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公元前5千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上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
    A . 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 B .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 C . 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 D . 农业进步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 1. 十月革命开创了20世纪的世界革命运动。从1922年至1943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世界革命战略重心转向东方,重点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印度支那组建共产党,开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这( )
    A . 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B . 确立了苏联对世界革命的领导权 C . 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 . 加快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进程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1. 15世纪60年代,金属活字印刷术传到意大利、法国等西欧中心地区;70年代,到达了布达佩斯、克拉科夫等地;到80年代,丹麦、瑞典等先后出现印刷作坊。1540年,印刷术越过大西洋,传到了墨西哥;1563年已到达俄国。这一技术的传播主要得益于( )
    A . 人文主义的发展 B . 海外殖民的扩张 C . 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近代欧洲的转型
  • 1. 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修正案,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及融资能力显著提升,但该修正案拖至2009年才生效。2010年又通过新的修正案,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美元等构成新的货币篮子,但修正案直至2016年才生效。据此可知,这些改革( )
    A . 加强了区域集团间的联系 B . 解决了世界货币不足问题 C . 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 . 冲击了美国的金融话语权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

    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

    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

    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

    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 1. 某历史作品以“朋自远来”“三晋与布”“楚币问鼎”“刀出齐燕”“孔方之祖”“私铸乱政”……“开元轶事(开元通宝)”“徽宗遗韵(宣和通宝)”“白银帝国”“西钱东渐”等十九个章节编撰成书。据此推知,该著作研究的主题为( )
    A . 货币与古代社会变迁 B . 货币与中华文化内涵 C . 货币改革与中央集权 D . 白银货币化演变历程
  • 1. 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 .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 . 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 .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 1. 有学者发现,18世纪北京等主要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尽管与伦敦、巴黎有差距,但仍能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 . 工业化发展较慢 B . 制度选择不当 C . 城市化进程滞后 D . 工人赋税沉重
  • 1. 1938年4月,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代表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致全国同胞电》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称“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史料证明( )
    A . 相持阶段各民族团结抗战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涨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D . 民族胜利推动了民族团结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