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九年级科学下册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01-10 浏览次数: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 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 . 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 . 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 . 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 2. (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 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 环境适应生物 B . 环境影响生物 C . 生物适应环境 D . 生物影响环境
  • 3. (2021九下·浙江期末)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笑一笑,十年少”说明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长寿 B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 .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是因为牛奶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D . “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既能治病,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 4. (2021九下·丽水月考) 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 . 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B . 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 . 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D . 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 5. (2019九下·乐清月考) 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 2018 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所研究的下列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 鱼类 B . 两栖类 C . 爬行类 D . 哺乳类
  • 6. (2019九下·温州竞赛) 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类的是(   )
    A . 金鱼 B . 鳄鱼 C . 大鲵 D . 鸽子
  • 7. 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 水分 B . 空气 C . 温度 D . 土壤
  • 8. 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
    A . 氧气 B . 阳光 C . 营养物质 D . 生存空间
  • 9.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
    A . 空气 B . 温度 C . 水分 D . 阳光
  • 10. 栽种于某市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 . 水分 B . 阳光 C . 温度 D . 土壤
  • 11. 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
    A .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 环境能适应生物
  • 12. 李强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
    A . 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 . 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C . 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 . 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 13.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  
    A .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 .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 .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 .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 14. 生物在生存发展中,形态结构会发生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化。下列生物的特征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
    A . 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 . 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C . 仙人掌的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 D . 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 15. 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有很深的根,这主要与沙漠的什么环境相适应(   )
    A . 沙土 B . 水少 C . 阳光强 D . 温度低
二、填空题
  • 16. (2021九下·海曙月考) 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 (1) 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生殖。   
    2. (2) 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发育成果实。
    3. (3) 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17. (2021九下·丽水月考) 氮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即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水稻、小麦等非豆科作物没有生物固氮的本领,设法让非豆科作物也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细菌中控制固氮特征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作物的细胞内,进而培育出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非豆科作物。
    1. (1) 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选填“互助互利”或“寄生”)。
    2. (2) 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 (3) 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请你谈谈有何意义?。
  • 18.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的,蚂蚁、等群体内部分工合作。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或配偶等现象。
  • 19.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填写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

    大豆与

    根瘤菌

    噬菌体

    与细菌

    杂草与

    水稻

    猎豹与

    羚羊

    蚂蚁搬家

    关系

  • 20. 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主要是受的限制;很多动物到冬天要钻进土壤或洞穴里冬眠,是受的影响.
  • 21. 一位鸟类生态学家在某森林群落中,观察发现几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如下表所示:

    鸟类

    活动空间

    主要食物

    雀鸟

    上层

    高大乔木的种子

    黄腰柳莺

    中层

    昆虫

    血雉和棕尾雉

    底层

    苔藓和昆虫

    从表中看出鸟类活动空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各种鸟类的有关;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鸟类这种分层现象形成的原因是的结果。

  • 22. 如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对生物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叫做,它可以分为两类,图中等是非生物因素.
    2. (2) 图中的生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如等,另一类是植物,如等.
    3. (3) 在图中,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等.
  • 23.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能环境;海豹的皮下脂肪厚,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生物能环境,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关系,其它窝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关系,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因素.(以上“因素”前请填“生物”或“非生物”)
  • 24. 请将下列生物的特征与适应现象搭配.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A.有些毒蛇的体表有色彩斑斓的花纹   B.螳螂的外形像一朵盛开的兰花

    C.鲫鱼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D.蜜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环纹

    E.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白毛

  • 25.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着生物,生物也不断变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 分析下列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 (2) 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3. (3) 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宜在环境中生活.骆驼刺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10多倍,适宜在环境中生活.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4. (4)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蚯蚓的粪便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三、实验探究题
  • 26. 如图所示,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 (1) 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现象,是长期的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的。
    2. (2) 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从 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 27. 请回答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有关问题:
    1. (1) 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你的假设是
    2. (2) 在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测量湿度时,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为什么?.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为什么?
    3. (3) 用干湿计分早中晚测三次(裸地、草地、灌丛)湿度时,小亮每次在一处测一次,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在记录数据时,谁的做法科学?为什么?
    4. (4) 下表为小红测得的裸地、草地、灌丛三处早中晚的相对湿度,根据数据在下边坐标图上绘出裸地、草地、灌丛三处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

  • 28.  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减小研究.

