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八升九科学专题(8)-氧气和光合作用

更新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23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3八下·浙江期中) 小明在做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绘制了试管中固体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表示氯酸钾的质量 B . b点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C . c点表示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D . d点表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 2. (2023八下·义乌期中)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36%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约是( )

    A . 50mL和50mL B . 60mL和40mL C . 40mL和60mL D . 20mL和80mL
  • 3. (2023八下·义乌期中) 已知:氮气的沸点﹣196℃,氧气的沸点﹣183℃.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流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B . 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C . 在蒸发的过程中氧气先被蒸发出来 D . 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活泼,故可用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 4. (2023八下·义乌期中) 实验室常用如图甲、乙的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小金又设计了如图丙、丁的装置用于制取氧气,以及测量氧气体积,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 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时,需定期向甲图烧瓶中添加二氧化锰粉末 B . 乙图中先关闭止水夹a再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放手后若活塞下落到原位置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C . 利用丙图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可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操作 D . 若用装置丁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 5. (2023八下·义乌期中) 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排水法收集氧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氧气何时收集满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A . A B . B C . C D . D
  • 6. 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 . 表格中待测值为0 B . 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 . 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 . 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 7. 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潮湿

    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④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

    ⑦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

    A . 全部 B . 除④外 C . 除⑥⑦外 D . ①②③⑤
  • 8.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步骤主要有①向试管中加入药品,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④加热盛有药品的试管,⑤停止加热,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②①④③⑥⑤ C . ①②④③⑥⑤ D . ②①④③⑤⑥
  • 9. 在做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铝箔没有燃烧,下列关于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 制取氧气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立即进行收集 B . 集气瓶内没有放少量的水 C . 引燃的火柴刚燃烧时就伸入集气瓶内 D . 铝箔放置时间过长,表面没有进行打磨
  • 10. 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
    A . 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装满水 B . 用排水法收集,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C . 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D .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 11.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 , 则烧杯中的水可能先进入( )

    A . 甲瓶 B . 乙瓶   C . 同时进入 D . 无法判断
  • 12. 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 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 集气瓶中灌 的水  B . 集气瓶中灌 的水 C . 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 D . 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
  • 13. 小燕同学复习时整理了一些化学知识:

    ①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

    ②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③最外层电子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⑤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

    ⑥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⑥ B . ①③⑥ C . ③④⑤ D . ①④⑥
  • 14.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B . 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C . 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 . 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引起的
  • 15. 将经过暗处理后的盆栽扶桑枝条上一叶片的主脉切断(如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 h后,取下该叶片脱色,加碘液处理,叶片的上半部呈棕黄色,下半部呈蓝黑色。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需要( )

    A . B . 阳光       C . 空气 D . 温度
  • 16. 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 . 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 . 将叶片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 . 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显蓝色
  • 17. (2022八下·定海期末) 下列图中,甲是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氧气是由绿色植物释放的实验装置;则通常可作为甲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

    A . 只有乙 B . 只有丙 C . 乙和丙 D . 丙和丁
  • 18. (2022八下·杭州期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 B . 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 . 可燃物必须遇到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燃烧 D . 若炒菜时油锅着火,则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盖上锅盖来灭火
二、填空题
  • 19. (2023八下·吴兴期中)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所学的物质A的知识网络

    1. (1) 物质A的化学式是
    2. (2) 由KMnO4制取物质A的文字表达式为
    3. (3) 写出物质B可能是(写化学式)
  • 20. 如图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1. (1) 写出实验室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

      乙:

    2. (2) 如图②为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用乙途径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3. (3) 工业上制氧气,利用丁途径。其原理是
    4. (4) “绿色化学”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你认为在中学科学实验室中,(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 21. 小明利用生长良好的植物,在适于生长的气温下,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探究:①将植物A、B两片生长状态相近的叶片,分别用含NaOH溶液、清水的薄透明塑料袋扎住(如图所示),然后放到黑暗处48 h。②将植物放在    , 让A、B接受相同的光照。③将A、B两片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热,至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漂洗后,滴上碘液,观察颜色变化。请据以上探究回答问题。

