英雄杨贵珍和宁满昌。

           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共读了小说《密营》,请你完成以下阅读探究任务。

    1. (1) 【鲜活人物我来谈】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她”?请简要概括。
    2. (2) 【动人情节我来析】动人的情节扣人心弦,第①段写“她”梦见小狍子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3. (3) 【精彩语言我来赏】修辞用得好,词语用得妙,往往会使小说语言更具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①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

      ②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

    4. (4) 【细腻情感我来品】朗读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小说第③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①咱们去找部队吧!

      ②明天咱就走!

    5. (5) 【深刻主题我来探】阅读了【助读资料】后,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用真实名字好,有同学则认为用“她”和“他”好。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 4. 文学作品阅读

    最完美的礼物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 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吼叫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  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  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参加到争抢之中……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猛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轻轻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⑧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响。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 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⑨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 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⑩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泼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确实,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响,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⑪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⑫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 大刘没有辩白,轻轻翻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⑬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⑭跋涉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⑮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1. (1) 在方框内补全小说情节(每空限填4个字)。

      遇到沙暴→① →定量分水→②→③

    2. (2) 阅读第⑦段画线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其表达效果。
    3. (3) 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4. (4) 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赞美了英雄,请结合内容分析英雄身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链接资料: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

      ……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5. 阅读提升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電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 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天, 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 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 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完下梯, 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一软,昏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了生计都外出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 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 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自己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 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父亲两次被我奶奶送到他乡做别人儿子,他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栋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那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 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 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②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哪一种?请简要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2.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 (4) 文章以《山一样的屋顶》为题好在哪里?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 6. 阅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2. (2) 选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写出了的心情。
    3. (3) 第11自然安段中的 “跑”字与第10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4. (4) 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5. (5) 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调动了“我”的多种感官,请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6. (6) 揣摩人物心理:下列语句分别体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什么心情?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7. (7)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

      批注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摘录内容

      批注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8. (8) 《社戏》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通过老渔父的喝彩从侧面突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请以“周五放学回家,路上真高兴”为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9. (9) 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2017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60字左右。
  • 7. 活动二:探究·大家有深度

    我父亲汪曾祺的画

    汪潮

    ①父亲会画画,喜欢画。 家里曾有一本莫扎特的歌剧曲谱,印刷很精美,封底是淡黄色的硬厚纸。 父亲在封底上画了一幅钢笔画头像,线条流畅,笔法飘逸。

    ②我和姐姐汪明正在上小学,都爱画小人,我问姐姐:“这画的是谁呀?”姐姐琢磨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是爸的自画像!”我们俩哈哈大笑,“什么呀,一点都不像,爸的眼睛哪有这么大,爸哪有这么漂亮!”自此,我们对父亲的绘画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评价。

    ③父亲对于我们喜欢去的珍宝馆、钟表馆没有什么兴趣,他愿意去的是绘画馆。 绘画馆的展品经常换,但父亲对这些画却非常熟悉,如数家珍,他告诉我这幅宋徽宗的工笔花鸟有什么特点,那幅郑板桥的字是什么内容。 有一次一迈进绘画馆的门还隔得老远,他就指着一幅画说:“唐寅的。”走到跟前一看,果然。 父亲十分得意地笑了。

    ④后来,父亲画了一幅画压在玻璃板下面,半本书大小的元书纸上画了一只长嘴大眼鸟,一脚蜷缩,白眼向天。 旁边有八个字:八大山人无此霸悍。 哥哥汪朗的一个同学看了问,这是什么意思? 哥哥笑嘻嘻地说,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画家。 那个同学说:“噢,明白了,就是说八大山人也没这么狂!”这幅画是父亲宣泄情绪时画的,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⑤70年代末,父亲开始恢复写作,心境渐渐开朗,有时高兴了画点画儿。 他先是给好朋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花径如掌,花瓣如丝。 有几个朋友看到了很欣赏,都要父亲画。于是一发而不可收。 其时条件很简陋,父亲舍不得买宣纸,连颜色都没有,只有墨色一种。之后父亲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 尽管极小,尽管集写作、睡觉、待客于一室,但他已经很知足了。 原来他想写字,却没有一张桌子,有时我上夜班睡觉刚起来,他就急急忙忙冲进来,铺开稿纸就写。 我们都笑说,老头就像只鸡,憋好了一个蛋,却没有窝来下。 搬家后,母亲为他买了一张大书桌,父亲这才正正规规地画起画来。 很快,他的小屋就到处堆满了画好的画,一卷卷,一堆堆,有时候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A】我经常横加指责:“爸,你画的花,杆子都这么老长,是不是底下不会画了,只好一笔拉下来父亲对于我们这些毫无道理的“攻击”,除了翻翻白眼,置之不理以外,别无他法。 父亲很能凑合,有时候颜料用光了,他竟然用菠菜汁代替绿色,牙膏充当白色,还洋洋得意。 多年后,我们整理他的画稿,一眼就看出哪张是用菠菜汁画的——绿色已经变成赭石色了。