    1. (1) 针对张丽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

    2. (2) 张丽将一些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两个花盆的蒜瓣的数量应 ,然后将甲花盆分子阳光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气体体积应 ;

    3. (3) 根据假设预测,甲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绿色的,乙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 的;

    4. (4) 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 29. 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 (1) 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答出两个)。

    2. (2) 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

      84千克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C组

      91千克

      甜、略带酸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  。

  • 30.  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 (1) 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 引起的.

    2. (2) 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 (3) 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 (4) 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四、解答题
  • 31. 当今许多都市建筑出现“屋顶绿化”,它一般分为屋顶花园和植被屋面两大类。屋顶花园的植物种类丰富,能够形成一定层次的植物群落,观赏性和稳定性高,但对屋顶的承载能力和土壤的要求高。相比之下,植被屋面是屋顶绿化最简单的形式。植被屋面常选择一些地被植物种植,种类相对单一,对环境条件要求低,维护成本小。
    1. (1) 整个植被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院顶花园,其成分简单.所以 能力较弱.   
    2. (2) 考虑屋顶环境特征,适合屋顶植被的杭物应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 。
      A . 耐干旱 B . 喜阴湿
    3. (3) 下列不属于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的是________。
      A . 改善空气质量 B . 预防火灾 C . 缓解温室效应
  • 32. 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8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 (1) A地区为,B地区为,C地区为
    2. (2) 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这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
    3. (3) 对A、B、C三地区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 33.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①生活在椿树上的一种小昆虫﹣﹣椿象,它在受到惊吓时,会突然装死,一动不动,过一段时间后则恢复原态,以此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②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天气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鼻子又高又大.

    ③在自然界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动物遗体产生,但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尸横遍野,这是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的缘故.

    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些十字花科、蓼科的植物在雨后的十几天内就完成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短暂生活史.

    1. (1) 上述资料中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填序号)

    2. (2) 材料①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34. (2017·浙江竞赛) 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及行为,测试一天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汇成下图

    1. (1) 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解释你的推断
    2. (2) 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理由是:.
    3. (3) 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4. (4) 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 35. (2012九下·浙江期中) 来自不同纬度地区的A、B两种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年龄、健康状况都相似,将它们分成数量相等的2组,每天每只仅喂食200g糖类饲料(自然状态下A、B物种每天只进食200g左右的糖类饲料)。两者在相同自然环境下持续实验10天,数据如下表所示:


    排泄物中的失水量(g/天)

    尿液

    粪便

    汗液

    物种A

    30

    10

    86

    物种B

    60

    30

    150


    1. (1) 若每只动物每天进食的200g糖类饲料(以含200g葡萄糖C6H12O6计算)在体内都完全氧化成为H2O和CO2 , 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至少应给A物种中的每只动物补充g水。

    2. (2) B物种平时生活的地区最有可能的是(填“干旱地带”、“湿润地带”或“寒带”)。

    3. (3) 10天后A物种全部存活,而V物种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及相互撕咬),从实验数据看引起B物种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

    4. (4) 若每只动物每天进食的200g糖类饲料(以含200g葡萄糖C6H12O6计算)在体内都完全氧化成为H2O和CO2 , 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至少应给A物种中的每只动物补充g水。

    5. (5) B物种平时生活的地区最有可能的是(填“干旱地带”、“湿润地带”或“寒带”)。

    6. (6) 10天后A物种全部存活,而V物种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及相互撕咬),从实验数据看引起B物种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