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16 浏览次数:3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 .   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 . 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 . 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 . 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 2.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
    A . 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 . 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 . 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 . 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 3. 以下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①④③
  • 4.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潮。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④“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5. 下表统计了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疫灾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西汉

    东汉

    魏晋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历时年数(年)

    211

    196

    370

    380

    168

    150

    98

    277

    265

    疫灾年数(年)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疫灾频度(%)

    8.5

    14.3

    20.2

    10.8

    20.2

    33.3

    30.6

    61.0

    81.3

    A . 政治状况与疫灾数量无关 B . 疫灾的频度总体上趋向增高 C . 各朝代疫灾历时年数均衡 D . 疫灾年数与朝代年数成正比
  • 6.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 “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局……飞饬各局,不准宣扬。”这反映了(   )
    A . 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 B . 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 . 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D . 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 7. 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    )
    A . 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 . 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发性 C . 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 D . 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
  • 8.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    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③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
    A . 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B . 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C . 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D . 推动三线工程建设
  • 10. 1949年1月,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于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该声明表明(    )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获得了共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2022·大连模拟) 英国某史家指出: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在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帝国,如下图所示。它们都( )

    ①曾拥有过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疆域
    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③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体系
    ④控制了商路并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 第一国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 无产阶级进行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 D .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 13. (2022·大连模拟) 18世纪后期,为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狄德罗等人开始编写《百科全书》。编写期间,狄德罗等人曾多次深入社会实践,如到工厂、车间考察。该书包括众多条目,如“冶金术、机械艺术、立法者、天然平等、自然权利、理性、学校、圣饼(宗教仪式的浪费)”等。《百科全书》的问世( )

    ①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③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④有利于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2022·和平三模) 以下漫画由(美)托马斯·纳斯特创作于1881年。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REDSEA)。漫画中间写着“痛苦的湖”(BITTERLAKE),远处的“狮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该漫画意在表明(    )

    A . 整个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殆尽 B . 美国利用武力干涉非洲国家事务 C . 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 D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15. 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被传播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物种的全球性流动解决了人类饥饿问题

    B

    1868年,日本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根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因素

    C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制度。同年,世界银行成立,向主要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有利于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D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

    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A . A B . B C . C D . D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 16. 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 (1)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 (2)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 17. 评价张居正(1525-1582)

    材料一:

    评价者

    评价

    王世贞(1526-1590),明万历时曾官至巡抚,因政见不同被张居正罢归故里

    能以法劫持天下,器满而骄。…没身之后,名秽家灭(被抄家)。善乎夫子之言: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吝啬小气),其余无足观也。

    ——《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万斯同(1638-1702),出身于明朝累世勋臣之家,精通经史。清初,他不仕清朝,参与修明史“以报故国”

    挟宫闺(太后、宦官)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年幼的万历皇帝),其谁能堪之!人臣之道,以敬为上,大节一失,余无足观。

    ——《明史·张居正传》

    樊树志(1937-),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以全球视角研究历史,著有《晚明大变局》等

    他所进行的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由于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举扭转了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而彪炳于史册。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材料二:(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栗可支十年,冏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摘自(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对张居正的评价并进行简要说明。指出导致评价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因素。
    2. (2) 材料二肯定了张居正的哪些政绩?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政治人物应该注意什么?
  • 18. 工农武装割据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引导中国革命赢得胜利。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并且“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作出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断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游击战争,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1928年5月、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已经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且对于中国农村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的报告中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的实践中,特别是从1929年到1930年,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1930年,周恩来指出:“农民战争和土地革命”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同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至此,毛泽东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等

    1. (1) 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革命理论的产生。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理解。
    2. (2)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结合所学,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 19. 城市

    材料一:宋代城市发展迅速。相对于乡村来说,其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员在地域空间上和阶层间的流动性也更加频繁。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官方设置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市镇)兴起,工商业者在城市中建立起众多行会。这些行会由官府组织,并向官府纳税。行会评定物价、规定本行产品质量、划分本行经营地段。独立的工商业者虽然也在成长,一旦受到国家政策挤压,就会被迫依附于官僚权势集团。再则,少数人发迹后转向土地投资,转化为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双重身份,其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向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复归,因而很难形成有共同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这与西欧作为封建制度对立面的城市和封建制度掘墓人的市民阶层大相径庭。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宋)》等

    材料二:在公元1000年,欧洲城市的社会秩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欧洲城市居民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受当地贵族或政府委派的官员统治,向不同领主缴纳税金。渐渐地,欧洲的城市和市镇建立起几乎完全独立于领主权力的自治政权,不向领主交税,并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城市居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11世纪晚期,富裕的城市居民开始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一市民阶层(后来发展成为近代的“资产阶级”)。在市民阶层中,城市手工业者组建起行会。行会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规格等。商人是市民阶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稳步地获得经济力量,而且也在稳步地获得政治权力。

    ——摘编自(美)乔纳斯·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1-12世纪城市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移民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