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冈市教改联盟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04 浏览次数:17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 1. (2019·乐山)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 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 B . 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 C . 干冰用于冷藏食品 D . 用铜或铝制作导线
  • 2.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防止煤气中毒,室内放置一盆水 B . 为提高粮食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 C . 为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使用医用酒精消毒 D . 当室内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或油烟机、空调)加速通风
  • 3.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洗涤试管 B .  干燥CO2         C .   取用白醋 D . 氧气验满
  • 4.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②冰雪融化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 2Fe3+ 和3N 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⑤三个硝酸根离子以及氮元素的化合价3 O3-

    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⑤ C . ②④⑥ D . ②⑤⑥
  • 5.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 .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C . 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丁质量比为1: D . 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
  • 6.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 碱的溶液都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B .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因此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 . 燃烧都发光、放热,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D . 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 7.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B .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C . a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 D . a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溶液,降温至a1℃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溶液多
  • 8.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其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探究铁钉生锈时氧气是否参与反应

    B

    探究CO2与 NaOH溶液否发生反应

    C

    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里的溶解性

    D

    比较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

    A . A B . B C . C D . D
  • 9. 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Fe(NO32、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    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向滤液中加入BaCl2溶液,不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 B . 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生成,则滤液中一定无CuSO4 C . 若滤渣中有Zn,则滤液一定为无色 D . 若滤渣中有只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一定为浅绿色
  • 10. 某同学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如图1所示)。    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    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如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有两种 B . 向烧杯中加入稀硝酸至30g,之后不再产生气体 C . 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Na+、Cl、SO42﹣ D . B与C点时烧杯内的沉淀相同,且都为两种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 11.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1. (1) 现有三种物质:A.盐酸;B.碳酸氢钠;C.四氧化三铁。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代号)。

      ①用于工业炼铁的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②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

      ③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2. (2) 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功能。
    3. (3) 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煤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将其转化为两种可燃性气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  Fe(OH)3可用于制造医药,颜料等,其胶体可用于净水。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铁    屑来制备Fe(OH)3粉末的流程如下。

    已知:废铁屑主要为表面附有大量铁锈的铁;

    Fe(OH)3难溶于水,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

    流程图中反应Ⅱ加入H2O2溶液的目的是将滤液I中的FeSO4氧化成Fe2(SO43

    1. (1) Fe2(SO4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2. (2) 操作a使用的玻璃仪器有。(任写一种)
    3. (3) 反应1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4. (4) 反应Ⅱ中H2O2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
    5. (5) 操作b后得到的Fe(OH)3经洗涤后只能放在阴凉处晾干,而不能用酒精灯烘干,原因是          
  • 13. 请依据H、C、O、Cu、S、Ca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某物质为食品袋中的干燥剂、则它可以是(填俗名)
    2. (2) 用一种物质可以将BaCl2、H2SO4、KOH三种无色溶液区分出来,该物质的化学式可以为
    3. (3) 某种物质常温容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而且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则该反应方程式可以为
    4. (4) A、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 A是最常用的溶剂,B的固体俗称干冰且 B、E组成元素相同。


      Ⅰ.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填数字序号)

      ①A和B都可以用于灭火  

      ②C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和治疗胃酸过多

      ③B和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D的类别可以是单质、酸、盐、有机物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 14. 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NaClO)溶液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利用次氯酸钠发生器,通过电解溶    质质量分数为20%食盐水能够制得次氯酸钠溶液,该反应方程式为:    。要制取7.45gNaClO,求理论上需要该NaCl溶液的质量。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 15. 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1. (1) 装置C中仪器a的名称是
    2. (2) 实验室里可以B来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均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序号)
  • 16. 某铁锈成分为Fe2O3•xH2O.兴趣小组探究此铁锈组成并模拟工业炼铁原理。

    【查阅资料】①Fe2O3•xH2O失去结晶水温度为110℃

    ②温度高于500℃时铁的氧化物才能被CO还原;

    ③碱石灰的成分是NaOH和CaO。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已知: H2C2O4(草酸) CO↑+CO2↑+H2O )

    先将D装置温度控制在200℃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再将温度升高到500℃以上的高温,继续加热。

     

    1. (1) 【讨论交流】
      甲同学认为装置A中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B、C装置可得到干燥、纯净的CO气体,洗气瓶      B、C中应分别盛放  (选填字母序号)。

      a. 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2. (2) 乙同学认为,停止实验时,应该先停止对D装置加热,此时应继续向D中通入气体至冷却,     原因是
    3. (3) 【实验探究】

      开始进行上述实验时,应先点燃A装置中的酒精灯,一会儿后对D玻璃管加热,原因是 。

    4. (4) 对D装置进行500℃以上的高温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5) 【实验结论】

      称取一定量此铁锈样品,实验结束,冷却后称量,装置E增重5.4g,装置F增重13.2g。则样品中Fe2O3•xH2O中x=

    6. (6) 若缺少G装置,Fe2O3•xH2O中x的值会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7. (7) 【反思评价】

      有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你认为“缺陷”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