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检测题

更新时间:2023-12-04 浏览次数:31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2八下·龙岗期中) 下面生物的变异性状,不可遗传的是( )
    A . 人们在培育西瓜时,将其放在透明的盒子里,成熟时形成的方形性状 B . 经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番茄株高茎粗,果穗多的性状 C . 经杂交繁育的丰鲤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性状 D . 袁隆平团队培养的杂交水稻可以在禾下乘凉的高秆性状
  • 2. (2023八下·江岸期中)  2022年12月5日凌晨,“神舟十四”航天员平安抵京,同时抵达的还有水稻和拟南芥的实验样品,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通过太空环境可以培育新品种的根本原因是( )
    A . 改变了种子的遗传物质 B . 使种子发生了有利变异 C . 改变了种子的形态结构 D . 改变了种子的生活环境
  • 3. (2023八下·江岸期中)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所有的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B . 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不断进化 C . 小尖椒种子经“太空旅游”后,将其种植,收获了大尖椒,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D . 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后代得到“小花生”的种子,属于可遗传变异
  • 4. (2023八下·江岸期中) 请回答下面有关“探究花生种子大小变异”的几个问题:

    晓刚带同学去奶奶家玩,奶奶拿出了大小两种花生请他们品尝。他们一边吃一边产生了疑问“花生果实大小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1) 能作为“探究花生种子大小变异实验”的假设是____的话。
      A . 奶奶 B . 晓刚 C . 甲同学 D . 乙同学
    2. (2) 为不遗传变异类型提供了依据的是____的话。
      A . 奶奶 B . 晓刚 C . 甲同学 D . 乙同学
    3. (3) 四位同学在晓刚的带领下进行了探究实验。首先他们分别从甲、乙品种花生袋的上、中、下各层中分别取出若干花生种子做样品,进行了果实长度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得出探究结果。

      他们使用分层取样的方法获取样品,这也是____取样的一种方式。

      A . 定点 B . 定量 C . 随机 D . 条件选择
    4. (4) 如下表是他们测量的结果,表中X代表的数值是____。     

      品种结果

      甲品种花生

      乙品种花生

      长轴长度(毫米)

      12

      14

      15

      18

      22

      24

      26

      28

      样品个数(个)

      3

      6

      35

      6

      5

      33

      8

      4

      平均值(毫米)

      X

      24.44

      A . 14.85 B . 15 C . 15.06 D . 16
    5. (5) 根据表格数据,乙品种花生的长轴长度明显大于甲品种花生,故可得出的结论是花生果实大小是____不同造成的。
      A . 环境 B . 遗传物质 C . 变异 D . 栽培条件
  • 5. (2023八下·建湖期中) 小鼠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科学家在Y染色体上发现了决定雄性睾丸发育的基因SRY,将SRY基因转入含有XX染色体的小鼠受精卵细胞核中(图甲),小鼠发育出了睾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A . 图中产生的变异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B . 图甲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均含有SRY基因 C . 图乙中的个体不能产生精子 D . 该研究结果表明,小鼠的性别与SRY基因有关
  • 6. (2023八下·长沙月考) 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正负极接通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 B . 装置A中的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 . 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 .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 7. (2023八下·成都期中)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 生物的变异总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C . 生物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
    D .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 8. (2023八下·通川期末)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原始大气中含有氧气、氮气、氨等气体 B .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 .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 . 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9. (2023八下·达川期末) 生命的起源很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 . 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C .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一定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D . 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 10. (2023八下·开江期末) 如图为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③在Ⅰ层内可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④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

    A . ①③⑥ B . ②③⑥ C . ②④③ D . ①④⑤
  • 11. (2022·揭东期末) 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 )
    A . 胚胎学上的证据 B . 分类学上的证据 C . 地质年代中化石的证据 D . 遗传学上的证据
  • 12. (2022八下·海丰期中) 如图表示几种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 . 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 . 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D . 丁的结构比丙的复杂
  • 13. (2023八下·汕头期中) 如图所示是生物进化树的一段,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据此我们可以推测(    )

