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5节 科学探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

更新时间:2023-07-28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七上·嘉兴期末) 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设计实验方案 D . 收集事实与证据
  • 2. (2023七上·长兴期末) 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猜想假设 C . 设计方案 D . 解释与结论
  • 3. (2023七上·杭州期末) 把智能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金认为: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收集证据 D . 得出结论
  • 4. (2022七上·义乌期中) 小柯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柯怀疑这 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 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
    A . 提出问题 B . 设计实验方案 C .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 .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 5. (2022七上·义乌期中) 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 挂花进行观察 , 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 . 提出问题 B . 作出假段 C . 收集证据 D . 得出结论
  • 6. (2022七上·绍兴期中) 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 . 实验 B . 调查 C . 观察 D . 阅读
  • 7. (2022七上·余姚竞赛) 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获取事实与证据 D . 得出结论
  • 8. (2022七上·鄞州期中) 小科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 . 提出问题 B . 获取事实和证据 C . 评价与交流 D . 建立猜想和假设
  • 9. (2022·余姚期中) 小陵同学在进校体温检测时体温偏高,医务室老师询问其有没有疫区旅行史,有没有咳嗽等其他症状,并用水银温度计重新测量体温。在这个事例中,“询问、测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设计实验方案 D . 收集事实证据
  • 10. (2022七上·东阳期中) 用金属框可以拉出肥皂泡。小珂同学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 她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拉肥皂泡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 变化情况。就“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 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作出假设 C . 收集证据 D . 得出结论
  • 11. (2022七上·杭州期中) 小金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金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金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 . 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 . 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 . 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 .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 12. (2022七上·鄞州期中) 为了解鄞州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设计实验方案 D . 收集事实与证据
  • 13. (2022七上·桐乡期中) 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 .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 .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 . 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 . 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 14. (2022七上·杭州期中) 今年暑假, 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 “问天”号踏上问天之路 。小科注意到火箭发射 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 他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 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 。两位同 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猜想和假设 C . 设计实验方案 D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15. (2022七上·海曙期中)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屠呦呦好奇于青蒿治疟疾现象并通过数以万计的实验,发现了青蒿素……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和积极实验。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你最不认同的看法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
  • 16. (2022七上·杭州期中) 如图表示了一种怀孕蜥蜴培养在不同温度下,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

    1. (1) 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只。
    2. (2) 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
  • 17. (2022七上·余姚期中)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 18. 科学探究是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经历的过程是:→设计→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并重新验证。
  • 19. (2021七上·青田期末) 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不能

    1. (1) 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的关系;   
    2. (2) 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3. (3) 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4. (4)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A . 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 . 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 . 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 20. (2021七上·宁波月考) 在做“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只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没有微生物生长:没加水的干面包片和加水后放在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只有加了水后放在室温下的面包片上长了许多微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上述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出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2) 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你认为我们可采取哪些方法来保存食物?(至少写出2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 21. (2021七上·江北期末) 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施如下探究。
    1. (1) 作出假设: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 (2) 制定并实施计划:饲养1条金鱼,用7个同样的鱼缸,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然后依次将该金鱼放置在不同水温的鱼缸内,10分钟后数其每分钟鳃盖张合的次数,连数3次,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鳃盖张合次数(次/分)

      10

      40

      60

      110

      150

      180

      200

      得出结论:

    3. (3) 评价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4. (4) 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下图中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

  • 22. 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 (1) 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2. (2) 属于建立假设的是:
    3. (3) 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
    4. (4) 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 23. (2020七上·富阳月考) 读图,回答问题:

    1. (1) 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
    2. (2) 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B.
    3. (3) 列举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
    4. (4) 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 )
      A . 触摸 B . 强光 C . 醋酸 D . 拍手声   
  • 24.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 (1) 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2. (2)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呼吸。
    3. (3) 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25. 先在杯子中装满水(如图甲),再盖上硬纸板(如图乙),然后用手压着硬纸板将它倒置过来,放手后(如图丙),你猜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操作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将它记录在下面横线上。

