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B卷】第三单元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章末...

更新时间:2023-12-03 浏览次数:24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3八上·防城期中) 立体种植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组合来种植的方式。这种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立体种植能( )
    A . 提高农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效率 B . 提高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C . 提高农作物的蒸腾作用 D . 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 2. (2023八上·清新开学考) 很多植物在春天时先开花后长叶,在没有叶片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的情况下,植物花期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
    A . 从空气中吸收的有机物 B . 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机物 C . 花瓣和花萼的光合作用 D . 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 3. (2023·恩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一颗枫树种子种到适宜的土壤里,多年后长成参天大树。 枫树从种子到生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下列哪一项(  )
    A . 阳光 B . 二氧化碳 C . 氧气 D . 土壤中的无机盐
  • 4. (2023·苏州) 《齐民要术》中提到种植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即根据当地的“风向”选好“行向”,注意行距,以利于空气流通)。该做法的目的是(    )
    A .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 . 合理灌溉 C .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D . 合理施肥
  • 5. (2023·滨州) 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相对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加,光合作用持续增强 B . 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C . 图中f点时,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相等 D .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温度适度上升,a、b点位置会下移
  • 6. (2023·随州) 为了能吃到新鲜、放心的蔬菜,勤劳的中国人把阳台的边边角角充分利用,种起了豇豆、黄瓜等蔬菜。种植中往往要用树枝、竹竿等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使植物充分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B . 促进植物体的呼吸作用 C . 利于浇水、采摘等管理活动 D . 防止蔬菜受到家养小宠物的破坏
  • 7. (2023·随州) 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A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 . 生物的呼吸作用
  • 8. (2023·安徽) 校园中的腊梅尚未长出绿叶,花就已陆续绽放。推测腊梅在开花过程中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
    A . 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的 B . 花瓣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C . 以前绿叶光合作用合成的 D . 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 9. (2023·新疆) 某校学生在“励耕园试验田”中积累了一定的劳动经验。下列栽培措施与生物学原理不相符的是(     )
    A . 移栽时根部留土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B . 合理密植是为了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C . 播种前翻土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空气 D . 覆盖地膜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种子萌发
  • 10. (2022七下·石城竞赛)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魔术。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见证了一代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到目前为止,共有8次诺贝尔奖的桂冠被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的12名科学家摘取。下列相关经典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土壤的重量减少了,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了 B .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植物可以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C .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 在上述的相关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氧气的释放量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来表示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 11. (2022七下·石城竞赛)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如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30 ℃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整到25℃条件下(其他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CO2浓度保持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的变化是 ( )

    A .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 B . 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 C . a点下移,b点不移,m值增加 D . 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 12. (2023·邛崃模拟) 图为叶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中A表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 . 图中B表示水,由筛管运输到叶片 C . 图中C表示氧气,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D . 图中D表示有机物,内含由光能转变的化学能
  • 13. (2023·扶绥模拟) 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    )
    A . 移栽植物幼苗根部带土 B .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光照 C . 常松土,勤施肥 D . 降低温室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 14. (2023八下·江门月考) 关于树木移栽的做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B . 带土移栽主要是为了增强光合作用 C . “打针输液”主要是为了提供有机物 D . 移栽后遮阳是为了降低光合作用
  • 15. (2022八上·青州期中)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磷元素含量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生长健壮、发育状况相同的玉米幼苗若干,转入无磷的培养液培养10天,再将玉米分别转入到不同磷浓度的培养液(磷的相应浓度为0.00、0.05、0.50、1.00mg/L)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分别测定不同生长时间的玉米叶绿素a的含量和培养12天的玉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每株玉米每小时光合放氧量,结果如以下曲线,分析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1曲线表明,随着培养液中磷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的含量增加 B . 实验中为了减少测定数据的误差,应采取的措施是多次测定,取平均值 C . 图2曲线中,若再提高培养液磷的浓度(未使细胞失水),玉米光合作用将停止 D . 在同一磷浓度下,光照强度超过一定量时,光合速率不再加快可能与玉米自身有关
  • 16. (2023七下·长沙期中) “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经常在草坪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主要原因是( )
    A . 缺少无机盐,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B . 缺少水,影响根的光合作用 C . 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D .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 17. (2023·莱芜模拟) “碳中和”是实现全球CO2“零排放”的生态目标。以下做法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 . 提倡用电热水器 B . 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C . 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 D . 提倡使用一次性碗筷
  • 18. (2023·长沙模拟) 小青新移栽的多肉植物根部发生腐烂,叶片也逐渐掉落。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 浇水过多抑制了根部呼吸作用 B . 施肥过少导致了营养不足 C . 土壤过多导致了根腐烂叶掉落 D . 阳光过少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少
  • 19. (2023·呼和浩特) 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检测一昼夜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植物的细胞都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 B . 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C . 在曲线bd段对应时间内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D . 比较a点和f点可以推测,长此以往对植物生长是不利的
  • 20. (2023·长春) 吉林省通榆县利用大棚种植辣椒,把“小辣椒”变成“大产业”。下列能够提高大棚中辣椒产量的措施有( )

