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质量...

更新时间:2022-01-16 浏览次数:7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人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人以为出。”这些举措(   )
    A . 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 B . 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 C . 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D .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 2. 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情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伤吏泊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A .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 . 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 . 地位独立,专权跋启 D . 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 3. 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人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同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同,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
    A . 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 B . 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 C . 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 D . 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 4. 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草市多沿汗河而设,最为壮观的可谓是虹桥上形成的桥市以及附近的城外市场(见下图)。虹桥草市上布满了各种面向百姓的小型商业,如卖刀具的和其他日用品的摊头。这说明宋代(   )

    A . 商业发展开始突破坊市的限制 B . 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根本改变 C . 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城市的规模 D . 绘画完成了向市井风俗画的转变
  • 5. 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女性形象,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杜十娘、威武不屈的船家女刘宜春、勇于反抗的白娘子等。清代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也越来越多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更是对大观园中的女性进行了绝无仅有的赞美。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市民阶层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B .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D . 小说的政治批判色彩渐浓
  • 6. 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 . 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 C . 清王朝腐败导致中国战败 D . 输出资本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动力
  • 7. 1882年7月,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但社会上“一时谣琢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止。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当电话甫行时,谣言亦如之”。这反映出(   )
    A . 近代上海因开埠通商而繁荣 B . 传统观念对中国近代化的制约 C .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 开埠通商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 8. 据统计,武昌起义半年后,全国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近500种,总销数4200万份,这些报刊中,政党和政治集团性质的报刊占主流,报刊可自由发表政见,内容大多是“主义”之争,是各政党不同政见主张辩论、相互攻奸的工具。这种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 B . 人民大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政治理念 C . 中国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D . 知识分子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 9. “五四运动”前后,墨学研究一时称盛,陈独秀将墨学奉为国粹,称赞“墨氏兼爱……诫人类最高之理想”,鲁迅在《非攻》《铸剑》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墨家英雄人物;共产主义者蔡和森试图把墨子的“兼爱”思想与西学中的平等思想融合起来。这一时期的墨学复兴思潮(   )
    A . 根源于科学精神的觉醒 B . 迎合了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C . 冲击了儒家传统义利观 D .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早期认识
  • 10. 下表是1934~1936年中共颁布的民族工作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发布表明这一时期(   )

    时间

    文件名称

    1934年11月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

    1935年3月

    红四方面军发布《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回民斗争纲领》

    1935年5月

    朱德在凉山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1935年11月

    李富春在贵州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1936年5月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对回族人民的宣言》

    A . 中共团结各阶层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 . 中共的政策调整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 . “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成为全党共识 D . 正确的民族政策利于红军战略转移
  • 11. 下表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土地买卖关系情况表(单位:亩)。这一情况表明(   )

    阶层

    卖土地数

    卖出百分比

    买土地数

    买入百分比

    工人

    4

    0.11

    29.80

    1.35

    雇农

    7.3

    0.2(弱)

    102.15

    4.63(强)

    贫农

    492.46

    13.4(强)

    669.89

    30.396

    中农

    765.0

    20.93(弱)

    1192.18

    54.1(弱)

    富农

    1061.33

    29.06(强)

    113.77

    5.16(强)

    地主

    1320.61

    36.13(强)

    35.25

    1.59

    小工商业者

    4.50

    0.12(强)

    60.70

    2.71(强)

    A . 农民封建租税负担沉重 B . 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C . 全面抗战路线已经形成 D . 中共开创了敌后抗战新局面
  • 12. 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立法原则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这部法律的制定(   )
    A . 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 . 开启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C . 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 13. 196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进一步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这一决定(   )
    A . 旨在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B . 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 . 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 D . 为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 14. 在古希腊的陪审法庭中,陪审员都是普通公民,多数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许多案件只能依靠个人主观判断,而且当时没有律师,判案的依据是原告的控诉和被告的申辩,陪审员在开庭前不做调查核实,结果常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胜诉,口拙者败诉。这反映出古代希腊(   )
    A . 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工具 B . 直接民主难以确保公平正义 C . 司法审判制度不能体现民意 D . 民主运作程序凌驾于法律之上
  • 15. 在古代罗马,按照惯例,内事裁判官可以颁布各种告示,作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他们获得了直接立法的权利。这些告示日积月累,形成了所谓“裁判官法”,成为罗马法的重要渊源。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
    A . 司法过程中的随意性 B .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 . 立法实践上的灵活性 D . 司法范围不断拓展
  • 16. 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船舶管理等法律关系的依据。17~18世纪,海商法由共同普遍适用的国际性特别法开始转变为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国内法,西欧国家纷纷掀起海商法的立法高潮(见下表)。这反映出该时期西欧国家(   )