    1. (1) 你的猜想:
    2. (2) 亲自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
    3. (3) 你想提的问题是
三、解答题
  • 26. (2022七上·温州期中) 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温州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 (1) 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 (2) “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 (3) 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          (填字母)。  
      A . 合理作息 B . 暴饮暴食 C . 随意外出 D . 注意卫生
  • 27. (2022七上·余姚竞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

    1. (1) 核酸是病毒的物质,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2. (2) 本次疫情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御入侵,其中IgM抗体和IgG抗体在机体内的含量变化如图。由图分析可知,病毒初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刺激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进行早期防御,该抗体可持续数日至数周。其后出现的是抗体,这种抗体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临床上的血清学检测便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这两种抗体的存在及含量,血清学检测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
    3. (3) 在病毒的潜伏期,通过血清学检测无法检出抗体,而通过核酸检测,能判断处于早期的感染者,但核酸检测受样本取材的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将二者联合检测,综合判读,核酸检测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血清学检测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如下表是部分患者的检测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阳性表示含有,阴性表示不含)。

      组别

      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

      患病情况

      IgM抗体

      IgG抗体

      1

      +

      +

      感染早期

      2

      +

      3

      +

      +

      +

      感染活跃期,但已产生持久免疫力的IgG抗体

      4

      +

      5

      +

      +

      恢复期患者

      据表推测相应患者的患病情况:第2组患者,第4组患者

      A.感染中晚期,或者再次感染病毒  B.曾经感染过病毒,但体内病毒已被清除

      C.感染早期,病毒处于潜伏期      D.未感染过病毒

  • 28. (2022七上·鄞州期末)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请你根据下列两张图片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图乙:

  • 29. (2021七上·长兴期中) 国庆节前后,很多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裁判员在测量铅球成绩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偏(填“大”或“小”)。
    2. (2) 百米赛跑前,参赛者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这主要是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使得运动系统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3. (3) 某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了部位(填“表皮"或“真皮"),其中的血液属于组织。
    4. (4) 如果要开展一次“昆虫运动会”,下列哪位“选手”身份不符合要求    
      A . 蜗牛 B . 蝗虫 C . 蜻蜓 D . 螳螂
四、实验探究题
  • 30. (2023七上·余姚期末) 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 (1) 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2. (2) 实验中戊组起作用。
    3. (3) 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31. (2022七上·义乌期中) 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于哪一部位呢?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 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中1所示B处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擦掉,可以在指甲上保留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 (1) 如果小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 到图中A、B 间的距离 (选填“增大”“不变”或 “缩短”)。
    2. (2) 方法迁移: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据上述实验启发,小科设 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在芽的中轴线上,如图 2中甲所示,画上一条红色竖直线AB(红色 竖直线比较难褪去,可以在植物芽上保留较长时间),让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直立生长;②几 天后,观察现象,结果如图中乙所示。

      ①实验中小彬的假设是: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 。 (下半部分或上半 部分)

      ②得出结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 部位(“AC”“AB”或“BC”)。

  • 32. (2022七上·义乌期中) 2022年10月9日进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阶段(16强)小组赛中,中国女排3:0战胜比利时队,以全部小组赛7胜2负的战绩挺进世锦赛八强。女排姑娘们热身训练刚开始时用的是普通排球,后改用气排球,弹性更好,不易伤人。经查阅资料可知,普通排球和气排球的信息如下:

    排球种类

    材料

    质量/g

    圆周/cm

    普通排球

    羊皮、人造革、橡胶

    约 220~270

    约 60

    气排球

    软塑料

    约 120

    约 75

    1. (1) 由此引起了小科的疑问:排球的弹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经科学兴趣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猜想。

      猜想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3:

    2. (2) 小科设计了一个探究影响排球弹性因素的实验活动,如图所示,她在设计实验时需 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3. (3) 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 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 (4) 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 33. (2022七上·杭州期中)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 (1) 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2. (2) 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2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在两侧中央各放20只鼠妇,目的是什么?

    3. (3)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