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7月月...

更新时间:2022-08-17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2021高二下·福建期中) 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    )
    A . 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 . 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 .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 . 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 2. 有学者认为:“由于西周天下秩序的特征所在,地缘体系最为隐秘而不为强调,地缘政治活动也隐藏于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人伦体系最深处。……从先秦到秦汉帝国时期,地缘政治思想也经历着竟雄式向着控驭式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汉时期“地缘政治”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A . 等级制度逐渐走向消亡 B .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C .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D .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 3. 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
    A . 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 . 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 .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 . 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 4. 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  )
    A . 皇帝制度最终确立     B .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 具有家国一体观念     D . 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
  • 5. 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
    A . 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 . 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 . 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 . 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 6. 考古发现汉代铜洗有“蜀郡严氏造作”“蜀郡董氏造”等字样;铜镜有“王氏作镜真大好”“杜氏作竞(镜)四夷服”的铭文。据此可知当时(   )
    A .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 手工业者的品牌意识增强 D . 家庭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
  • 7. (2022·邯郸二模) 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 . 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 . 等级制度被打破
  • 8. (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    )
    A . 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 . 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 . 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2022·韶关二模) 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 . 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B .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C . 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 . 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 10. (2021高一上·耒阳月考)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 .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 11. 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云“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父兄劝诫子弟,既然经商了就不要考虑功名。到宋代,商人不仅逐利也注重求名,“父商子仕”现象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 B . 中国古代经济转型的出现 C . 选官制度促进了阶层流动 D . 主流文化受到了极大挑战
  • 12. (2022高二下·珠海期末) 唐长安内外城共二十门,没有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共二十二门,有十七个城门有俗名,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以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 . 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 .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 . 人口流动空间扩大
  • 13. (2022高一下·甘孜期末)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指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最能体现“商业革命”内涵的是(    )
    A . 出现区域性大商帮 B .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C . 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 . 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 14. 宋廷设立市舶司管辖外贸事务,负责对外商的接待、抽税和管理工作,并设立安置外商的蕃坊,同时对本国出海船只抽税。仁宗时,市舶司收入为每年53万贯,到南宋前期已达到200万贯。这说明宋朝(   )
    A . 限制商品经济 B . 放弃重农政策 C . 重视对外贸易 D . 打破夷夏观念
  • 15. 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辖区称“路”,“路”级政府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路”的设置有助于(   )
    A .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 防范藩镇割据重演 D .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16. (2021高三上·邢台月考) 元代统治者将官府所属的手工业者立为匠籍后,手工业者被迫世代承袭职业,在官吏监督下强迫为封建国家生产手工业品。明清之际,广大手工业者纷纷斗争,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废除“匠籍”,不愿服官差的手工业户就“出银帮贴”。“匠籍”制度的废除(   )
    A .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C .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 . 加强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
  • 17. (2021高二下·萨尔图期末) 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   )
    A . 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B . 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 C .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 18. 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他还在土地上种养果木蔬菜、鸡鸭鱼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谭晓的致富经历反映出(   )
    A . 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B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 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 D .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 19. 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   )
    A . 迎合市场的需求 B . 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C . 被卷入世界市场 D . 积极推动西学东渐
  • 20. 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说:“16、17世纪,欧洲人在与中国人的贸易中,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据此可知,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   )
    A .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 B .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 欧洲手工业技术落后 D . 中国手工业生产具有优势
  • 21. 明清以前,“广东民贫,丰年尚有不足”不绝于载。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区位发生深刻变化,雨热足、物种多、濒临沿海、境内交通水网丰富、海洋经济多元等诸多优势,终于迸发式地发挥出来,一跃而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关于明清时期广东经济嬗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广东具有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

    ②受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③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④明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商帮逐渐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2. 乾隆时,广东佛山镇是广东的铁器制造中心,从事冶铁制造的有十万家,数十万人,“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由此可见(   )
    A . 雇佣劳动在当地是比较普遍的 B . 清朝手工业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C . 民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 . 佛山镇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
  • 23. (2022·韶关二模) 美籍华人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 )
    A . 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 . 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 . 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 . 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 24. (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 “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场运动(   )
    A .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 .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 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 25. (2020高一上·吉林期末) 1949年9月21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当天晚上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新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 (    )
    A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 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 . 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D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二、非选择题(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坤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二: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形成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
    3. (3)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变化的整体认识。
  •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8.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建国初年,中国北方遭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土地高度集中,鲜卑军事贵族豪强成为北方土地上的大地主,农民(主要是汉族)在没有国家基层组织的保护下,成为豪强田地上的雇农,甚至沦为农奴,农奴的赋税都由豪强自行收取,通常,豪强的田税率是国家的两倍。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汉人谏官李安世的建议下,开始下令全国实施均田制。规定:一对无头田的夫妻,男的授田40亩,女的授田20亩,如果有耕牛,可加授田30亩。如果所授之田的质量不佳,可以加倍实授。与此同时,孝文帝还着手打击豪强,强力没收和减少他们的土地,恢复汉民族的基层“三长制”,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孝文帝的土地改革为北魏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粱盼《北魏的铁血“土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