    ⑥随着父亲在文学界名声大起来,他的“画名”也渐渐传扬。 一些朋友开始向他索画,父亲认真地为人作画,丝毫不亚于写作,在画上题字作诗,真是要花费一番工夫。 父亲写了字,画完画,尽兴了,就丢在一边不管了。 毕竟这不是他的主业,他要写作,买菜,给我们做饭,有时还要背着母亲喝点酒。

    ⑦父亲自己说:“我从小学到中学,都‘以画名’。”我父亲有一些石印的画谱,我都看得熟了。 路过裱画店,我都要进去看看画谱。 他喜欢舒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他说,他画的是对生活的喜悦。 父亲还把作画的手法融进了小说。

    ⑧父亲去世后,一次徐城北先生见到我,谈起父亲生前很希望出一本书画集。 这一下提醒了我们,于是把父亲多年积存的画稿都翻出来整理。 【B】慢慢地一张一张认真地看,我心想:我们失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有删改)

    【注释】汪曾祺:(1920—1997),著名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

    1. (1) 任务一:依据时间轴,梳理父亲与画相关的典型事件。

    2. (2) 任务二:第⑦段父亲提到“以画名”。 请关注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分析父亲为何能够“以画名”。

      第⑤段:他先是给好朋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花径如掌,花瓣如丝。

      第⑤段:他的小屋就到处堆满了画好的画,一卷卷,一堆堆,有时候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

      第⑦段:他喜欢舒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他说,他画的是对生活的喜悦。 

    3. (3) 任务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请结合文中【A】【B】两处画线的句子,谈谈作者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4. (4) 任务四:小宇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疑惑,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以小雯的身份解答小语的疑问。

  • 8. 文学作品阅读 

    在推选“最具挑战精神”人物活动中,第四组同学想要推荐下文的冯帆,请一起完成推荐任务。

    在那儿

    刘慈欣

    ①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型飞船④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②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③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④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

    ⑤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⑥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 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的已经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 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斜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渐减小,这种重力的渐减抵消了坡度,使得重力对水坡上的物体并不产生使其下滑的重力分量。

    ⑧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 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

    ⑨随着风力的增长,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A】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    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地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

    ⑩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20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⑪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 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⑫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 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入水前的最后一口气,也支撑不到自己浮上水面,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 冯帆乘着上升的气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⑬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节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有删改)

    【注释】①山: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②冯帆:海洋地质工程师。大学时曾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全队四人死亡,自己成为队中唯一的生还者。毕业后为逃避山来到太平洋上,以船为家。③蓝水号:即“蓝水号”考察船,冯帆的海上工作地。④巨型飞船:外星人的飞船。

    1. (1) 【推荐指南·了解经历】了解人物,需先了解他的经历。请完成冯帆挑战活动的思维导图。

    2. (2) 【推荐指南·艺术特色】理解人物,需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

      现在大众面前。

      (刘慈欣)

      篇目特色

      《带上她的眼睛》

      《海底两万里》

      《山在那儿》

      科学性

      示例:“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

      文学性

      善于设置悬念

      和伏笔

      善于渲染自然伟力

      示例: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 动不已,为下文她

      困在地心的谜底揭开做了铺垫,表现了小姑娘乐观的精神

      示例: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刚毅坚强、镇定沉着、乐观自信、崇尚自由独立的英雄形象。

      从文中画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小说的文学性。

    3. (3) 【推荐指南·理解寓意】与众不同的挑战对象———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让冯帆的挑战更具价值。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山”的含义。

      【链接材料】

      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刘慈欣《山》)

    4. (4) 小说刻画的冯帆是一个“登山者”,更是一个“前行者”,他的精神激励着你我。请结合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影响力,撰写一份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的推荐词。
  • 9. 【致敬革命前辈】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①轰隆隆!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说:“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②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问:“老奎叔,什么情况?”

