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2《诗经》二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2课《诗经》...

更新时间:2024-04-01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青山模拟) 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张岱,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人物、景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 B . “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儒勒∙凡尔纳是法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探索者。 C . 《蒹葭》是一首出自《诗经∙秦风》的抒情诗,该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D . 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以“你的人民想念你,呼唤你”为线索,借助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 2. (2022八下·昌吉月考) 下列对《兼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B . 针对各种交通乱象,滨州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C . 运动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配合意识。 D . 在诗歌中,借松、竹常用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
二、语段阅读
  • 4. 小文在编辑序言时,碰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着一起解决。

    汽车疾驰而过的沙沙声中 , 有人能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寻一处闲适之美;有人能安然自乐地读书或听曲,觅一方高雅之美。 以闲适的生活态度品味日常生活的审美格调。 美是什么? ②是繁华易尽,却信美好终会重现的淡然;是历尽险阻,却相信我辈定能乘风破浪的豪情。 美是眼中之景,更是心中之境;是古人的文墨,亦是今人的感慨。让我们一起取生命的美好瞬间,寻觅生活中令人然心动的小美好。

    1. (1) ①②两处画线句中各打错了一个字,请帮助小文找出并修改。

      改为 

      改为 

    2. (2) 最后一句话中有两个字小文不会念,请你为这两个加点字注音。

      然心动

三、综合性学习
  • 5. (2023九上·惠水期末) 小说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临近期末,九年级(1)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出好这次活动的黑板报,惠惠找来了下列关于“小说”的材料,但思路有些紊乱,请你帮她调整语序,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③⑤ C . ②①⑤④③ D . ②①④③⑤
    2. (2) 在交流小说阅读方法时,有一部分同学谈到了如下困惑,请你为他们“指点迷津”。

      希希:书海茫茫,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应该读哪些小说。

      梅梅:我每天要做作业、上兴趣班,哪有时间读小说啊?

      丽丽:读过的内容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①向学校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3. (3) 在活动总结时,小禹用了一组排比句作结。下面是部分内容,但其中有两处表述不妥,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读小说,学见识,明为人之道。从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中,我们见识了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陋俗,感受到真情被撕裂的悲哀;从于勒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中,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感受到人性被金钱扭曲的可怜;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我们懂得了人生需要艰苦的练习,感受到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真正长大成人的道理……

四、文言文阅读
  • 6. 班级公众号打算推送“名人在台州”系列专题,同学们找到了有关陈橐的两则史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史料一

    陈橐 , 字德应,绍兴余姚人。入太学有声,登政和上舍第,教授宁州。 以母年高,乞归养,诏囊善抚字 , 移知台州。 台有五邑,尝摄其三,民怀惠爱,越境欢迎,不数月称治。母丧,邦人巷哭,相率走行在所者千余人,请起橐。诏橐清谨不扰,治状著闻,其敕所在州赐钱三十万,橐力辞。 上谓近臣曰:“陈橐有古循吏风。”终丧 , 以司勋郎中召。

    索博学刚介不事产业先世田庐悉推予兄弟。在广积年,四方聘币一不入私室。既谢事归剡中,侨寓僧寺,日籴以食,处之泰然。 王十朋为《风士赋》,论近世会稽人物,曰“杜祁公之后有陈德应”云。

    (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史料二

    德应尝假黄岩、临海令,遗爱户有之。曹事礼微,小大之狱必以情。 台人德之甚,饮食起居必为之祷,惟恐其去也。

    (选自《嘉定赤城志》)

    【注释】①陈橐(tuó):人名。②上舍:宋代太学中的最高级别。③抚字:这里指安抚体恤百姓。④循吏:守法循礼的好官。⑤终丧:服丧期满。⑥广:广州。⑦籴(dí):买进粮食。⑧杜祁公:北宋名臣。

    1. (1) 译好史料,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台有五邑,摄其三 

      ②上近臣曰

      ③处之

      ④台人之甚

    2. (2) 读通史料,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索 博 学 刚 介 不 事 产 业 先 世 田  庐 悉 推 予 兄 弟

    3. (3) 同学们发现史料为了突出陈燊的形象,多处用了侧面描写手法。请摘录其中两处。
    4. (4) 同学们打算将搜集到的名人按品行分为“仁爱”“廉俭”“孝悌”三类,在公众号上推送。你想把陈橐归于哪一类?请结合以上史料说明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诗解读与诗鉴赏

    张发安

    ①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我们需要读诗,读好诗。

    ②诗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读到好诗,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陶冶,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启迪,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③已有不少诗词鉴赏辞典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但大多是在语言文字、结构、意蕴上做些分析,进行美学鉴赏的不多。解读与鉴赏有区别,互有交叉,各有侧重。诗鉴赏,余以为其侧重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④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依山尽”的山是中条山主峰雪花山,在鹳雀楼东面二十多公里,落日不能逆行而东。 于是将“白日”解释为“从那东山上反射着炫耀着的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阳本体。这种从地理考察出发的解读,是舍去了诗人主体的艺术表现。我们说即便西边无山,诗人可把别处看到的移过来,艺术高于生活。上述解读法值得商榷,如此解诗把诗讲得没诗意了,无美可赏。

    ⑤《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这里的“诗”虽指《诗经》,但也不排除我们说的诗。“无以言”的“言”,不仅仅是“说话与表达”的意思,还含有读者对诗美的欣赏以及读者的文化积淀的发挥。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有文化涵养的人,便会联想到很多,包括想到泰山玉皇顶上的一副名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于是,一种雄奇伟岸、人力胜天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⑥再说,若能用一些美学原理发掘诗艺与意境,提出新的见解,就超越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会发现这诗之所以能激发人向上的情绪,就在于诗人眼中的夕阳西落和黄河东流向两端延伸的水平线,与中心点上即诗人登楼处向上仰视的中轴线相垂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伽玛运动”,给人以一种“向外和向上发射”的“倾向性张力”感应,使读者产生一种向上的追求欲念,力求尽快地去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

    ⑦再如,我们用“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就会突破古人对这首诗所作的“板滞”之批评,我们就会认识到杜甫的构思之精华;结构之完美,四句全是意象并列组合,四幅画面中色彩的浓淡,上下前后的视角转换,构成一个系统,同中有异,交相变换,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把诗人框在其中,使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诗人身上,凸显出诗人那孤独而不能复出的困苦形象

    ⑧无论是读诗还是读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是读近体诗,因为其间蕴含很多美学原理,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不少美学知识,诸如对称与均衡、对立统一、反常合道等等艺术法则,从而提高审美感知,涵养我们的文化素质。只有多读诗,读好诗,才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充实我们的内涵而灼灼其华于外,即人的气质美。

    (选自“世界作家园林”,有删改)

    1. (1) 辨析文章语句,以下属于观点的一项是(       )
      A . 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B . 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 C . 诗鉴赏,余以为其侧重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D . 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2) 请你阅读文章,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将以下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 (3) 作者用了“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请你参照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结合以下提示,运用这一方法赏析“枯藤老树昏鸦”一句。

      蒙太奇

      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

六、写作题
  • 8. 4115下图是杭州亚运会会徽衍生出的“公众参与”标志。 小杭志愿承担了该标志的解说任务,请你代他拟写解说文案。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使听众理解标志的含义,15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