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5.16.3动物行为...

更新时间:2022-07-13 浏览次数:4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八上·抚顺期末) 下列科学家中,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的是(   )
    A . 法布尔 B . 弗里施 C . 劳伦兹 D . 廷伯根
  • 2. (2021八上·普宁期中) 研究动物行为通常用的方法是(   )
    A . 观察法和实验法 B . 调查法 C . 分析法 D . 测量法
  • 3. (2021八上·龙门期中) 在探究蚂蚁的行为的活动中,我们用观察法观察每一只蚂蚁的行为时,应该(   )
    A . 在蚂蚁窝的旁边放一些馒头的碎屑            B . 在蚂蚁窝旁边放一些新鲜的蔬菜叶 C . 为蚂蚁提供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D . 不干扰蚂蚁的活动
  • 4. (2021八上·大安期中) 关于“小鼠走迷宫"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的小鼠要处于饥饿状态 B . 这是探究小鼠的先天性行为 C . 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都一样好 D . 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官.就不会忘记
  • 5. (2022八上·韶关期末) 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某学习小组研究动物的绕道取食现象,得到下表结果:

    组别

    动物名称

    “尝试与错误”的平均次数

    甲组

    小鸡

    24次

    乙组

    小鸭

    26次

    丙组

    小乌龟

    65次

    丁组

    小狗

    5次

    从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对象中,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是(   )

    A . 小鸡 B . 小鸭 C . 小乌龟 D . 小狗
  • 6. (2022八上·韶关期末) 某生物小组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否为先天性行为”时,从菜青虫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并选择用刚从卵孵化成的菜青虫进行实验,主要目的是(   )
    A . 易于观察取食行为 B . 为菜青虫提供适宜的环境 C . 排除学习行为的干扰 D . 保证实验对象数量充足
  • 7. (2021八上·保定期末) 翱翔在高空的老鹰,不仅能够发现地面上的小鸡,还能突然俯冲而下将小鸡抓走。小刚对此提出疑问:老鹰捕捉小鸡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吗?如果他打算通过持续观察的方法来寻找答案,你认为他应该选择的观察对象是(  )
    A . 小鸡 B . 幼鹰 C . 成年鹰 D . 刚孵化出的雏鹰
  • 8. (2021八上·河池期末) 下列对动物行为研究的案例中,纯粹属于观察法的是(  )
    A . 训练蚯蚓走迷宫 B . 探究蚂蚁的通讯及喜欢吃何种食物 C . 珍妮长期观察研究黑猩猩的行为 D . 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 9. (2021八上·茂名期中)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以下哪项操作不合理(  )

    A . 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 B . 实验时要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 . 盘子里要放少许清水 D . 实验过程中可以用手对调AB、BC两根小木条后继续观察
  • 10. (2021八上·新丰期中) 下表是小鼠走迷宫的实验数据。在迷宫中有几处“T"形接头,小鼠可右转也可左转。将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每天进行相同次数的实验。A组小鼠走完迷宫会得到食物奖励,而B组小鼠走完迷宫不会得到食物奖励。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第9天

    第10天

    A组小鼠

    9

    8

    7

    8

    6

    5

    4

    2

    1

    1

    B组小鼠

    10

    9

    10

    9

    9

    10

    9

    8

    9

    10

    ①实验说明A组小鼠学习能力强, B组小鼠学习能力弱

    ②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作用下,A组小鼠形成了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

    ③A组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形成后不会改变

    ④A组小鼠通过学习能迅速走出迷宫获取食物是复杂反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1八上·临洮期中) 在不同动物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 动物体型的大小 B . 训练动物的方法 C . 动物肌肉的发达程度 D . 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 12. (2021八上·珠海期中) “劳伦斯对小野雁的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
    A . 观察法 B . 实验法 C . 统计法 D . 调查法
  • 13. (2021八上·朝阳期中) 下面有关“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从甲、乙两蚁穴各捕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 . 针对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C . 实验中,所选木条的粗细和长短不需要一样 D . 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
  • 14. (2021八上·淮北月考) 下列探究活动中主要采用观察法的是(   )
    A .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B .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C . 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D .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 15. 下列动物行为中,与蜘蛛织网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 蚯蚓走迷宫 B . 公鸡绕道取食 C . 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 D . 黑猩猩摘取香蕉
  • 16. 小明利用孵化箱代替母鸭孵卵,小鸭出生后最先接触小明,因此小鸭就追随着小明,学习小明的一举一动。那么,小鸭追随小明的行为属于    , 小明研究小鸭的方法属于     ( )
    A . 先天性行为   观察法 B . 后天学习行为   实验法 C . 先天性行为    实验法 D . 后天学习行为    观察法
  • 17. 在蚯蚓走“T型"迷宫的实验中,蚯蚓大约要经过200次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鸟类大约经过几次就可以学会绕过障碍物取食。以上现象说明( )
    A .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但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B . 蚯蚓移动得慢使其学习能力也弱,鸟飞得快使其学习能力也强 C . 蚯蚓的体型小学习能力也小,鸟的体型大学习能力也大 D .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 18. (2021八上·云城期末) 下列关于研究动物行为方法的认识中,不正确是(  )
    A . 法布尔利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的行为 B . 弗里施通过实验法证明蜜蜂具有色觉 C . 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 D . 单纯的实验法不需要观察
  • 19. (2018八上·茂名月考)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 . 使用显微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 B . 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 C . 使用望远镜观察狒狒以研究其社会行为 D . 利用特定的设备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
  • 20. 菜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探究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得到如下表结果:

