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精选题 -升华凝华和物理化学变化

更新时间:2023-06-24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升华 B . 凝华 C . 液化 D . 凝固
  • 2.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 . 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 C . 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D . 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升华吸热
  • 3. 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饭店、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 . 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 . 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 .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 .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 4. (2022七上·滨江期末) “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 . “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 5. (2020七上·余杭期末) 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B . “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 . 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 . 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 6. 在岩浆变成岩石、湿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等过程中,其吸热和放热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吸热、放热、吸热 B . 放热、放热、吸热 C . 放热、吸热、吸热 D . 吸热、吸热、放热
  • 7.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 . 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 . 春天,河里的冰消融 D . 夏天的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 8.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有“冰花”。下列有关“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冰花”是一种凝固现象 B . “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外面 C . “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里面 D . “冰花”在玻璃窗的里外都有
  • 9. 你听说过“霜前冷,雪后寒“吗?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应为( )。
    A . 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低 B . 霜形成时的气温一定比雪形成时的气温低 C . 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前低 D . 霜是在地面上形成的,气温必在0℃以下;雪在高空形成,雪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的温度降低
  • 10. (2020七上·临安期末) 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 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500℃左右

    A . 实验1,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 B . 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 .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 . 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 11. 实验室要制造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
    A . 用大量冰块熔化来降温 B . 用喷大量水蒸气来降温 C . 用大功率电风扇吹走热量 D . 用干冰升华来降温
  • 12. 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 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 . 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 . 早晨有浓雾 D . 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 14. (2019七上·平阳期末) 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整个雪人同时逐渐熔化 B . 整个雪人同时逐渐升华 C . 雪人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 D . 雪人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 15.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 . 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 . 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 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 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 . 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 .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 17.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 . 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8. (2023七上·嘉兴期末)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海波受热熔化 B . 铁制成铁钉 C . 木炭剧烈燃烧 D . 车胎爆裂
  • 19. (2023七上·余姚期末) 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 . 变化很剧烈 B . 变化中有明显发光、放热现象 C . 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D . 有气泡产生
  • 20. (2023七上·绍兴期末) 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 . 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 .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 . 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 .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21. (2022七上·鄞州期中)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牛奶变酸   火药爆炸 B . 海水蒸发  钢铁生锈 C . 酒精挥发   河水结冰 D . 光合作用  蜡烛燃烧
  • 22. (2022七上·上城期末) 小金在商场里见到一种神奇的“金属冰块”,放进饮料中能迅速降低饮料温度。“金属冰块”外部为食用级不锈钢,内部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凝固点在-20摄氏度以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将热传给饮料 B . “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 C . “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不一致 D . “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 2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应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 . 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 B . 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 C . 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 D . 人们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
  • 24. (2019七上·慈溪月考)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 C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 D .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 25.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 . 变化时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 B . 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 . 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 . 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是否改变
二、填空题
  • 26. 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等。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热。
  • 27. 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物态变化名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现象。
  • 28. 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 (1) 露的形成:
    2. (2) 冰变成水:
    3. (3) 霜的形成:
    4. (4) 铁水变铁块:
    5. (5) 雾的形成:
    6. (6) 碘变成碘蒸汽:
  •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日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材料二: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 (1) 材料一中的雪为什么不见了?
    2. (2) 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该过程需要(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 (3) 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的(填“外”或“内”)侧发生的现象。
  • 30. 夏天,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冻肉放在案板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冻肉表面结出一层“白粉”,这层“白粉”实际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冰箱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将冰箱断电,冰箱门打开,霜变成水后用干布蘸干,“霜变成水”是(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 31. 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有 ,属于凝华的有 (填序号)

    ①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②灯泡用久了钨丝会变细  ③江河解冻  ④霜的形成  ⑤冰棒上的白粉  ⑥严冬室内窗户上的冰花⑦冰雕没有熔化,却一天天变小  ⑧樟脑丸“消失”了  ⑨雾凇的形成

  • 32. (2022·余姚期中) 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钢铁易生锈  ③ 电灯发光   ④ 煤气燃烧

    ⑤ 镁能燃烧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 冰雪熔化

  • 33. (2022七上·海曙期中) 今年夏天宁波市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各区县采取多次人工降雨以缓解干旱少雨。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物质。有关碘化银的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 ℃,沸点为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其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 34.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35. (2021七上·宁波月考) 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 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6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 36. (2021七上·永康期末) 在通常状况下,

    ①氮气是没有颜色;

    ②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比空气稍轻;

    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

    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

    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

    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

    根据上述信息,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空格内: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三、解答题
  • 37. (2020七上·杭州月考) 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硅元素固体,孔状内有99.8%的空间.这种新材料密度仅为3mg/cm3 , 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最高能承受1400℃的高温.因为它耐磨且富有弹性,所以很多职业登山者登山时所穿的鞋子都是气凝胶制成的。
    1. (1) 请根据你对“气凝胶”性质的理解,说出“气凝胶”的两个物理属性。 
    2. (2) 气凝胶密度仅为3mg/cm3=kg/m3
    3. (3) 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7.8×103kg/m3)制造,耗钢130t;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多少kg?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