    ③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掉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爷爷也压低声音问:“撤哪儿去了?”“你家!”“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④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

    ⑤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战士们大都面黄肌瘦,一身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腊肉和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那兵没接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⑥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⑦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⑧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⑨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拄棍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刹那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⑩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是扛锅小兵,仅15岁。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⑪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长征北上的红军。

    ⑫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⑬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⑭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7期,有改动)

    1. (1) “雷雨天”串起过去与现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情节。

      几十年前,在战争年代的 个雷雨天,爷爷①

      , 从此他的思维停滞在炮火硝烟中。几十年过去了,每遇雷雨天,爷爷的病常会复发,但家人和乡邻把他当作至宝,“我”②

      , 爸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乡邻配合演戏……

    2. (2) 老奎叔然神色一凛,扯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撒了!”(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3) 爷爷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爷爷说的口头禅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从标点的角度品析。)
    4. (4) 小浩想把这篇小说转载到学校文学社的微信公众号上,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从下面三个文章标签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并阐述理由。

    5. (5) 小南在公众号上读了此文后,觉得这篇小说和《驿路梨花》无论是在叙事视角,还是行文构思、记叙顺序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她急着去上课,评论只写了开头,请你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帮她补充完整(不少于2个角度)。

      小南:本文和我学过的《驿路梨花》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 10. 文学作品阅读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 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们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    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 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 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 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们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 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 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 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却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1. (1) 文章围绕夏日葵花,描写了不同人对葵花不同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①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为什么地头上的女人会觉得葵花笑脸愈发可爱?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愈发”在此处的表达作用。)

      ②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带点词写出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3. (3)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内容,似乎与“夏日葵花”无关,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4. (4) 文章结尾写道:“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请联系链接卡片,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链接卡片:

      安宁,80后女性作家,她的散文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透过鸡零狗碎的生活小事道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心机,算计背后的云烟苍茫。 冷眼旁观中,是对中国乡村繁复人际和世道人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

  • 11. 现代文阅读

    最后的逆袭

    王雅晨

    1

    一小时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25岁青年,当着全世界的面正式宣布挑战人工智能,以下围棋的方式。

    2117年,围棋作为一种毫无前途而又耗费心神的智力竞技,早已退化成富贵阶层用来消遣怡情的小游戏。就像马球、桥牌一样,如果不是有钱有闲,谁愿意从小学习这玩意儿?而且还能有这么大的脸面让SuperMaster陪他玩儿。有什么好比的呢,论下围棋,有人类下得过AI(即人工智能,下同)吗?这可是众所周知、远在一百年前就被证明的常识。

    DeepMind公司的技术总监百无聊赖地刷着牙:这么一场毫无来由的比赛,不知道台上那个规规矩矩跪坐执子的青衫年轻人是哪家的富贵公子。

    棋局开始。

    2

    开局中正平和,但随后落子如飞,风格急变为疯狂凶猛,怎么邪乎怎么来。

    十分钟后,年轻人已经和SuperMaster各分江山,甚至还略胜一筹。

    十五分钟后,年轻人似乎有些倦怠,开始不断输子。技术总监咧嘴笑起来:“想跟AI对阵,你下辈子也不可能,小子!”

    谁知下一秒,年轻人便以无比奇诡的落子打通先前潜伏的那口气,原来是一招“倒脱靴”。一条大龙就此陷落。

    第三十分钟,第四十五分钟……年轻人步步紧逼,仿佛棋盘另一端的SuperMaster只是区区人类,而他才是人工智能。算着棋盘上的点目,技术总监觉得自己的脉搏越来越慢。

    数子,倒计时结束。果不其然,是这个不知来处的年轻人胜利了,赢了SuperMaster一目半。

    大厅里的人群从寂静中苏醒过来,如密集的黄蜂般嘤嘤嗡嗡表达着同一种诧异:这个年轻人是什么来头?他竟然能打败老牌的人工智能?他是人类吗?他到底是不是人类?可从外表来看,他确确实实就是个百分百的人类啊!

    3

    一个世纪了,人类不是没有反抗过,使用电子棋谱,使用人脑集合,可是全都无法夺回曾经丢失的阵地。

    技术总监一股热血冲头,站起身来叫道:“这不可能!没人能比得过SuperMaster!”

    SuperMaster作为百年纪念款,原本是为NASA设计出的宇航量子电脑,用来完成以猎户座为核心的太空物流一体化系统。技术总监无比得意于自己团队的最新作品。

    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消息传出去的五毫秒内,DeepMind的股价就应声而跌。

    技术总监用颤抖的手指着台上的年轻人,没有使用“美声秀秀”的嗓音嘶哑无比:“查他!他有问题!没人能战胜我们!”