    ①适当增大昼夜温差②合理密植③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④多施肥少浇水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1. (2023七下·花都期末) 下列生活现象中,不能体现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 . 把手伸入未晒干的粮食堆感觉很温暖 B . 马鞍山森林公园的空气比城市中心的清新 C . 夜间密闭卧室内不宜摆放过多的植物 D . 萌发种子释放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2. (2023七下·通州期末) 按体积计算,人体吸入气体中氧气约占21%,呼出气体中氧气约占16.4%。呼出气体中减少的氧气用于细胞的( )
    A . 光合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蒸腾作用 D . 吸收作用
  • 23. (2023七下·通州期末) 以下不同状态的金桔的果实,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
    A . 晒干的金桔 B . 糖腌制的金桔 C . 新鲜的金桔 D . 冷藏的金桔
  • 24. (2023八下·长寿期末) 如图是关于呼吸作用的概念图,有关呼吸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植物只有在不进行光合作用后才进行呼吸作用 B . 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Y C .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D . 在保存种子的时候,要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 25. (2023·通辽) 果实在采收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呼吸高峰,这是果实成熟的标志。如图为不同温度条件下果实的呼吸速率与贮藏时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贮藏至第9天时,12℃和20℃的条件下,果实成熟度相同 B . 20℃的条件下贮藏的果实最先成熟 C . 6℃条件下果实不成熟 D . 相同质量的果实,在贮藏至第18天时,12℃的条件下果实最重
  • 26. (2023·湘潭)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 B . 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 C . 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高于① D . 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 27. (2023·长沙) 加快粮食烘干设施的建设有利于粮食的储存。原理是种子烘干后能( )

    ①抑制呼吸作用 ②防止种子萌发 ③防止种子霉变 ④促进光合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8. (2023·太原) 如图为不同温度条件下某种果实呼吸速率与贮藏时间的关系折线图,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该果实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相等 B . 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呼吸速率逐渐增大 C . 6℃条件下更有利于该果实的贮藏 D . 果实在贮存过程中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多
  • 29. (2023八下·东明期末) 如图,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a,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 . ①②不能在同一细胞中进行 C . ①所需的a物质都是由生理活动②提供的 D . 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 30. (2023·陕西) 小秦知道了新疆哈密瓜甜的原因后,想探究夜间温度对苹果含糖量(“糖心指数”越高,含糖量越高)的影响,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选取同一果园长势相近的果树,分两组进行探究。依据下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 摘果日期越晚,含糖量越低 B . 夜间温度升高,含糖量降低 C . 1组含糖量均高于2组 D . 1组夜间有机物消耗少于2组
二、读图理解题(每空1分,共29分)
  • 31. (2023·榆树模拟) 水稻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如图1是水稻叶片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出叶片的情况,图2为水稻叶片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 (1) 图1中水蒸气是通过图2叶片上的(填名称)排出植物体。
    2. (2)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而在植物体内却是“水往高处流”,水分主要通过水稻茎中的向上运输的。
    3. (3) 图中B过程是植物进行作用。此过程主要发生在中。
    4. (4) 水稻的叶脉为平行脉,可判断出水稻为单子叶植物,其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中。
  • 32. (2023·昆明模拟) 云南昌宁县在核桃林中种豌豆,叩开了深山致富门。豌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如图为豌豆的生殖和发育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豌豆种子萌发时,种子结构中的  含有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  。
    2. (2)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豌豆植株利用,其中大部分水以①的状态通过  作用散失。
    3. (3) 若③为氧气,可通过  作用产生,该生理活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4. (4) 核桃林中种豌豆,能获得核桃与豌豆的双丰收,提高了单位面积上农作物的产量。请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
  • 33. (2022·呼和浩特) 植物的功能性状是植物生态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比叶面积(简称SLA)是叶片面积与叶片干重的比值,是植物叶性状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对淮北相山的5种植物叶片进行叶面积和叶干重的测量和称重,并计算出比叶面积,请据表分析作答:          
     

                物种 

     

     扁担木 

     

     柘树 

     

     构树 

     

     牡荆 

     

     酸枣 

     

     SLA平均值(m2/kg) 

     

     24.69 

     

     30.50 

     

     16.97 

     

      22.06 

     