    1. (1) 将步骤②补充完整:
    2. (2) 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3. (3) 叶片A的塑料袋中装NaOH溶液的作用是。 
    4. (4) 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22. (2022八下·舟山月考) 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能,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a、b、c三点中植物呼吸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

  • 23.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 
    2. (2) 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填“上”或“下”)倾斜,原因是。 
    3. (3) 观察到水槽中导管口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当集气瓶中的水被排净,瓶口有冒出时,表明集气瓶内氧气已集满,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取出,并(填“倒”或“正”)放在桌面上。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4. (4) 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 
  • 24. (2022八下·金华期中) 小金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探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红磷的着火点为 260℃,两者都能燃烧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1. (1) 图 a 是甲同学设计的方案示意图,根据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2. (2) 乙同学设计的另一方案如图 b 所示,与甲同学的方案相比,该方案的优点是
    3. (3)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4. (4) 请你结合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就如何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目的,提出一条具体的建议:
  • 25. (2023八下·舟山期中) 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个实验,请依图回答:

    实验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三: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1. (1) 实验一操作中,最好是将烧红的木炭由瓶口缓慢插入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一实验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2. (2) ①实验二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火柴将要烧完时,将铁丝伸入集气 瓶内。铁丝燃烧的现象是

      ②实验二装置中水的作用是,若将铁丝改为少量木炭进行实验,为了检验产物,可将水换成 (填名称)。

    3. (3) 从微观角度看,实验三中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时,单位 体积的空间里  反应就越剧烈。
三、实验探究题
  • 26. (2023八下·舟山期中) 许多科学发现从重视微小差异开始。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正是重视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才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氩气。

    材料一:1892年瑞利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由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后获得的氮气,其密度为1.2572克/升:出含氮化合物反应并除去水蒸气后获得的氮气 (NH4NO2N2†+2H2O), 其密度为1.2505克/升,两者密度差值虽小;却完全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

    材料二:1894年4月瑞利和拉姆塞开始用如图装置进行“清除空气中氮气”的实验研究:在倒立圆底烧瓶内引入两根金属导线,通电使瓶中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生成氮的氧化物,用碱液来吸收生成的氮的氧化物和原有的二氧

    化碳气体。并从气体进口不断向瓶内补充氧气,使反应持续进行。

    材料三:瑞利和拉姆塞又设计了另一实验装置,将上述实验所得的气体干燥后,通过红热的铜粉来除去其中的氧气,得到少量的剩余气体,对剩余气体做光谱分析得知,这是一种未知的气体,并测得其密度约是氮气的1.5倍。1894年8月13日他们共同宣布:发现了一种未知气体,并命名为氩气。

    材料四:1898年拉姆塞等人利用不同的物质沸点不同,又发现了氪气、氖气、氙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1. (1) 与纯净氮气密度值更接近的是由 获得的氮气密度值(填“空气中”或“含氮化合物反应”);
    2. (2) 实验中不断向瓶内补充氧气的目的是
    3. (3) 在当时实验条件下,很难利用化学反应除去氩气,获知“未知气体”中还有其它气体存在,其理由是
  • 27. (2023八下·浙江期末) 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可能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

    1. (1) 本实验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填字母)。 
    2. (2) ①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上述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产氧率=×100%,结果精确到0.1%]。

      ③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发现实际产氧率远高于上述数值,则可能的原因有

      (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 

    3. (3) 某同学进行该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未检查装置气密性即向大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

      b.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c.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后,先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再将其移出水面

      d.气体收集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 28. (2023八下·义乌期中) 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下图所示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已连接橡皮管和玻璃导管,图中未画出),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时,应该先,然后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再用手紧贴锥形瓶的外壁,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 (2) 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选填“是”或“否”)。
    3. (3)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4. (4)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5. (5) 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过氧化氢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上图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过氧化氢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 29. (2023八下·舟山月考) 某兴趣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上网搜索到平菇(一种可食用菇)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便动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2:在塑料瓶中加入两片形状、大小相同的平菇,在塑料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依次打开弹簧夹 , 过氧化氢溶液进入塑料瓶与平菇接触,立即产生大量气体;

