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教研联盟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5...

更新时间:2022-10-20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b ></b>
  • 1. (2021·咸宁)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 小麦在阳光下生长 B . 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C . 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真菌 D . 岩洞里的钟乳石慢慢长大
  • 2. (2017·云南)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所描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 . 生活需要营养 B . 遗传和变异 C . 生长和繁殖 D .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3. (2020·绵阳) 目前, 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每项科学决策都基于真实的数据,比如每天向社会及时公布的新增患者数量、累计患者数量、新增治愈人数、累计治愈人数等。采集这些数据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 抽样法 B . 调查法 C . 比较法 D . 作出假设
  • 4. (2021·荆门) 毛主席曾写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鹰为什么能击于长空,而鱼却能翔于浅底,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   )
    A .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B . 环境影响生物分布,生物适应特定环境 C . 鹰与鱼之间为竞争关系 D . 生物能影响环境
  • 5. (2021·聊城) 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对这两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前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后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 .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 .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D . 两种现象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 6. (2021·永州) 下列有关食物链“草→鼠→蛇→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食物链中,鹰获得的能量和有毒物质最少 B . 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 . 该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D . 该食物链中,蛇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 7. (2020·东营) 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B . 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 . 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 . 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 8. 有关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的说法

    ①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水稻、鱼类外,补充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即可

    ②其中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小鱼→大鱼

    ③若该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农药污染,则大鱼体内积累的农药最多

    ④因为在稻田中增加了鱼类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提高到与热带雨林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

    A . 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9. (2021·连云港) 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开始的 B . 食物网中可以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C . 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D . 食物链越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 10. (2021七上·新化期中) 若淡水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就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 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戊的体内最少 C . 丙捕食丁后,只有物质流入丁体内 D . 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戊是消费者
  • 11. (2021·海南)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时,经常穿越沼泽地。这里的“沼泽”属于(  )
    A . 草原生态系统 B . 农田生态系统 C . 森林生态系统 D . 湿地生态系统
  • 12. (2020·临沂)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B .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撕→展→盖→染 C . 用镊子尖轻压盖玻片时,会变形的黑边圆形图像是细胞 D . 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方法是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滴液,然后缓缓地盖上
  • 13. (2021·眉山) 细胞结构决定功能,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胞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 细胞核控制细胞生命活动 C . 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D . 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
  • 14. (2021·新疆)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换上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据此判断,异物不可能在(    )
    A . 目镜上 B . 物镜上 C . 材料中 D . 载玻片上
  • 15. (2021·乐山) 克隆羊的实例说明了(  )
    A . 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B . 细胞膜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   C . 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D .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16. (2020·日照) 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以下有关“对光”的操作错误的选项是(   )
    A . 遮光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B . 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C . 光线较暗时要使用凹面反光镜 D . 反光镜对向光源
  • 17. (2021·娄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七(一)班的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和使用了显微镜。课后有几位同学饶有兴趣地在讨论,你反对的是(   )
    A .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明亮 B . 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C . 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D . 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 18. (2021·株洲) 孙悟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字母“e”装片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若孙悟同学想看到尽可能多的细胞,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①④ B . 可以直接使用③号镜头以尽快找到观察目标 C . 字母“e”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 D . 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孙悟同学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 19. (2021·长沙) 榨汁机可以从水果中榨取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A . 液泡 B . 细胞核 C . 线粒体 D . 叶绿体
  • 20. (2020·济宁) 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片下表皮的物像,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  )