    时间

    国家

    法律名称

    1601年

    英国

    《关于商人中使用的保险单法规》

    1681年

    法国

    《欧洲海事法典》

    1721年

    荷兰

    《鹿特丹海上法》

    1737年

    西班牙

    《毕尔鄂法令》

    1786年

    威尼斯

    《商业海运法典》

    A . 海外殖民扩张异常激烈 B . 海权意识普遍提高 C . 采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 . 海上贸易日益兴盛
  • 17.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从各个方面对基督教构成强有力的冲击,迫使教会对这种冲击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反应。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
    A . 批判专制传统阻碍社会的发展 B . 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进程 C . 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D .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合法地位
  • 18.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不再昕命于上帝,而好像有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而这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也应用于人类社会。由此可知,牛顿力学(   )
    A . 拉开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序幕 B . 动摇了上帝创世说的根基 C . 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 . 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19. 18世纪,欧洲画家放弃了表现超人,转而描绘普通人,并将其置于表现的中心。这一时期,风俗画战胜了历史画,它描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和暴力、欢乐和绝望等形式,这样的画并没有描绘原始的现实或是理想的美,而是渴望把握世界的真理。这表明18世纪的欧洲绘画(   )
    A . 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价值观 B . 深受现实主义思潮影响 C . 深受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D . 开始摆脱宗教观念束缚
  • 20. 1787年5~9月,美国制订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下为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 . 顺应了自由主义时代潮流 B . 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C . 旨在维护实际的集团利益 D . 实现了自由平等理念
  • 21. 有学者说:“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他们自己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在法国,所有的铁路干线和公路网都以巴黎为中心,导致巴黎人口急剧增加。到20世纪初,巴黎居住了全法国7.3%的人口。”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B . 英法两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 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D . 欧美各国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 22.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是“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通过有系统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苏维埃的这一决议(   )
    A . 凸显出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B .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C . 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 D . 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 23. 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对外政策的“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不仅明确了与苏联的对话与谈判,也明确了与西欧、日本的“伙伴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
    A . 经济危机影响了美国的外交 B .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变化 C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 . 美国放弃与苏联争霸的政策
  • 24. 下图是1980~1995年世界贸易情况图。据此可知(   )

    A . 国际贸易冲击着民族国家的主权 B .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贸易优势明显 C . 贸易竞争是经济技术实力的竞争 D . 冷战结束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未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贵发挥王良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罢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三条道路

    道路

    主导力量

    典型模式

    建设目标

    建设方略

    乡村建设运动

    知识分子

    梁漱溟

    “邹平实验”

    中国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文化失调”,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立“乡农学校”,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组织乡村自卫团体;组织农村合作社,“促兴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

    实业家

    卢作孚

    “北告实验”

    改善或推进乡村的教育事业;救济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要“赶快将乡村现代化起来”

    “办大工业”,使“一切产业都工业化”,一是吸引新的实业项目,发展乡村经济;二是兴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二是开展民众教育活动,开启民智

    乡村复兴运动

    国民政府

    江西服务区及蒋经国赣南新政

    建设“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的新社会

    “农村社会之进化,须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推进,决非某一力量能使之交进……务使农业、合作、教育、卫生、工业均配合于地方自治内,彼此联系”

    乡村革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

    革命根据地

    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应动员和组织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社会政治解放

    ——摘编自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以欧洲为中心,亚非就是其两翼,口果控制了欧洲,就进而可以控制亚非称霸世界。二战后美国开始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它的“救世主”精神或曰使命感更加强烈,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历史上的侵略危险几乎全部来自西部,惨痛的历史教训使苏联不得不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而最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战线尽可能向西部推移,从而把东欧这个昔日进攻苏联的跳板变成保护自身安全的缓冲地带和安全屏障。故而,美苏在欧洲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同时,既进行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和争夺。在亚洲,由于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发展,使建立在美苏实力均等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出现了向社会主义阵营倾斜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是在武装战争的形势下进行的,美国以为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表现,严重威胁到了自由世界,因此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战争手段来维护雅尔塔体系在亚洲规定的格局,故而在亚洲爆发了冷战期间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

    ——摘编自李接德《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原因之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在欧亚两洲的不同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