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竞赛模...

更新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28 类型:竞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部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放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据此,可以用来说明
    A . 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 B . 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 C .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 D . 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
  • 2.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三十二年,虢公祭祀神明,请求赐予土地,周内使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虢国大臣史嚣也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这表明春秋时期( )
    A . 神权退出政治舞台 B . 祭祀活动遭到否定 C . 人定胜天思想确立 D . 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 3. (2022高三上·赣州月考) 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
    A . 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 . 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 . 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 . 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 4. 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 . 赋役沉重导致农民起义 B . 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 . 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 . 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 5. (2022·周至模拟) 唐代公议、公论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各类文献中,公议一词共有约106处、114例,该词大量的用例常常出现于授官、贬黜的文书中,显示出朝廷对某位官员公共意见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
    A . 专制皇权受到制约 B . 实现决策民主化 C . 监察体制日益成熟 D . 政府行政理性化
  • 6. 有人认为,中唐以后的京杭漕河水道,已由相对单一的粮饷漕运拓展至商业贸易性的运输通道,赋予事关国计民生的更多功能,故宋代有“运河”之名兴起。这说明,宋代(   )
    A . 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B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 交通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D . 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 7.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而产生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等问题,地方政府也设一定官吏进行管理和征税。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
    A . 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B . 突破了城市中坊市界限 C . 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 . 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 8. (2020·江苏)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 .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 9. 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
    A . 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B . 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 . 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D . 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 10.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 . 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 C . 清王朝腐败导致中国战败 D . 输出资本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动力
  • 11.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在东南地区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 . 沿海沿江地带均衡发展 B . 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 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进步
  • 12. 民国初年江苏地区具有双重身份的功名之士情况统计表
    旧功名 新学历 占原功名人%
    进士 留学 54.6%
    新学堂 3.0%
    举人 留学 31.0%
    新学堂 12.1%
    生员 留学 66.7%
    新学堂 25.0%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内(   )

    A . 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B . 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13. 下图是1901年西方杂志发表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中国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 C . 漫画内容脱离实际且缺乏可信度 D . 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反抗
  • 14.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

    内容

    出处

    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己耳,保守云乎哉!

    《敬告青年》发刊词

    自十五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见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

    《蔡和森文集》

    这部著作(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远不能称其为“人类的历史”

    《张闻天早期文集》

    A . 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 B . 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 C . 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 D . 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 15. (2021·顺德一模) 1928和1929年,国民党军队的叛兵基本成为红军补充新兵的一个重要来源,但1930年后红军兵源发生很大变化。如1934年春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过4%。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利 B . 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军队阶级成分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推动 D . 国民党军队严惩叛逃的现象
  • 16. 下图主要表明(   )

    A . 非公有制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B . 意识形态调整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C . 改革开放以来国营企业的发展备受重视 D .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法规体系完备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 17. 自秦朝建立,中国便开启了划分边疆和治理边疆的的历史,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内涵丰富的边疆治理制度和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政区的起源是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新征服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在这些地区,虽然也和正式政区一样设置州县,但一般不征收赋税,不派遗行政官员,而由当地部族的首领世袭,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帆《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设置了哪些羁縻政区?
    2. (2) 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治理民族地区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怀祺《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宋代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参知政事、话本、通判、张载、交子、市坊、岁币、苏轼、夜市、市舶司、榷场、党争、佃户、沈括、转运使、李清照、糊名法、天子门生、景德镇、活字印刷术、占城稻、禁军、指南针、澶渊之盟、青苗法、王小波起义、米芾、《武经总要》等。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