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 . 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 .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 . 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 . 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有学者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促使古代中原地区城市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周时期城市和明代中后期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因素均可,并阐述理由)

  • 1. 唐人于邵《送刘协律序》云:“(广东)南海,有国之重镇,北方之东西,中土之士庶,舟宗连毂击,会合于其间者,日千百焉”。时人亦有诗云:“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尝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唐代广东南海地区( )
    A . 南北交往频繁 B . 商业繁荣发展 C . 中外联系紧密 D . 政治地位上升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1. 1948年日本民间组织松山芭蕾舞团创建,它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等为艺术宗旨。1955年,松山芭蕾舞团第一次创造性地将中国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并在1958年首次来华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 )
    A . 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 说明“一边倒”政策已被放弃 C . 助推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D . 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

    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

    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

    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

    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 1. 据记载,太平天国、民国、抗战时期,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发现:这里商业兴盛,让人更加务实;对外贸易让人更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崇尚儒家让人知仁行义,生命力格外强大。这主要说明( )
    A . 移民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 B .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 C . 人口迁移丰富了文化内涵 D . 社会变革导致了北民南迁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上是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建交国数量变化柱形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自拟论题,结合国内外形势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阶段,论述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表清晰)

  • 1.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的指示》,规定:允许地主继续经营原有土地,地主在减租后向农民收租是合法的,允许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同时就奖励精耕细作、保护耕者收获权利、发放贷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由此可见,人民政府( )
    A . 努力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B . 团结地主阶级投身于工业建设 C . 把农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D . 致力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 1. 下面两幅示意图所体现的共性是( )

    A . 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 . 两个时期的政权性质 C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