    4

    面对台下的质疑,年轻人站在台上朗声说道:“欢迎大家用各种合法、合理的方式来检验我,我来者不拒,愿意以一己之身对抗AI统治世界的滚滚潮流。”

    一名鹤发鸡皮的老人借助着智能行进系统走到台上,他是曾经落败于SuperMaster的柯太洁,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对当年的比赛耿耿于怀。

    柯太洁抚着年轻人的肩头,老泪纵横:“好徒儿,你可没有白费我对你一百年来的教导!好,好啊!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人类为自己扳回一局,此生无憾!”

    看来人类逆袭AI已成定局。相比于台上,整个对弈大厅里更加混乱。

    这时候,从空中传来一个极其沉稳的声音:

    “停吧。”

    5

    台上台下一片哑然。大厅里的所有人都如脱线木偶般呆滞不动,恢复面无表情四肢平落的状态。所有灯光随即熄灭。

    透过大厅之上的落地玻璃窗,两名工作人员做着当日的记录:“这是人工智能演员调试的最后一幕,结束后整个浸入式体验游戏就可以上线了。”

    “这是故事线总监写的剧本?怎么这么激进,我绝对怀疑他的人工智能身份啊!”

    “听说他曾经是纯人类,不过《人类和人工智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签署之后,他就选择了接入量子脑完成‘上线’,成为半人类半人工智能。”

    “哎哟喂,这可厉害了,讲真的,我也想选择‘上线’。”

    “行啊,等你摇到号吧,哈哈哈哈……”

    (有删改)

    阅读任务单:小说对比科幻

    角度一:寻找科学元素


    依据科学原理展开幻想是科幻小说的追求,请摘录或概括文中体现“科学元素”的地

    方。 

    角度二:捕捉伏笔悬念


    有人说青年其实就是人工智能,你觉得是不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角度三:解读科幻意义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本文题目《最后的逆袭》的理解。

    小贴士

    在一次采访中,《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刘慈欣说:“科幻小说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

    困境,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 12. (2023九下·杭州期中) 三人读到了一篇有意思的小说,遇到了一些困惑,一起来和他们探讨吧!

    一杯咖啡

    [瑞士]魏格曼

    ①他走到一家咖啡馆门前,刚进得门儿,一股劣质葡萄酒的难闻气味扑鼻而来。

    ②他向四周扫了一眼,墙上装有自动售货机,他想喝一杯咖啡,便如数把硬币放进投币口。但没有反应,不见杯子送出来,也听不见机器的工作声。他轻轻触了一下“退款”按钮,硬币也不见退出来。他有些沉不住气了,用手拍打无动于衷的投币口,继而用拳头敲打,一下,二下,三下……自动售货机好像一头不懂人事的动物,毫无反应。

    ③他向咖啡馆内瞥了一眼,看见一名女招待,身着浅红色的工作服,一头精心制作、发型别致的金黄色的假发,面部毫无表情,目光呆滞,给人一种矫饰之感

    ④“对面那部售货机失灵了!”他说。她连眼皮也不抬一下:“我认为您投币的方法不正确。”他站在那儿,一筹莫展,只得又向售货机走去,继续用拳脚敲打着。

    ⑤“嗨!你是想把机器砸坏还是怎么着?”“金黄色”的声音。他转过身,愤怒地喊道:“这家伙坏了!什么也出不来,我的钱还在里边!”

    ⑥“金黄色”走过来,按了下“退款”钮,硬币没有出来,她随后问道:“您想喝什么?”“一杯咖啡。”

    ⑦她又按了一下“咖啡”钮,依然什么也没有。“金黄色”耸了耸肩,无所谓地说道:“你还得交一次钱才行。”

    ⑧“不行,我不干,我要取回我的钱!”

    ⑨“金黄色”不屑地一笑:“你说什么?你来钱也太容易了!谁能证明你投过硬币?”

    ⑩“金黄色”撇了一下薄薄的嘴唇,代替回答。他恼羞成怒,用拳头擂打桌面,大喊大叫:“这简直是骗局!你要不给钱,我可自己拿啦!”

    ⑪“试试看吧!”“金黄色”幸灾乐祸地说。

    ⑫一个顾客走过来,证明他确实投过钱;另一个似乎是女招待的熟人说,自己随便取钱的事在任何店里从未有过;第三个凑上前来,抱怨自己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第四个,……;第五个……

    ⑬声音越来越响,言词一秒钟比一秒钟激烈,关系到这杯咖啡的内容越来越少。

    ⑭继而两对拳头开始相撞,然后便是大打出手,只见桌椅飞舞,酒杯相击,咒骂、喊叫、呻吟混成一片。

    ⑮结局不难想象,当警察开车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咖啡馆一片狼藉。

    ⑯受伤的当然是这幕闹剧的两名主角,他们躺在担架上退场了。

    ⑰一切恢复了往常的寂静。在死一般的寂静中,只有塑料杯子正卡在售货机的送杯口,机器在工作,清清楚楚地听见最后一滴咖啡落进杯子里,一杯咖啡稳稳地被托放在托板上,而且还冒着热气儿呢!

