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1节 物质的构成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更新时间:2021-08-06 浏览次数:8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婺城模拟) 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干扰 B . 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颠倒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 C . 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D . 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
  • 2. (2021七下·拱墅开学考) 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 分子极其微小,只有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C . 液体蒸发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引起的 D . 当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分子间的空隙一定减小
  • 3. (2020七上·嘉兴期末) 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

    A . 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 . 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 C . 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 . 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 4. (2020七上·余杭期末) 将一根细线松弛地系在一铁丝框架相财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 . 用力推活塞,注射器中的气体被压缩了 B . 两个铅柱用力挤压后粘合在一起 C . 喷洒香水后,香水味弥漫了整个房间 D . 红墨水滴入热水中,整杯水过一会儿全部变成红色
  • 5. (2020七上·台州期末) 绿茶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饮品。泡茶时,会闻到茶叶特有的清香,这个现象说明(   )
    A . 分子非常小 B .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 .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D .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6. (2020七上·杭州期末) 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 . 酒精与水混合 B . 铅柱粘合 C . 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D . 气体扩散
  • 7. (2020七上·温州期末) 如图是将两铅块用力压在一起,悬挂后加重物也不分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A . 分子很小 B . 分子间有引力 C . 分子间有斥力 D .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 8. (2020七上·新昌月考) 下列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A

    一勺盐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盐水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气体能被压缩,但不能无限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C

    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0七上·杭州月考)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温度降低,汽油的体积减小

    分子的体积变小

    B

    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 个水分子

    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2020九上·慈溪月考)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

    A

    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B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分子间隔变大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2020八上·浙江期末) 将一定量的冷水沿杯内壁缓缓倒入热水中,一开始上层水比下层水热,一定时间后杯中的水变得冷热均匀了,这一事实能说明(   )
    A . 分子是静止的 B . 分子是很小的 C .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D . 分子是有一定质量的
  • 12. (2020七上·台州期中) 如图所示,左、右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 . 二氧化氮向左扩散,空气不会向右扩散 B . 空气向右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左扩散 C . 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 . 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左或向右运动了
  • 13. 下列现象不能成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据的是( )。
    A . 在房间里放一瓶打开瓶盖的香水,不久房间内充满了香水的气味 B . 打扫房间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尘埃 C . 把一块方糖放入热水中,一会儿热水就变甜了 D . 长期放置煤的墙角处,可以发现墙壁里面都变黑了
  • 14. 如图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对这一现象做出微观解释的是( )。

    A . B . C . D .
  • 15. 在盛油的厚壁钢瓶内施加高压时,虽然瓶壁无裂痕,但瓶内的油依然能从里面渗出,这是因为( )。
    A . 分子之间有空隙 B . 分子被压缩了 C . 分子之间有引力 D .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 16.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 50纳米)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B .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 . “纳米纸”可阻止构成细菌的分子无规则运动 D . 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 17. 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较长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大致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炒菜较容易变咸的原因是( )。
    A . 盐分子减少了,很容易进人萝卜中 B . 盐分子变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 .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于扩散 D .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 18. 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下列对微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水汽化后气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 . 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复原——分子的体积变大 C . 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 .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19. 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会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微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以下关于布朗运动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   花粉微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 .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C . 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会不断撞击花粉微粒 D . 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对花粉微粒的撞击次数越多
  • 20. 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 . 煤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体内部也变黑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 . 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 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二、填空题
  • 21. (2020七上·吴兴期末)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如图所示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1. (1) 从图中模型可以发现分子具有的共同特性。
    2. (2) 综合分析三幅图,可知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除了与温度有关,还有与有关。
    3. (3) 举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22. (2020七上·西湖月考) 戴口罩是防止雾霾颗粒物进入人体的一种有效措施,市场上口罩品种繁多。雾霾颗粒的运动能否证明空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填是或者否)为探究口罩的防护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图甲所示瓶内装少量激光打印粉,将 A,B,C三种口罩分别在瓶口系紧,外面覆盖一张餐巾纸,通过打气筒打气,使粉末飞扬。实验结果如图乙,则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为
  • 23. (2020七上·兰溪期中) 腌海南粉是海南的特色名吃。在米粉中加入调味汁拌匀,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米粉腌得越入味越好吃。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
  • 24. 端午节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棕叶飘香”是现象;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着
  • 25. 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瓶(选填“A”或“B”)。

  • 26. (2019七上·萧山期末) 向容积为250毫升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3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1. (1) A中的现象为,说明了
    2. (2) 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
  • 27. (2019七上·天台月考) 用所学知识填空。
    1. (1) 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

      A.两块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

      B.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C.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2. (2) 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有关。
  • 28.  2012年5月,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单层硅分子薄膜。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层,这说明:

  • 29. 如图所示,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向左边注入50毫升较咸的食盐水,向右边注入50毫升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填“咸”或“淡”),右边的食盐水变(填“咸”或“淡”),这是因为。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这是因为

  • 30. 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图甲,静置20日后,如图乙,这是现象,说明液体分子

     

三、解答题
  • 31. (2021八下·柯桥月考) 用科学方法研究。观察、比较、对比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是氢分子、氧分子在不同条件下运动速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对比图片(填序号)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一结论。
    2. (2) 对比图片(填序号)A、B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
    3. (3) 选择其中一种影响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32. (2020七上·柯桥月考) 某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他设计以下实验:将染成红色的水和酒精先后倒入量筒之中,并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整个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体积和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酒精与水

    的温度

    (℃)

    酒精

    水(红)

    混合液呈均

    匀红色时的

    总体积(毫升)

    混合液呈均

    匀红色所需

    的时间

    体积

    (毫升)

    质量

    (克)

    体积

    (毫升)

    质量

    (克)

    A组

    10

    62.5

    50

    50

    50

    110

    较长

    B组

    40

    62.5

    50

    50

    50

    110

    较短

    1. (1) 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
    2. (2) 请对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 33. 将柠檬(一种水果)切片.放入冰箱冷冻后,取出一部分放入真空冷冻环境中.留在冰箱中的柠搽片,时间久了会失去部分水分,真空冷冻坏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间内会变成干燥的柠檬片.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冷冻后的柠檬片还会失去水分?

    (2)为什么真空冷冻环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间内就会变干燥?

四、实验探究题
  • 34. 如图所示五个实验的现象依次为:图甲开始时界面清晰,几天后混合均匀;图乙很难将玻璃板拉离水面;图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者的总体积;图丁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图戊两铅块压紧后,下面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 (1) 图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2. (2) 图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35. 在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时,小丽做了如下实验:
    1. (1) 向烧杯A中注入约5mL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约20mL酚酞试液,用一个洁净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实验可得到有关分子的一条性质是

    2. (2) 【提出问题】 烧杯B中酚酞试液为什么变红?

      假设:①小丽认为可能是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溶解在酚酞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了的物质使酚酞变红;②小军认为可能是水分子使酚酞变红;③我认为还可能是

    3. (3) 【设计实验】 小丽和小军的假设都有可能,小涛同学用无色酚酞试液将白色滤纸浸润,干燥后做成三朵白色小花,然后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在(Ⅰ)、(Ⅱ)、(Ⅲ)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的两种现象。

      小涛同学认为,若(填序号)中的白色小花变色,则证明小丽的假设成立。

    4. (4) 【交流与反思】 小丽同学对小涛的实验方案也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证明“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使白色小花变色”,其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