     20.83 

    1. (1) 在测定叶片干重实验中,阻止筛管运输的目的是,如果处理不当使导管也受阻,叶片将会出现现象。 
    2. (2) 已知伴随着植物单位叶面积中干物质含量的增加,叶片厚度相对增加,使得叶片内部的水分向叶片表面扩散的距离或阻力增大,从表格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填植物名称)是最适合生活在相对干旱的环境下,原因是。 
    3. (3) 研究还发现,植物的叶面积系数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时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34. (2023·衡阳)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初步探究。图一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二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过程示意图;图三是一种陆生植物在夏季某一晴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注:CO2表示二氧化碳)

    1. (1) 图一中,结构[③]的名称是,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2. (2) 在黑暗的条件下,图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能够进行的有(填数字)。
    3. (3) 图三中,在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4. (4) 图三中,cd段下降的原因是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避免失水过多,关闭了部分图一中的[⑤]。该植物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填字母)点。
    5. (5) 根据光合作用的表达式,请写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至少写两点)。
  • 35. (2023·三亚模拟) 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图一是小麦根的示意图,图二中A,B,C分别表示植物体内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三为小麦籽粒的结构示意图,图四是小麦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小麦的根尖结构中,与吸水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2. (2) 在图二中,一株正常生长的小麦晚上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有(填图中的字母)。
    3. (3) 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面粉主要来自于小麦籽粒中的(填图三中结构名称)。
    4. (4) 从生态学角度看,麦地里的的各种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以及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
    5. (5) 农业生产上种植密度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合图四,请简要说出种植密度为m3时最利于提高产量的理由:种植密度为m3时,
    6. (6) 小麦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如果用两个无芒小麦杂交(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后代中有芒植株为600株、无芒植株为1800株。请分析,在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组成为Aa的植株理论上应有株。
    7. (7) 某农科所在研究环境条件对种子寿命影响时,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如图曲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储存种子时为了延长种子的寿命,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出两点)。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6分)
  • 36. (2023七下·福州期末) 百香果风味佳,外果皮分布有气孔,采摘后依然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果皮失水皱缩、腐烂。

    为探究不同处理后的保鲜纸,对采摘后百香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采摘后大小、颜色等一致的百香果150个随机平分成3个组。

    ②第一组覆盖蒸馏水处理的保鲜纸;第二组覆盖纳他霉素处理的保鲜纸;第三组覆盖ɛ﹣聚赖氨酸处理的保鲜纸。(保鲜纸浸泡后晾干)

    ③分别装于保鲜袋中,扎紧。

    ④转移至20℃条件下贮藏。

    ⑤对3个组百香果定期取样及指标测定。结果如图:(好果:无腐烂、无病斑).

    1. (1) 据图1分析:随着百香果贮藏期的延长,作用消耗其中的有机物,衰老程度逐渐增加,果实的好果率逐渐。保鲜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环境中病菌活性,保持果实较好的贮藏品质,第组保鲜纸效果最显著。
    2. (2) 据图2分析:采收时维生素C含量较高,贮藏后维生素C含量逐渐降低。对照组是第组,两个实验组均显著提高了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
    3. (3) 据图3分析:SOD是果实抗氧化活性代谢过程中的重要酶,在贮藏期第10天时,3个组的SOD活性均达到最大值,且大小依次为:
    4. (4) 综上所述,本实验的结果是
四、资料分析题(每空1分,共5分)
  • 37. (2023七下·通州期末)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能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中获得更高的产量,其中一种方法是寻找合理的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能避免玉米植株间相互遮挡,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还能改善通风条件,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

    为寻找这样的种植模式,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如图甲所示。种植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A组玉米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B组。同时,还利用图乙中的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气室中气体成分及含量,并计算出玉米的光合速率。结果显示A组玉米的光合速率约为B组的1.3倍。

    玉米是生产淀粉的主要原料。除了作为食品,淀粉还广泛应用于医药、造纸等产业中。科学家发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60余步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约为2%。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淀粉的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仅用11步反应就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淀粉,且合成速率是玉米植株的8.5倍,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是玉米的3.5倍。这项研究成果使淀粉生产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但大规模工业合成淀粉,依然任重而道远。

    1. (1) 合理的田间种植模式可以通过改善通风条件,提供更多的作为玉米合成淀粉的原料,以提高玉米产量。
    2. (2) 在田间使用气体分析仪时,应当尽量选择(填“晴朗”或“多云”)的天气。随着测定的进行,气室中的含量逐渐升高,该气体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 (3)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农业生产上采用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4. (4) 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以下对人工合成淀粉的优势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反应步骤少

      b.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高

      c.淀粉合成速度快

      d.大规模工业合成淀粉难度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