    ⑱咖啡的泡沫顺着杯口缓缓往外流着,一声不响地漏进自动售货机。

    1. (1) 【推敲背景】

      请依据小说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推敲作者设置如此场景的作用。

    2. (2) 【剖析人物】

      故事中的女招待形象独特,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第③段画横线的语句,赏析其人物形象。

      身着浅红色的工作服,一头精心制作、发型别致的金黄色的假发,面部毫无表情,目光呆滞,给人一种矫饰之感。

    3. (3) 小说中的顾客,类似于《变色龙》中的“围观者”,请结合两文相关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围观者”的用意。
    4. (4) 【探究主旨】

      小说往往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造成此种结局的原因,并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哪些启示。

      人的结局不难想象,当警察开车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咖啡馆一片狼藉。受伤的当然是这幕闹剧的两名主角,他们躺在担架上退场了。

      咖啡的结局

      机器在工作,清清楚楚地听见最后一滴咖啡落进杯子里,一杯咖啡稳稳地被托放在托板上,而且还冒着热气儿呢!

  • 13. 组合文本阅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表达自己追求高尚品格的志向。是的,草木有情,在作者的笔下,花草鱼鸟被赋予了别样的情怀。本周的阅读,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

    材料一:

    想念荷花

    琦 君

    ①我在四五岁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日, 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 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日,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 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A.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 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 “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 “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 夏天为赏荷。 赏雪的时候少, 因为天气太冷了, 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 B.夜晚, 荡着船儿, 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 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 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 大小画舫, 来往穿梭,谈笑声中, 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 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 因为外公说过的, 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 父亲忽然问我: “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 是什么意思, 你懂吗?” 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 父亲笑笑说: “就是我现在的心境, 摆脱了官职, 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 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 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 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 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 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 俯视马路积水盈尺, 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 最后两句是: “一笑横流容并涉, 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 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 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 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 “冷香飞上诗句”, 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 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 一直悬系壁间。记得那时另一位才华横溢、善画梅花的任老师, 笑他的荷花画得不像。老师随口笑吟道: “事事输君到画花,墨团羞见玉搓枒。”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 是“玉槎桥”也好, 那总是吟诗作画、 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⑪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 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 夏老师已年迈体衰。 他以垂老之年, 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得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⑫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因为在荷花瓣上,仿佛显现出父亲和老师的音容笑貌。

    (选自《琦君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槎蚜:树木枝杈歧出貌。

    材料二: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宋]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1) 琦君的散文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句表达情感。请梳理事件,理解情感,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事件概括

      引用的诗句

      包含的情感

      门临花市占春早,

      居近湖滨归钓迟。

      “我”与父亲闲谈有关“新着荷衣人未识, 年年湖海客”的含义。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

      一笑横流容并涉,

      安知明日我非鱼。

      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暗含对杭州能够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往日盛景的希望。

      “我”去拜访夏老师, 爱荷的夏老师送了“我”一幅墨荷。

      事事输君到画花,

      墨团羞见玉槎枒。

    2. (2) 琦君在第④段中描绘的“落夜湖”场景也可以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现。你认为材料二的两首古诗中哪一句最适合表现这一场景? 请摘录诗句,并说明理由。

      摘录诗句:;理由: ▲

    3. (3) 琦君用笔细腻柔婉,善于筛选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之处来抒发情感。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进行简要分析。

      A. 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B. 夜晚, 荡着船儿, 桨声欸乃,淡月疏星, 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我选择句。

    4. (4) 荷花又名莲花,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推测杭州亚运会主场馆设计成“莲花”造型的原因。

  • 14. 文学作品阅读

    我的祖父叶圣陶

    ①纪念祖父诞辰100周年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总是对整数特别有兴趣。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一家老小,都盼过节似的惦记着祖父的生日。 是不是整数无所谓,过阴历或阳历也无所谓,快到了,就掰着指头数,算一算还有多少天。

    ②有时候,祖父的生日庆祝,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候,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的方便,最好是一个休息天,反正灵活机动,哪个日子好,就选那一天。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 有一年,阳历和阴历的这一天,都适合过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气地宣布:两个生日都过。 想一想也简单,一个老人乐意过生日,原因就是平时太寂寞。 老人永远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高寿的老人。而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忽视。