    动物种类

    完成取食的尝试次数

    30

    62

    10

    下列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动物的走迷宫获取食物是一种学习行为 B . 乙的学习能力最强 C . 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D . 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可能是:乙→甲→丙
二、判断题
三、综合题
  • 25. 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四只(A、B、C、D)经饥饿处理的1月龄小鼠,在如图甲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3

    89.5

    64.8

    49.0.

    35.0

    1. (1) 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吸吮乳汁或吃食物,从获得的途径看,该行为属于性行为。
    2. (2) 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填“强化"或“弱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环境的能力。
    3. (3) 四只小鼠经过5次训练后找到食物的时间(填“相同”或“不同”),说明此类行为存在个体差异。若将这四只小鼠放入自然环境中,请推测小鼠(填小鼠编号)获取食物的能力可能最强。

    4. (4) 为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可用多只小鼠做实验,计算分别得到1月龄和2月龄小鼠走迷宫所需时间(如图乙所示) ,该结果可以用来比较1月龄小鼠和2月龄小鼠走迷宫寻找食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龄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比1月龄小鼠( 填“多”或“少”),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26. (2019八上·梅县月考) 材料分析:
    1. (1) 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的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螳螂昼伏夜出,从行为功能上来看它具有行为,从行为发生上来看属于行为,是由体内所决定的。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因素的影响。
    2. (2) 如图是科学家做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行为模拟实验:A为形态像三刺鱼的模型,它不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战斗;B.C.D.E形态不像三刺鱼,但它们的腹部是红色的,都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战斗。根据此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相互攻击的本质信号是;与雄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无关的信号是

      ②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物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从行为的发生看这是动物的行为;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从行为的功能看这种行为称为

      ③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法,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对动物不同程度的影响

  • 27. (2018八上·佳木斯期中) 蚯蚓学会走“T”形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鼠属于哺乳动物,那么它是否具有学习行为呢?某小组的同学以小白鼠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A.选择健康的小白鼠1只,每次实验前让它饥饿一天,期间只提供水。

    B.用泡沫塑料板构建迷宫。高度以小白鼠不能爬上为宜,盖上一块玻璃板。在迷宫出口处放置一小块食物。

    C.从迷宫的入口处放进小白鼠,同时马上计时,并在出口处等待。记录小白鼠从入口到出口的时间。

    D.重复上述实验过程5次以上,根据小白鼠的实际情况,耐心训练,并把相应的时间填写在下表中。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

    时间

    10分钟

    8分钟

    6分钟

    3分钟

    3分钟

    3分钟

    1. (1) 请你提出问题:小白鼠是否具有行为?
    2. (2) 通过对小白鼠走出迷宫得到食物的时间记录表分析发现,小白鼠第一次与第五次得到食物的时间形成一组实验。
    3. (3) 再拿另一只小白鼠经过同样的训练,是不是它第四次所用的时间也一定是3分钟?为什么?
    4. (4) 结论:小白鼠具有。(选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5. (5) 蚯蚓学会走“T”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白鼠只要四、五次训练就能学会走迷宫,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
四、实验探究题
  • 28. (2021八上·磐石期末) 下面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简(长15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的假设是
    2. (2) 本实验的变量是
    3. (3) 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
    4. (4)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5. (5) 蚂蚁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属于动物。蚂蚁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这说明蚂蚁是具有行为的动物,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向其他蚂蚁发出信息,这种现象叫做
    6. (6) 蚂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和获得方式上看分别属于__________。
      A . 取食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B . 取食行为和学习行为 C . 社会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D . 社会行为和学习行为
五、资料分析题
  • 29. (2018八上·长沙期中)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 (1) 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小白鼠的“寻墙行为”属于行为。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决定的。

      资料二: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中有数万只工蜂、少量雄蜂和一只蜂王。工蜂的主要职责是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筑巢、采蜜等;雄蜂专职与蜂王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蜜蜂是一种益虫,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我们要保护它。

    2. (2)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蜜蜂是具有行为的昆虫。
    3. (3) 蜜蜂清扫巢房、采蜜等受基因支配的行为,属于行为。
    4. (4) 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 . 两只狗争夺骨头 B . 一条蛇追捕青蛙 C . 一只母鸡照看一群小鸡 D . 一只威猛的头羊带领着羊群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