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6-29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下图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   )

    A . 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 B . 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C . 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 D . 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 2. 下图为西周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 .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C . 金字塔层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 D . 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
  • 3. 战国时期,魏国考选武卒,中试者“利其田宅”;吴起任魏国“西河之守”时,为攻秦国小亭,以“上田”为悬赏;秦国颁行二十等爵制,一级爵位可得田一顷。这表明当时(   )
    A . 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 .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C . 新统治秩序已确立 D . 土地私有得到认可
  • 4.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家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破坏社会关系的同时,又认识到立法制刑 、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这一认识的出发点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恢复发展经济   C . 倡导无为而治 D . 维护社会稳定
  • 5. 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开始在皇宫内廷做事;到和帝即位,蔡伦为中常侍并参加政令制定;安帝亲掌朝政后,指责蔡伦曾诬陷其祖母宋贵人,命其向廷尉认罪。蔡伦最终服药自杀,其受封侯国被取消。这反映出(   )
    A . 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 B . 宦官参政导致东汉政治黑暗 C . 皇帝利用宦官削弱丞相权力 D . 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 6. 东晋初期,琅玡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士族专权取代皇权政治 B . 出现了权力制衡机制 C . 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 .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 7.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
    A . 北魏孝文帝 B . 王莽改制 C . 商鞅变法 D . 北魏分裂
  • 8. 秦朝“威振四海”却“二世而亡”,隋朝“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而“国祚短促”。在本质上能反映出(      )
    A . 历史发展常常有相似的一幕 B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 C . 人民力量的伟大 D . 封建帝王决定王朝命运
  • 9. 宋代政府将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既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又将其与有“常产”的主户区别对待。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C . 土地兼并的加剧 D . 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 10. (2017·海南)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 .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11.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 . 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B .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C .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D .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传统观念
  • 12. 据载,清代顺治、乾隆年间,荷兰使节来华6次;康熙年间,葡萄牙使节来华2次;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来华2次。这一时期,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 进行朝贡贸易 B . 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 C . 传播先进技术 D . 改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
  • 13. 1884年之后,清政府一改之前的伯克制、扎萨克制、军府制等行政体制,以“大一统”的理论指导,实行了行省制度。1884年在甘肃和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下设道、府、厅、州、县等行政建制,行政区划日趋完善,中央政府能够施行有效的行政管辖。这一举措(   )
    A . 标志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 B . 削弱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 C . 成为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 D . 体现了清末改上归流的成果
  • 14. 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士大夫不再沉浸在“天理”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 B . 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 C .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D .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5. 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 “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局……飞饬各局,不准宣扬。”这反映了(   )
    A . 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 B . 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 . 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D . 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 16. 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首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选举机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渠道。武昌起义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党会团体共有668个,此外尚有秘密的党会团体100多个。到1913年底,国内新兴的公开党会团体682个,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 . 中国没有实行直接民权 B . 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 C .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 . 西方列强采取了“以华治华”的策略
  • 17. 下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1918~1927年)著作文本统计简表(单位:种)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类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早期主要经典中译文著作

    海外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主要中文诠释本

    国内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诠释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要文本

    数量

    15

    87

    42

    17

    A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告终结 B . 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出路 C .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日渐高涨 D . 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化历程
  • 18. 192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致部分红军领导人的信中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绝不应超越了主观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城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放弃了组织工人运动的主任务 B . 开始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 C . 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D . 致力于探索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 19.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
    A . 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B . 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C . 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D . 推动三线工程建设
  • 20. “假若没有中国,假若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材料认为(   )
    A . 美国对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B . 印度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C . 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不可替代 D . 日本的战线拉得太长导致失败
  • 21. 作为打击投机资本、维护市场稳定、遏制物价飞涨的重要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根本政治意义在于(   )
    A . 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B . 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稳定 C . 赢得民心,巩固政权 D . 为配合一五计划全面开展
  • 22.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大量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先后有近4万名中国公民赴苏学习,使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科技队伍,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些政策(   )
    A . 全面贯彻了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B . 有利于独立自主地发展科学技术 C . 着眼于纠正苏联工业化模式弊端 D . 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施
  • 23. 下表为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公布的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
     

    农业

    产值

    工业

    产值

    粮食

    棉花

    钢铁

    煤炭

    基本设

    施投资

    较比1960年增长

    10%

    8%

    10.8%

    333%

    1.6%

    2.6%

    -38%

    该计划的颁布意在(   )

    A . 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 B . 延续农业产值高增长的态势 C . 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 . 减少开支全力开展三线建设
  • 24. 表3为1988~2018年中国部分经济指标数据表(单位:亿元)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表3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进出口总值

    1988

    15180.4

    5814.0

    3821.79

    1998

    85195.5

    34133.9

    26849.68

    2008

    319244.6

    131724.0

    179921.47

    2018

    919281.1

    301089.3

    305008.13

    A . 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 B . 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C . 中国实现了国内外市场协调发展 D . 工业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贡献率最大
  • 25. 下表是两位西方学者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研究情况。据此推知,邓小平外交思想(   )

    学者

    观点

    简三强(美国)

    邓小平外交思想主张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要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

    贝迪(新西兰)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里,“所有可能的渠道都要用来促进国际交流和互动”,而不像以前那样“受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

    A . 受到美苏争霸格局中意识形态的影响 B . 更加关注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C . 体现了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的实用性 D . 主要着眼加强同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关系
  • 26.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 .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 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 . 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 .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 27.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 28. 15世纪,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艺术家们纷纷创作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这类作品的涌现(   )
    A . 折射出工商业城市兴起 B . 表达了幻灭反叛的情绪 C .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D . 体现出理性主义的内涵
  • 29.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伯蒂(1404—1472)曾说过“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该言论(   )
    A .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 B . 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C .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 . 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 30.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 .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 .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共40分)
  • 31.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四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藏 册封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内善后章程》。
    蒙古 设行省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盟旗两极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就模式一、二、三,各举历史上的一个实例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4. (4) 结合所学,填写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 32. 近代化是一个缓慢的转型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三

    明清时期广东各府县都有种植甘蔗,尤以珠江流域的番禺、东莞、增城种植最多,“蔗田几与禾田等”。增城人陈忍庵,“往来于蔗畦稻田垄之间,躬树艺,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广东的“香、糖、……诸货,北走球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走澳门,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斛(今泰国)、吕宋”。

    ——摘编自陈学文《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3. (3) 有学者认为,17、18世纪广东与中南美洲的蔗糖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