    ③祖父是最会排遣寂寞,最能享受寂寞的智者。

    ④我侄女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没人会写毛笔字,于是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同样,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那些一时不易得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笔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候,问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地写了,寄出去,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为止。

    ⑤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在祖父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给他当邮差,陪他散步,也陪他接待和拜访文化圈里的名流。记得我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处。这是一位比祖父年龄更大的老人,他们从小学时代就是好朋友,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友谊。 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着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祖父订了一份大字版的《参考消息》,王伯祥老人也喜欢看,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小时,一方是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 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不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

    ⑥有时候,聊天也是一种寂寞,老人害怕寂寞,同时也最能享受寂寞。 明白的老人永远是智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些老人的寂寞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从老派人的聊天中,明白了许多旧式的情感。 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 老派的人所看中的那些旧式情感,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物是人非,生活的节奏突然变快了。寂寞成了奢侈品,热闹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

    ⑦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说我的水平似乎超过了同龄人。我记得他总是鼓励我多说话,说讲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说什么话,都会有趣。早在还是一个无知的中学生时,我就是一个善于和老人对话的人。我并不知道祖父喜欢听什么,也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曾经真的是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多,肚子里学问大,后来才知道那是源于老人的寂寞。

    ⑧祖父即使到了八十岁,还每天在写字桌前坐八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 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堆满书和纸。他的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毕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他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 祖父的一言一行,使我明白,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坐在那里坚持写。一个作家写得怎么样,是一回事儿,不间断地写更重要。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

    ⑨老人最害怕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手,心里都特别难受。 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有报纸,随手捞起一张,胡乱看下去。 那时候要说话,也是一些和分别无关的话题,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阔天空,就这样静静地享受寂寞。

    1. (1)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祖父叶圣陶的很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件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2. (2)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⑧段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 (3) 作者是如何塑造祖父这一形象的?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15. (2023七上·弥勒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济南之春

    简墨

    ①地气一动,人们就开始常说一句话了:济南春脖子短。

    ②哦,惊蛰了,开始了——是谁,失手打翻了一杯隔夜的茶?某些不明所以的东西到来,白色的烟团包围了四野,各处弥漫着蠢动的腥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见空地上无端多了些湿漉漉的印子,小小地凸起着,像鱼儿吐的小泡泡,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是蚯蚓活动筋骨的痕迹。然后,迎春和连翘不知道谁仿效谁,模样差不多,争着挑出了黄灯笼。然后,很多很多的爱和力量苏醒了,整个大地,寂静中充满响动。

    ③城内城外的小山们就不用说了,积攒了一冬的绿啊,这时说什么也憋不住,一股脑儿全都倾倒在山坡上,没有了疆域。浆果、灌木、蕨类,草木你推我搡,绞出了汁子,连石头也被这绿泡软了,就要兴致勃勃他开出花来。而满城的柳,那是满城的绿啊,如烟似雾,没边没沿地蒸腾、洇染开来。到小阳春,柳絮都飞起来了,柳树的心都飞起来了,它们捉对儿,成球、成团,追逐嬉闹,如同一群白衫少年——它们飞奔在半空里,不肯再回到凡间。这时候,你被柳絮烦恼着,也欢喜着,走在柳絮里,像走在梦里,一切都不真实起来。

    ④就这样,随着雨一次次的返回,大地寒气散尽,变得整个儿香喷喷的,遍地花开。在街上走着,会生出一种小醉的感觉,精力集中不起来,脑子也有点蒙。花都开得发酵了,像给大地吃上了一种什么药。这种日子,在屋子里根本呆不住——你会一整天一整天,泡在户外,舍不得回家。

    ⑤这叫你的眼睛和鼻子也闲不住。因为自从迎春和连翘开了门,花朵们的拜访就从来没断过——黄花朵还真是一种急性子的颜色啊,率领着颜色家族众姊妹,用百米赛的爆发力,一刻也不停地前进。她们的洁净叫人简直想一朵一朵、一瓣一瓣展开,在上面书写诗篇。她们又多有耐力啊,所谓开到荼蘼,也还是向前奔着——春至而梅、而樱、而海棠;春深则桃、则李、则丁香;即便春去,还蜀葵,还茑萝、还蔷薇……花朵开了又开,开了又开,将身体里的呼号都给喊了出去。那些大都有着草字头、木字边姓氏的小号们,一百万一千万支地演奏香气。

