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大兴区2018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8-05-29 浏览次数:516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选择题</b>
  • 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可以佐证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 . 种植水稻 B . 铸造青铜器 C . 烧制彩陶 D . 会使用火
  • 2. (2018九下·夏津开学考)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    )

    A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B . 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 . 八王之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D . 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3.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期 B . 公元前3世纪末期 C . 公元前2世纪初期 D . 公元前2世纪末期
  • 4. 李白曾作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能够成就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事实是(    )

    ①灭六国,建立帝制

    ②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③创立科举制度

    ④修长城、北击匈奴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5.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下图所示文物“汉代讲学图”是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该文物反映的基本史实是(    )

    A . 汉代学校的兴办 B .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C . 司马迁采访史迹 D . 西域政权使者到长安
  • 6.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7. 完成下图迁都壮举的是(    )

    A . 秦始皇 B . 孝文帝 C . 唐玄宗 D . 明太祖
  • 8.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4000多家店铺。请你判断失火的地点应该是长安城中的(    )
    A . 宫城 B . 皇城 C . D .
  • 9. (2017·高唐模拟) 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10. (2018七下·兴化期中)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史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的应用?(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活字印刷术 D . 指南针
  • 11.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西晋    ④元朝

    A . ②①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①②④
  • 12. 石浩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有下图所示文字,由此可推知他关注的地方历史是(    )

    A . 新疆 B . 云南 C . 台湾 D . 西藏
  • 13.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 夏商周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B . 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4. 下列哪一叙述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
    A . “女娲造人”的传说 B . 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 C . 电影《建军大业》 D . 小说《三国演义》
  • 15.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6. 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下列报纸以宣传君主立宪制为主旨的是(    )
    A . 《申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时务报》
  • 17.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东北抗日

    历史人物

    洪秀全

    李鸿章

    康有为

    杨靖宇

    A . 虎门销烟 B . 洋务运动 C . 武昌起义 D . 北伐战争
  • 18. 下图中的命令是针对哪一事件所下达的(    )

    A . 四一二政变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 19.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中国共产党后,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闪耀着希望和抗战胜利得曙光”。文中“曙光”闪耀在(    )
    A . 重庆 B . 北平 C . 延安 D . 南京
  • 20. 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了四处纪念馆的参观券。按其纪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④③②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①②③
  • 21. 下列口号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22. 1954年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实行公私合营,这一行为有利于(    )
    A . 社会主义改造实施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D . 改革开放的实施
  • 23.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中列出的三件大事,其共同的影响是(    )


    A . 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B .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 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D . 打破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 24. 如果要拍摄一部影片,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最合适的素材是(    )
    A . 上甘岭战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 . 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C . 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 . 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 25.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花生、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非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结合下图判断,为开通美洲到吕宋(今菲律宾)的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

    A . 郑和 B . 达·伽马 C . 哥伦布 D . 麦哲伦
  • 26. 下图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该传记应该是(    )

    A . 《华盛顿传》 B . 《林肯传》 C . 《罗斯福传》 D . 《拿破仑传》
  • 27.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部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是(    )
    A . 《人民宪章》 B . 《国际歌》 C . 《共产党宣言》 D . 《联合国宪章》
  • 28. 与下图所列成就相关的科学家是(    )

    A . 阿基米德 B . 牛顿 C . 达尔文 D . 爱因斯坦
  • 29. (2017九上·崇仁月考)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B .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C .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 . 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
  • 30. 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图1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图2推行“以工代赈”

    A .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 .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 .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二、<b >综合题</b>
  • 31. 城市、文化遗产见证人类发展。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

    【古代北京】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

    隋朝时称涿郡,位于大运河永济渠的一端。

    1153年,金朝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元朝时北京称为大都。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清兵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近代北京】

    ①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

    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馆。

    ③1898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④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占北京。次年,签订签订《辛丑条约》。

    ⑤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中华民国迁都北京。

    ⑥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日本占领。

    材料二:

    图3

    图4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此次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横跨亚欧大陆遗产点33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快速推进产能合作,已经形成了总金额达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清单,同时成立了2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在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建立了四所孔子学院,在中国有3000个留学生。前总统奥通巴耶娃强调,中吉两国联系紧密,但目前彼此的了解还很有限。当前最重要的是拓宽两国的互联互通渠道,加强深入了解,培养更多的“汉学”专家,从而更好地促进与中国的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网络

    1. (1) 依据材料一【古代北京】并结合所学,对以下表述进行判断:

      ①北京的历史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关。

      ②隋朝时的涿郡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最南点。

      ③元朝时创立行省制度,大都隶属中书省。

      ④明朝时,北京开始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2. (2) 近代北京记录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用【近代北京】大事记中的史实证明以上观点。

      体现“列强侵略”的是:(填写序号)

      体现“救国探索”的是:(填写序号)

    3. (3) 材料二中的图片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应该分别位于下图中的哪个位置?任选其中一处文化遗产,撰写介绍词。(介绍词包括该文化遗址的名称、修建的时期、作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4. (4) 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项目的申遗成功有何现实意义
  • 32.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二: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经强迫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

    材料三:

    材料:四安徽凤阳县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示意图

    材料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40年来的高速发展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谈不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只有持续扩大改革开放,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 (1)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拿破仑法典在欧洲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3. (3) 材料二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改革,请分别写出其名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次改革内容的相同点。
    4. (4) 依据材料三,说出粮食产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四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
    5. (5) 我国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材料五以及所学,谈谈改革开放对于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 33. 某班在十九大之后开展“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主题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中国国门的钥匙,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自己手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原来享有的种种特权,被取消。耀武扬威的洋人得以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从国内社会生活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中,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新中国结束了这种状况,人民当家做了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已解放的广大地区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可以通盘筹划,可以一直贯彻到基层,密切协作,一致行动。这是中国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而没有实现过的局面。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 (1) 材料一是某组同学活动中阅读书目——《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目录节选,请按照时间的正确顺序排列。(填写字母即可)
    2. (2) 材料二中的图片是某同学选用的一幅汇报图片,该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 (3) 某组同学在制作汇报成果时按下列四个主题分类,选用了材料三中的图片。请任选其中一个主题,运用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说明图片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 34. 在科技进步、文化交流、政治互信、经济发展、和平稳定等多种因素的促进下,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乘飞机旅游不再是梦想;

    ②铁路运输日益繁忙;

    ③电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④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⑤运用克隆技术繁殖母羊“多莉”;

    ⑥解决机器大生产的动力问题。

    材料二:

    时间

    国家

    事件

    1941年6月22日

    英国

    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

    1941年7月3日

    苏联

    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1941年8月14日

    美、英

    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1941年9月29日

    苏、美、英

    签订了英、美向苏联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以及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

    1941年12月8日

    美国

    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

    1941年12月22日

    美、英

    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

    1942年1月1日

    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

    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共同签署《A》,标志着B的形成。

    材料三: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节选自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四: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处理重大争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所以,只有通过大国之间的协商合作,走“大国协作”、“共同安全”的道路,才是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现实途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道义和正义是大国气象的体现。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政治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国际事务中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只有各个大国“义”字当头,齐心协力,才能有效处理重大争端,才能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普遍、高效、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模式。

    ——节选自2016年“习近平在伊朗核问题六国机制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1. (1)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请你把上述事件分别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内。(只填序号)


      序号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写出表格中AB两处的内容。概括1942年初美、苏、中等26国联合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所说的人类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
    4. (4) 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你认为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大国应该怎么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