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中央民大附属红河州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

更新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不得分。每小题2分,一共60分。)
  • 1. (2021高一下·沧州开学考) 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
    A . 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B . 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 C . 生产技术发达领先世界 D . 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 2.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汉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 . 起源最早 B . 多元一体 C . 独树一帜 D . 领先世界
  • 3.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拥有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统一的文化信仰、礼仪建筑和分化的社会阶层等,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据此可以推测当时(   )
    A .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 . 禅让制是权力传承的主要方式 C . 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 黄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 4.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家族社会和睦 B . 贵族王位世袭 C . 宗法观念浓厚 D . 分封等级森严
  • 5.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B . 开发边疆地区 C .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D . 巩固周王统治
  • 6. (2020高一上·成都月考) 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
    A .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 .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 .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 .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 7. (2020高一上·辽阳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这反映出楚人 (    )
    A . 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 . 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 C . 重视传承华夏文明 D .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 8. (2021高一下·沧州开学考) 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 统一趋势日益增强 C . 商鞅变法的推动 D . 各诸侯国兴修水利
  • 9. 战国某思想家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该主张体现了(   )
    A . 儒家效法先王,实行“仁政” B . 法家倡导与时俱进,实行变革 C . 墨家向往和平,倡导“非攻” D . 道家呼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10. (2020高一上·河北月考)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 . 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 .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 .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 11. (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 卫人吴起在楚国、卫人公孙鞅在秦国、郑人申不害在韩国、中山国人乐毅等在燕国的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制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的统治制度。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 人才流动日趋频繁 B . 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C .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D . 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 12.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 .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 13. 有人把先秦诸子的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对应的是哪家学派(   )
    A . 儒法道墨 B . 墨儒法道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 14.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

    A .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 15. (2020高一上·青铜峡期末)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 . 废除分封制 B . 实行郡县制 C . 建立皇帝制度 D . 开创统一格局
  • 16. (2018高一上·温州期中) 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 )
    A . 分封制 B . 三公九卿制 C . 郡县制 D . 郡国并行制
  • 17. 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   )
    A . 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 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 . 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 D . 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
  • 18. (2021高一上·肥东) 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 中央集权 B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19. 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
    A . 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失误 B . 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C . 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20.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 . 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 . 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 . 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 .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 21.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 . 刘邦、项羽起义 B . 国人暴动 C . 三家分晋 D . 陈胜、吴广起义
  • 22. 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 B . 文化差异使关东不服秦朝的统治 C . 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 D . 秦法迎合了统治者欲统一的需求
  • 23. 《汉书·食货志上》曰:“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此背景下,西汉统治者(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4. (2019·全国Ⅰ卷)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 .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 25. 汉武帝时期,曾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发现很多郡国监御史玩忽职守,地方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奏报中央政府.为此,汉武帝(   )
    A . 确立察举制 B . 设立十三州刺史 C . 实行推恩令 D . 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 26. (2021高三上·大庆开学考) 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 .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 .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 27.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据此可推断(   )
    A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 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确立 C . 教育体系十分完善 D . 君权神授思想观念流行
  • 28. (2019高二下·双峰月考)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 .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 .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 .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 29. (2020高一上·天津期中) 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0.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 . 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C . 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D .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本题共包含3个小题,满分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的分封制的内容与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的意义。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 (1) “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变化”,请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继承了哪些“秦制”
    2. (2)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