    ⑥与香气结伴而来的,是一群群的蜂子和鸟儿——鸟儿用不同的语言对歌,在枝头跳来跳去,从早到晚都能听见它们的歌唱。头角黑黑、遍身黄嫩的蜂子,腿子肥嘟嘟的,金粉闪耀,裙摆被阳光照透。

    ⑦在这个季节的尾巴上,济南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里,莲叶平水冒出,小小的叶子,羞涩地抿着嘴唇,打个哈欠就长成了半大小伙儿。他们舒展开来,平铺下身子,躺在水水的软床上,恨天恨地地等待起来。其实,不必着急,到不了小夏天,白腰雨燕低低地掠过水面的时候,他们这些“绿衣人”所盼望的伴侣——“粉衣人”,就来到身边了,垂着眼睛,红着面孔。在花下,人们的说话声也温柔起来;过了恋爱年龄的人,又想恋爱一次。而对着莲微笑的人、出神的人,也一样,都是有福之人。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 (1)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3. (3) 除了从视觉绘景外,作者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济南的春景?请举一例。
  • 16. 文学作品阅读

    咆哮赶海的黄河

    韩小蕙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 一排紧接着一排, 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一边冲锋, 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日瞪口呆。 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激翠玉、湿混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 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 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可我还是愿意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鹫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虚,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含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莱花”的祥和景象。

    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⑨“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真是纵横千古的大才子,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以简单平凡的七个字,就把黄河如此大气磅磷地勾勒了出来;然而,黄河也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⑩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集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

    1. (1) 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3. (3) 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
    4. (4) “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编排话剧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为此,小语和小文打算将下面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请你跟他们一起完成编排工作,完成下面小题。

    永结同心

    卢涛涛

    ①沈小小一直认为,青云巷在梅雨时节才最有韵味。

    ②形色各异的女子,进出在窄窄的小巷里。绰约的身影,让迷蒙的细雨都多了几分温柔。

    ③巷子深处,是祥云坊。

    ④祥云坊是龙城最好的旗袍店。 坊主胡喆义手艺精湛,却脾气古怪。 平时制衣有奇怪的癖好:烈日不制、冬夜不制;饭前不制,酒后不制。要是哪位客人不亲自到店里来量尺寸,就算给再多的钱,胡喆义也不会搭理,更别提要用他那传说中的麒麟针在丝绸上走笔飞花了。

    ⑤胡喆义的麒麟针在龙城是一绝。 城西的唐佳人,相貌清秀,可惜有些高低肩。 相亲那天,唐佳人穿了一身天青色的旗袍,身前的图案是鱼戏荷叶。 肩膀低处的荷叶用浅绿色显胀,高处用深绿色显瘦。 一眼看过去,唐佳人肩平面正,宛如仙子。

    ⑥这旗袍,就出自胡喆义的手笔。 沈小小那时还小,却还能记得那旗袍上鱼儿的鳞片折射出来的奇异光泽。

    ⑦“小小,你怎么还没有去送布?祥云坊在催了。”覃师傅在门口远远地喊。

    ⑧“马上就去。”沈小小将手中的麻绳用力地扯了扯,肩膀上的力量加重了一些。 青石板路湿漉漉的,马车跑得有点儿慢。 沈小小盘算着,今天的计划能不能实现。七语下· 1 ⑨祥云坊的伙计大旺在后院的门口伸出半个脑袋来,一脸不耐烦:“今天怎么来得晚?”

    ⑩沈小小歪着脑袋,对着大旺赔笑道:“雨天,动作慢了点儿。”

    ⑪大旺把小小和马车引进了祥云坊的后院。 此刻的院子有些冷清,大概是因为下雨的缘故。 平时,后院的马车挤挤挨挨地塞满了小院。 如今时局越来越紧张,小姐、太太们来得也越发稀稀落落。

    ⑫今天人少,正是时候。 沈小小暗想。 借口拉肚子,小小一路小跑进了后院的小门。

    ⑬进了小门,左边就是祥云坊的仓库。 一推开门,就能看见胡喆义亲手制的成品。 一件件旗袍,好像一个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这昏暗的房间里等待元宵月夜。

    ⑭慌乱中,她把手伸向了金色的裙摆。

    ⑮没等她来得及跳回到自己的马车上,大旺拦住了她,“小小,你干吗拿个布兜?”小小大大方方地从黑色布兜里扯出一件脏兮兮的褂子。 “大旺哥,不好意思,拉肚子,没忍住。”大旺嫌弃地捂住鼻子,甩甩手说:“行了,行了,快走。”

