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口号、标语是浓缩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蘑菇云腾天地间,核爆惊变破空山”

    ②“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A . ②①④③ B . ②④①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②③①
  • 1. 以下材料摘自某重要历史文献,该文献( )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A .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 .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C .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 D .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 《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材料二:

    1. (1) 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
    2. (2) 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溯古通今,“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在中华大地有根、有源、有生命力。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一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第二次演说》

    【求同存异·休戚与共】邓小平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

    -李英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

    -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

    1. (1) 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理

      由。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求同存异”原则创新应用的成功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3. (3) 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求同存异”在处理民族关

      系方面有什么创新应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原则的认识。
  • 1.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 . 万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B . 中苏建立了外交关系 C . 中国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 D .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 1.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子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右下图是我国

    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小题。

    1. (1) 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 )
    2. (2) 与甘肃、四川育种基地相比,海南最突出甘肃育种基地( )
  • 1. 汉藏一家亲,共筑团结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右图)。

    材料二: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公主入藏,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谷物、纺织、冶金、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青藏地区以一块藏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传统藏毯为纯手工制作,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但因其制作工艺复杂,导致产量少、价格高。近年来,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将藏毯制作列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推出机织藏毯,使藏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

    1. (1) 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选择的是冬季还是夏季?简述你的理由。(可结合不同季节河流的水文特征差异)
    2. (2) 谷物在吐蕃种植,使谷物生长地域大为扩展。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一当地特色谷物名称,并分析谷物在吐蕃种植的有利条件。
    3. (3) 有人提议因传统藏毯价格较高,今后应大规模发展机织藏毯。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出两条理由。

  • 1.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相比,错误的是( )
    A . 农民都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B . 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 .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 1. 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 B . 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 . 完成“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 .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 下面对两幅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B . 中国已经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C .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 .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