    ①A,B,C,D四种生物共同的祖先是e    ②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

    ③较a和e而言,a、b 的亲缘关系更近    ④a一定比c高等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4. (2022八下·普宁期中) 被称为“分类学之父”和创立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家分别是(    )
    A . 达尔文和哈维 B . 林奈和达尔文 C . 克里克和沃森 D . 林奈和哈维
  • 15. (2022八下·南安月考) 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药性 B .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的变异 C . 长颈鹿的长颈是为了够到高处的树叶,长期不断伸长的结果 D . 猛禽具有锐利的喙和尖锐的爪,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16. (2023八下·长沙月考) 抗生素能有效杀灭和抑制侵入人体的细菌,但是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超级细菌出现了。超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危险。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下列有关超级细菌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使用抗生素后,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B . 遗传和变异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前提条件 C . 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 D . 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可以将该抗药性遗传给后代
  • 17. (2023八下·宣汉月考) 抗生素是人类抵抗疾病的强有力武器,但近年来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抗生素的疗效大大降低,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 抗生素质量问题药效下降 B . 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 . 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 D . 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 18. (2023八下·龙马潭期末) 生物防治比用农药防治害虫更好。若在农田中用某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人们发现随着使用时间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 遗传变异是害虫进化的内因 B . 使用农药后使害虫发生了抗药的变异 C .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D . 害虫为了适应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 19. (2023八下·宾阳期末)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昆虫.该岛上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的原因是( )
    A .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 长期不用的结果 C . 定向变异的结果 D . 人工选择的结果
  • 20. (2023八下·达川期末) 滥用抗生素易导致某些细菌抗药性增强,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下图是某同学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决定 B . 抗药性细菌之间没有生存斗争,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 . 在抗生素的选择下,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 D . 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起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 21. (2023八下·泸县期末) 图为某同学将教材上“长颈鹿进化示意图”转化成的思维导图。根据此图,下面关于长颈鹿进化的相关阐述,你不认同的是( )

    A . ①表示古代长颈鹿的身体结构存在差异 B . 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 C . 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D . 现代长颈鹿的体型永远都有利于该物种的生存
  • 22. (2022·揭东期末) “超级细菌”MRSA对26种抗生素均毫无反应,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细菌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B . 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C .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细菌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D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这种耐药性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 23. (2023八下·揭东期末) 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由于( )
    A . 基因突变的结果 B . 遗传变异的结果 C . 生存斗争的结果 D . 自然选择的结果
  • 24. (2023八下·惠来期末)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形成新品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A . 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 遗传和变异 C . 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 . 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 25. (2023八下·定远期中)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A .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 .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 . 这不过是一种巧合 D .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 26. (2023八下·定远期中) 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很多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 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B .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 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的结果 D . 抗生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低
  • 27. (2023八下·安岳月考)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叶子,使颈和前肢都变长 B . 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变异不定向选择的结果 C . 生命进化历程是由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 D .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环境进行实验,产生了原始的生命
  • 28. (2023八下·涡阳月考) 生物学习中,常用曲线图分析生命活动过程,揭示生命活动规律。下列对曲线图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中,具有抵抗青霉素特性的细菌数量在C点远多于A点 B . 甲图中,曲线A→C的变化是由于使用青霉素促使细菌产生了抵抗青霉素特性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 . 乙图中,地衣和黑化蛾的数量变化,是外界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观察乙图可知,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减少,地衣的生存环境改变,其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因而更易被天敌发现,频率降低
  • 29. (2023八下·贵阳期中)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已知唯一能生存在人体胃中的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耐酸的菌体得以保留,不耐酸的菌体被淘汰,这一过程属于(    )
    A . 生存斗争 B . 自然选择 C . 遗传现象 D . 人工选择
  • 30. (2023八下·汕头期中) 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见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 . 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 . 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 . 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 . 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 31. (2022八下·威远期中) 由于某种原因,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木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该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的相对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各项中最能

    表示这一变化结果的是(  )

    A . B . C . D .
  • 32. (2022八下·渠县期末)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米勒实验支持了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合成氨基酸等有机物 B .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C . 化石是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最直接证据 D . 细菌产生耐药性是药物对细菌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 33. (2023八下·定远期中) 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说法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 B .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 . 生物变异的方向与自然选择无关,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D .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自然选择无关
二、综合应用题
  • 34. (2022八下·揭西月考) 青霉素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随着反复使用,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疗效越来越弱。有一些细菌,新开发的青霉素也对付不了,为什么?请据达尔文进化论回答下列问题。
    1. (1) 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

      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实现的,生物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 (2) 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是;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
    3. (3) 细菌个体抗药性差异体现了生物的一般是不定向的。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一般是 的。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是通过细菌和青霉素之间的 来实现的。
  • 35. (2019八下·揭西月考) 综合运用:观察下面的图片,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并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古代鹿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脖子比较长,有的脖子比较短,这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一般是可遗传的变异,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1. (1) 鹿的脖子比较长属于变异,鹿的脖子短属于变异。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的减少,脖子长的鹿能够吃到树叶获得食物而生存下去,这就是。食物、环境等对鹿起了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 (2) 从进化过程来看,脖子长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由此可知,脖子长的变异是由于的改变引起的。
    3. (3) 环境对鹿的选择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 36. (2018八下·新余期中)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注: 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 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 (1) 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A . 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 . 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 . 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 . 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 (2)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 (3) 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37.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上经常刮暴风,岛上树木花草都很低矮,这里的昆虫有的无翅,有的残翅.请分析:
    1. (1) 该岛昆虫的祖先,有的有翅,有的无翅或残翅.这种可遗传的为昆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
    2. (2) 其中暴风对昆虫两种翅的形成起到了作用,这是通过昆虫与大风之间的而实现的.
    3. (3) 无翅和残翅个体适应环境能够生存下来,并得以繁衍后代,这是的结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