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余姚月考)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选自袁宏道《虎丘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山名,苏州名胜之一,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袁宏道任吴县令时,曾六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时,又故地重游,写出《虎丘记》。②下迨蔀 (bù) 屋:迨,及,至。蔀屋,草席盖顶之屋,泛指贫家幽暗简陋之屋。③茵:垫子。④交衢 (qú)间:路边。⑤檀板:乐器,指用檀木制的歌板。⑥樽罍 (léì): 酒杯。⑦雷辊(gǔn):车轮转动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⑧生公石;虎丘大石名。⑨如月:对月发誓。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六七里 渔人甚之 虽乘御风 如鸣珮环,心 B . 檀板积 樽罍泻 折蛇行 星罗 C . 之者谁  吏吴两载 白玉之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 . 杂然而陈者 神寒骨 横柯蔽 无丝竹之
    2. (2) 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4. (4) 欧阳修游山玩水,袁宏道六游虎丘,两人都体会到了丰富的乐趣。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欧修与宏道“乐”的共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