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拱墅模拟) 非文学作品阅读

    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观众穿越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绿千载。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 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冰嬉图》中160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为冬奥会留下生动印记……收藏于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

    让古画动起来

    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实现可能。

    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 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也可以随着屏幕上光影颗粒的缓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欣赏青绿山水在昼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

    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

    让古画融起来

    打开青年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视频,看到的是一幅静中有动的古代画卷:淡黄色的背景有如一卷展开的宣纸,几位演奏者发髻高绾,身着古代服饰,古琴、笛箫、大鼓、中阮,信手弹拨吹奏,悠扬乐声从古画中流淌出来。这一系列“古画音乐”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收获数以亿计的播放量。

    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 等画面。

    这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年轻人身着汉服游逛历史文化街的时候,会适时举起手机进行直播;短视频网站上,网友自发生产着海量的国风内容;动漫游戏嫁接古画背景、民乐配乐和非遗技艺体验,也很受用户欢迎……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

    让古画活起来

    系列短片《此画怎讲》让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以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为主题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过“果亲王”对身边文房摆设、身上服饰妆容的介绍,把画作元素风趣解读出来,甚至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说到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由画像的面容立体、层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画派”将中国传统画法和西方阴影透视相结合的知识点。

    “古画会说话”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

    (《人民日报》2022年3月18日)

    1. (1) 阅读全文,说说文中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各指的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 (2) 文章开头所举的古画以亲切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3. (3) 这篇文章发布在官网上,点赞数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古画动了,世界静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个评论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