    ⑯一个时辰之后,祥云坊库房清点物品,发现少了一件没完工的金色旗袍,赶忙报告了坊主胡喆义。

    ⑰“沈小小?”听完大旺的回忆之后,胡喆义摸摸自己的山羊胡,“就是那个城南沈家布庄的丫头?”胡喆义早前听说沈家布庄的儿子沈念君加入了革命派,去搞什么农民武装。

    ⑱“那好,我去沈家一趟。”胡喆义说。

    ⑲细雨微斜,到沈家的时候已近黄昏。 远远望去,沈家的大门口挂着白色的“奠”字。胡喆义还没有跨进院门,就听见里面一个稚嫩的女声在嚷嚷:“我不管,嫂子做梦都想和念君哥成亲。 念君哥最喜欢看她穿祥云坊的旗袍。”

    ⑳“小小,……他看不到了。”苍老的男声痛苦地回答道。

    ㉑“看得到的。”

    ㉒胡喆义迈进了大堂,一个少女跪在一个老人面前。 少女是沈小小,老人是沈伯。 他们神情凄然,目光都望着停放在厅堂中央的那两口赭红色棺材。

    ㉓小小抬眼看到胡喆义,缓缓开口说话了:“胡掌柜,旗袍是我偷的。 事发突然,待我家把事情办完,我任由您处置,望您大人有大量。”胡喆义看着眼前这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竟被她的镇定和大气弄得一时半会儿不知该说什么。

    ㉔沈小小转头对她爹说:“____。 ”

    ㉕原来,沈念君在广州起义失败,等到殓尸的人把念君送回龙城,在家里待嫁的嫂子阿暖竟一时想不开,用脑袋撞了后院门柱。 本来已经约好去祥云坊找胡掌柜制衣的阿暖,还没有等到量好尺寸,人就随沈念君去了。

    ㉖沈小小熟悉胡掌柜的怪癖,情急之下,只好出此下策。

    ㉗胡喆义看着眼前这两口偌大的棺材。 他沉默了半晌,微微地点了点头,“丫头,那件旗袍还没有制好,恐怕你要等等。”

    ㉘从此,龙城又多了一个传说。 胡喆义用麒麟针在那件金色旗袍上绣出了一朵白色的马蹄莲。倾斜着半开的白色花瓣,映衬着阿暖双眼紧闭的脸,格外素雅。 胡掌柜在棺材边刺绣的时候,沈小小仿佛看到阿暖的脸颊浮动出明媚的光泽,就像活着一样。

    ㉙后来,沈小小才知道马蹄莲的花语是“永结同心”。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 08期,有删改)

    1. (1) 【梳理情节·定幕别】根据场景变化,可将小说主体情节分成三幕。 请参照示例,补写第二幕的内容。

      序幕,沈小小旁白介绍背景

      第一幕

      地点:沈家布庄

      出场人物:覃师傅、沈小小

      情节内容:沈小小

      出发送布,盘算着计划。

      第二幕

      地点:(1)

      出场人物:(2)

      情节内容:(3)

      第三幕

      地点:沈家布庄

      出场人物:胡喆义 沈小小 沈伯 阿暖 沈念君

      情节内容:沈小小承认偷窃,胡喆义得知缘由,补绣新衣。

    2. (2) 【走进人物·排演出】小语和小文对文章第㉔段中沈小小的对话设计,产生了分歧。你支持谁,为什么?

      小语:沈小小此处应该说:“爹,您不懂,您就答应我吧,让我做主。”

      小文:不,我觉得沈小小说的是:“爹,我懂嫂子,我答应过她的。 这事我做主。”

    3. (3) 第㉘段是整部剧的重头戏。为了凸显胡喆义在该段中的形象,小语紧扣文本,帮助演员们设计了形体动作,请你解释他这样设计的意图。

      知识卡片:

      表演动作包括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

      形体动作指面部表情动作和四肢形体动作,心理动作即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语言动作即演员的对话表演。

      小语设计:胡喆义在刺绣时,躯体半跪,眼神专注,一针一针仔仔细细地绣着。沈小小看着阿暖逐渐焕发光彩,眼神中透露出惊异。

    4. (4) 【把握环境·选布景】小说中有许多对雨的描写,给布景增添了麻烦。在改编时,是否考虑换成晴天? 为什么?
    5. (5) 【明晰主题·定栏目】即将开展的话剧展演,设有以下四个栏目。 你觉得该剧报名其中哪个最合适? 请说明理由。

      A.险象环生 B.人间情义 C.俗世奇人 D.笑口常开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