    步骤3:使用气体收集装置进行氧气收集,每隔记录一次,根据数据绘制如图曲线。

    1. (1) 写出步骤1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2. (2) 从图发现,约15秒后产生的气体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
    3. (3) 若将步骤2中瓶中的平菇数量改成三片,其余条件与操作均相同,请在图中用虚线描出此时产生的气体量随时间的变化图。
  • 30. (2023八下·舟山月考) 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⑶当观察到液滴恰好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⑷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2和3,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①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例举一个)

    ②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③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④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是秒。

  • 31. 小金同学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等。

    实验步骤:

    ①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24 h。

    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天竺葵植株的某一叶片上半部,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 h。

    ③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B(未遮光的绿色部位)和C(未遮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如图B3-6-5所示)。

    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水浴加热,脱色后在清水中漂洗。

    ⑤将3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3个叶圆片上,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 
    2. (2) 小金同学是根据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3. (3) A和B进行对照的目的是验证。 
    4. (4) 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
  • 32. (2022八下·温岭期末)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雾霾天气频发,造成阳光被遮挡。为“探究雾霾遮挡阳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三个玻璃瓶中分别加入等量2%碳酸氢钠溶液(维持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叶圆片30片,进行抽气处理(抽出叶圆片细胞间隙的空气,使其能沉入水底。将叶圆片平均分为三组,放入三个玻璃瓶中,密封处理。

    ③如图所示,将玻璃瓶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甲中不放卫生香,乙中点燃1根卫生香,丙中点燃2根卫生香。

    ④打开台灯照射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甲、乙、丙装置内叶圆片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中玻璃瓶底部的叶圆片会浮起来的原因是
    2. (2) 基于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3. (3) 有同学提出卫生香燃烧除了模拟雾霾环境外,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你如何评价?
  • 33. (2022八下·柯桥期末) 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

    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 , 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现象。
    2. (2) 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其依据是
    3. (3) 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 34. (2022八下·吴兴期末) 如图所示为气体制取和验证气体性质实验的微型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挤压滴管b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在c、d处分别放置干燥和湿润的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若挤压滴管a可以观察到c处滤纸条不变红,d处滤纸条变红,则能得到的结论是
    3. (3) 若在c处放一块白磷,先挤压滴管a,再加热硬质玻璃管,白磷不燃烧;再挤压滴管b,观察到白磷开始燃烧,由此可得到燃烧的条件是
  • 35. (2021八下·诸暨期末) 小明在氧气性质和制取的实验中,需要制取氧气并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 (1) 制取:课本中的实验是用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如图是部分装置小明用图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你认为应该调节图B中的哪个旋钮(填"①""②"或"③")。
    2. (2) 收集:小明川排水法收集三瓶贸气,供铁丝在气中燃烧的实验备用,当集气瓶内水面降低到如图位置时,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取出充有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实验桌上(图C),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小明发现桌上的氧气瓶瓶口上方的玻璃片被吸住,不易滑动,共原因是
    3. (3) 性质实验:如图D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到:Ⅰ、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请分析Ⅲ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 36. (2022八下·舟山月考)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数的科学家经过漫长的研究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化学反应,其主要反应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回答:

    1. (1) 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从土壤中吸收,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2. (2) 从图中分析可知,光合作用所产生氧气中的氧元素来源于
    3. (3) 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都会被抑制,主要是因为温度会影响的活性;
    4. (4) 光合作用过程除了物质的转化,还伴有能量的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四、综合说理题
  • 37. (2023八下·义乌期中) 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试验后,小明将课本中实验装置改进为图甲实验装置。用加热的电烙铁点燃红磷后,立即拔掉插头,无线气压计实时记录瓶内的气压变化。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如图乙。资料:一个密闭容器内气压受温度和气体量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质量越大,气体气压越大。结合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对图乙中AB段与CD段气压上升原因做出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