    ①玻片向上移动②玻片向下移动③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④高倍镜换成低倍镜⑤调节粗准焦螺旋⑥调节细准焦螺旋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②③⑥ D . ①④⑤
  • 21. (2021·潼南) “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草原的壮美风光。下列有关草和羊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草和羊的结构层次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B . 草的导管、筛管和羊的血管都属于输导组织 C . 草和羊的细胞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 . 草和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 22. 生物体是有一定结构层次的。下列对如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组成乙的细胞结构和甲是相同的 B . 丙和丁的生物体结构层次是相同的 C . 乙所示的胃和丙中的叶属于同一结构层次——器官 D . 丙中叶片的上、下表皮分布有保护作用的上皮组织
  • 23. (2021·广元) 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被子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B . 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又是一个个体 C . “藕断丝连”的“丝”属于输导组织       D . 细胞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24. (2021七上·潮安期中) 晓丽妈妈切菜时手指不小心被割破流血了,血液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A . 细胞 B . 组织 C . 器官 D . 系统
  • 25. 多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  )
    A .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B . 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 C .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D . 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 26. 如图表示某植物体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的生理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植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①②③生理活动有关 B . ②过程产生的新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C . ③过程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 . ①③过程形成的细胞,遗传物质与原细胞相同
  • 27. (2021·青岛)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主要类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都是多细胞个体 B .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 C .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且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 D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中都有胚
  • 28. (2021·淄博) 下列关于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衣藻是单细胞淡水藻类植物 B . 银杏和杏树都有输导组织 C . 卷柏和侧柏都属于裸子植物 D . 小麦和玉米的种子都有胚乳
  • 29. 下列植物类群都具有输导组织的一组是(  )
    A .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B . 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C .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D .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30.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种双子叶植物,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效。下列植物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 鳞毛蕨 B . 向日葵 C . 玉米 D . 马尾松
二、<b>填空题</b>
三、<b>综合题</b>
  • 39. 如图是动植物细胞比较图,据图分析回答:

    1. (1) 图中是表示动物细胞,对比甲、乙两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的结构是(填序号)。
    2. (2) 乙图所示细胞结构中,[]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胞代谢;[]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中的物质有两大类。
    3. (3) 甲、乙细胞结构示意图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4. (4) 结构[ f ]使绿色植物可以进行
    5. (5) 细胞核分裂时,的变化最明显,细胞分裂后产生的两个新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相同,这样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
  • 40. 甘蔗以颜色分,有青皮、紫皮两大类,俗称红甘蔗、白甘蔗或青甘蔗、黑甘蔗。普宁竹蔗是甘蔗的一种,主要产于普宁洪阳地区,它虽含糖少,但却以其蔗,肉松脆,味道清甜,兼有清热利尿、兹血补肝功效等独特优点而深受人们喜爱。竹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种植竹蔗时,通常选择大田生长较好、没有病虫危害(尤其是棉蚜虫)的新植蔗梢作种。
    1. (1) 竹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这分别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对竹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2) 竹蔗蔗肉松脆,构成竹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甘甜可口的竹蔗汁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结构中。
    3. (3) 吃竹蔗要先把竹蔗“皮”去,削去的“皮”属于组织,吃蔗肉时会吃到许多纤维状的结构,它们属于组织。
    4. (4) 如果甘蔗田里杂草多,会荫蔽竹蔗,抑制幼苗的生长,竹蔗和杂草形成的是关系;地下的虫害喜欢咬食蔗芽、蔗根,害虫和竹蔗是关系。
    5. (5) 甘蔗是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其种子中储存营养的是
四、<b>实验探究题</b>
  • 41. (2021·四川)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脱贫攻坚时开出良方“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昭觉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大棚种植的夏季草莓会比安宁河谷提前1到2个月上市。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大棚种植草莓时发现,当红色和蓝色两个品种种植在一起时,大量的蚜虫生活在红色草莓上,而在相邻的蓝色草莓上仅有少量。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刺激有关吗?实验如下:

    作出假设:……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透光玻璃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每个装置内放入相同数量、生长状态相同的红色、蓝色草莓。

    ③将甲装置放置在明亮的环境中,乙装置放置在另一种环境中,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分布情况。

    ⑤实验重复3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2. (2) 乙装置放置的环境是(选填“明亮”、“黑暗”),目的是让蚜虫(选填“能”、“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
    3. (3) 若观察到甲、乙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红色草莓上,则假设(选填“成立”、“不成立”)。
    4. (4) 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证实了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无关。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蓝色草莓中含有物质W,而红色草莓中没有。据此设计了模拟实验:

      作出假设: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草莓中的物质W有关。

      模拟实验:取丙、丁两个相同装置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养液固定在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实验重复3次,结果如下:

      组别/项目

      丙组

      丁组

      人工饲养液

      适量的10%糖溶液

      适量的10%糖溶液

      加物质W

      实验

      结果

      平均取食频率

      6次/小时

      26次/小时

      平均取食时间

      0.3分钟/次

      1.8分钟/次

    5. (5) 模拟实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为形成对照,表格中“?”处应填入
    6. (6) 根据丙、丁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选填“高”、“低”);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选填“长”、“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