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期...

更新时间:2023-08-04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 1. 科普馆中从入口到出口是按照脊椎动物进化的路线来安排动物场馆的(如图所示),①~⑤是五种保护动物,同学们在科普馆参加研究性学习时,看到五种保护动物的顺序是(  )

    ①金丝猴        ②扬子鳄        ③朱鹮        ④中华鲟        ⑤大鲵

    A . ④→⑤→②→③→① B . ⑤→④→②→③→① C . ④→⑤→③→②→① D . ⑤→④→③→②→①
  • 2. 如图为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示意图和进化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一中两栖动物的心脏结构为两心房一心室 B . 图一中鸟类和哺乳动物分别在图二中a、c位置 C . 图二中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D . 结合图一,图二可知,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 3. (2017七下·永定期中)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①下到地面生活  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③产生了语言  ④直立行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④②③
  • 4. 下列有关人类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B . 火的使用对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C . 人类的进化过程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D . 能人已学会用火
  • 5. 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长期使用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 . 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C .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 D . 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为生命起源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
  • 6. 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该小组探究的问题应是(  )
    A . 不同植被对水分的需求量 B . 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C .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D . 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种类的影响
  • 7. 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 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 . 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C . 在沙地上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D . 枯叶蝶体色与周围落叶颜色一致
  • 8. 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及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的柱状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二中的四种生物构成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甲代表的生物是麻雀 B . 图一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C . 图一中的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蝗虫 D . 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 9.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正确的是( )

    A .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B . 甲是分解者 C . 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 D . 图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乙和丁
  • 10. 适当喝酸奶对身体是有益的,张丽同学在学习了酵母菌的一些知识后决定自制酸奶,她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有: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冷却(42-43℃);③热处理(煮沸);④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⑤接种(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⑥冷藏或食用。假如她取得了成功,那么她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应该是( )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①③②⑤④⑥ C . ①③②④⑤⑥ D . ③①②⑤④⑥
  • 11. (2019八上·源城期末) 将糖和酵母菌放入装有温水的玻璃瓶中搅拌,并把挤瘪的小气球套在瓶口,一段时间后,小气球会胀大起来(如图)。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酵母菌分解糖产生氧气 B . 酵母菌分解糖产生二氧化碳 C . 酵母菌分解糖产生乳酸 D . 酵母菌利用糖合成淀粉
  • 12. 下列关于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与人类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可以应用在酸奶,酸菜,醋的加工制造中 B . 在酿造白酒的过程中,要依靠酵母菌分解谷物中的淀粉产生酒精 C . 袋装火腿肠包装上有注明,涨袋起泡,禁止食用,原因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并导致食物变质 D . 保存蔬菜水果时要放进冰箱中冷藏是为了降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13.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 B . 基因工程在体内进行基因的拼接组装 C . 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 D . 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良动植物品种
  • 14. 研究人员通过如图所示过程扩大奶牛的数量。有关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过程运用了体外受精技术,后代的性状与普通奶牛相同 B . 该过程运用了组织培养技术,后代具有普通奶牛和转基因奶牛的遗传特性 C . 该过程运用了克隆技术,后代的性状与转基因奶牛相同 D . 该过程运用了转基因技术,后代的性状与普通奶牛、转基因奶牛都不相同
  • 15. 2023年3月3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中国宣传主题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倡导关爱野生动植物、加强物种保护的生态保护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以丰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一定不会引起外来物种的入侵 B .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该禁止一切形式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C . 围湖造田、毁林造田可扩大我国粮食的种植面积,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 .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16. 图示动物体的构成模型,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结构层次。叙述正确的是(  )

    A . a通过1和2形成b不同的b结合在一起构成c B . b由不同的c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 C . 青霉的孢子与c属于同一结构层次 D . 油菜的种子与d属于同一结构层次
  • 17. 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起控制物质进出和支持作用 B . ②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 C . ③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D . ④内的细胞质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 18. 有四种生物,它们都由细胞构成,甲有鲜艳的花朵;乙有叶,但不能产生种子;丙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无真正的叶。据此,可以推测甲、乙、丙三种生物最可能分别属于哪类生物?( )
    A . 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B . 被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C . 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 D . 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 19. 如图,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a,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 . ①②不能在同一细胞中进行 C . ①所需的a物质都是由生理活动②提供的 D . 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 20. 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一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 B . 图二在实验前需要暗处理,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C . 图三实验装置中,种子1和种子2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空气 D . 图四中A、B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后滴碘液,A叶片不变蓝,B叶片变蓝
二、非选择题(共30分):本大题包括五个小题,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
  • 21. 图一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图二是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请据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 (1) 图一的米勒实验装置中,A瓶内的气体模拟的是的成分,C瓶内的样品中含有包括多种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通过实验,米勒得出的结论是
    2. (2) 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图二马、鹰和蝙蝠的骨骼外形差异很大,但是排列比较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它们具有共同祖先,它们骨骼的差异是的结果:马的前肢利于奔跑,鹰的前肢利于飞翔,这体现了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 22.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感,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图一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作答:

    1. (1)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至少填两项)。
    2. (2) 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请写出它在图一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3. (3)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填序号)。
    4. (4) 目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净化环境、气候调节、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5. (5) 为了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答出一条即可)。
  • 23. 中国曾在东北农业大学顺利培育出首例发出绿色荧光的猪。如图为研究人员繁殖荧光猪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 (1) 研究人员运用技术,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注入乙猪的体细胞核中,最终产下的小猪具有了发出绿色荧光的性状,这说明性状和基因的关系是
    2. (2) 在自然情况下,猪生长发育的起点是,而荧光猪是利用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手段发育而来,这项技术称为技术。
    3. (3) 如果甲猪毛色为黑色,乙猪毛色为白色,丙猪毛色为黑色,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为
    4. (4) 通过此技术所获得的荧光猪这种变异能否遗传?
  • 24. 图一是显微镜示意图,图二是“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操作,图三是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当你发现视野中有污点,如果移动玻片和物镜,污点均不动,那么污点应该在(填图一数字编号)上。
    2. (2) 图二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图二数字编号)
    3. (3) 在盖盖玻片时,应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放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4. (4) 图三是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几个视野,从B到D,正确的操作是向移动装片;从A到C,该同学的操作是调节图一中的
    5. (5) 我们平常在切洋葱时,总会落泪是因为洋葱中含有“辣”眼睛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25. 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抵消环境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达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择用盆栽的大豆做实验,开绘制了相关的图表。图一表示绿色植物的三个生理过程,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大豆叶片横切面结构图。图三表示将大豆植株放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 (1) 图一中对实现“碳中和”起主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填序号),可调节气候增加降水、促进自然界水循环的生理过程是(填序号)。
    2. (2) 图二中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②中的,通过(填序号)中的筛管将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3. (3) 图三中引起A点和B点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B点比较,C点光合作用强度弱的主要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