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

更新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 1. 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 .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 . 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 . 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 . 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 2. 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 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 . 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 . 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 . 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 3. 考古发现的晚商多处墓葬遗址,虽然其间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区别,但就其规模而言,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中型墓葬,多属于商王、王族及诸侯,小型墓葬平面以矩形之土坑竖穴最多,墓主多为低级官吏及庶民。这可用于研究(    )
    A . “礼”的起源 B .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 南北经济的互动 D . 分封制的实施
  • 4. 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 . 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 .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 . 君主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 5. 西周疆域辽阔,但各地言语分歧隔绝,于是周人把自己的言语定为雅言,区别于“方言”。诸侯朝聘盟会时必有礼乐,礼则“雅言”,乐则“雅音”,礼乐皆尚雅。西周这一做法(   )
    A . 形成了统一语言 B . 繁荣了礼乐文化 C . 增进了文化认同 D . 消除了地区差异
  • 6. 有学者在评价西周世官制时指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制度(    )
    A . 固化了社会结构 B . 体现出官吏选拔注重品行 C . 维护了君主集权 D . 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稳定
  • 7. 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 . 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 . 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 . 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 . 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 8.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战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下面对这一段历史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是华夷之争的体现 B . 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是在种族血缘方面 C . 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 D . 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
  • 9. 《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
    A . 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 B . 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 C . 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D .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 10.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丰收年间政府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水旱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此可知“平籴法”(    )
    A . 促进了商业繁荣 B . 维持了土地国有 C . 有利于社会稳定 D . 实质是计划经济
  • 11. (2022高三上·华州开学考)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 赋税负担沉重 B . 法律制度严酷 C . 基层管理严密 D . 行政效率提高
  • 12.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 . 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 . 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 . 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 .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 13. 汉代对地方的监察主要由各部刺史负责,他们依据《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实际监察对象为二千石以上的长吏和地方豪强,低于二千石的地方官和“六条”以外的事项,一概不问,而由地方长官去处理。这体现出汉代地方监察制度(    )
    A . 有效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B . 较多地干涉地方政务 C . 与行政系统分工明确 D . 消除了弱干强枝的局面
  • 14. 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    )

    A . 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 B .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 15. 察举制在最初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 . 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 . 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 . 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 . 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 16. 图1、图2所示均为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部分关于当地庄园生活的修复图案,其恢宏的场面和宏大的规模印证了《史记》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这类庄园的兴起(    )

            图1                图2

    A . 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 . 得益于政府的重农政策 C . 侵蚀了皇权的经济基础 D . 挤压了商人的利润空间
  •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    )
    A .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B . 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 .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内迁 D . 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 18. 魏晋时期士族如与庶人通婚,就会成为门阀之玷(污点)。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则将被降籍甚至被加罪。这一现象说明此时(    )
    A . 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 . 门阀制度导致了阶层固化 C . 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D . 九品中正制影响门第观念
  • 19. 汉代以前江南无麦作。根据下列文献记录,可以得出东晋以来的南方地区(    )

    东晋初年,元帝诏令徐、扬二州种植三麦(大麦、小麦等)

    南朝人张昭以“日唯食—升麦屑粥”的方式向已故的亲人行孝

    南朝梁军与北齐军交战,在稻米食尽之后,“调市人馈军,皆是麦屑为饭”

    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道:“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A . 开始种植小麦 B . 面食逐渐成为民众的主食 C . 已经形成稻麦复种制 D . 小麦种植与中原人口南迁有关
  • 20. 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    )
    A . 吸收儒家思想 B . 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 . 助力佛教传播 D . 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 21. 有学者认为,大运河是在隋唐大一统王朝新的客观形势下产生的。以下材料中可以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有(    )

    ①秦开郑渠,溉田四万顷。汉开白渠,复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圣唐永徽(650—655年)中,两渠所溉唯万许顷……每亩所减石余

    ②海南诸国,汉时通焉……贞观以后,声教远被

    ③今京(指长安、洛阳)诸司员外官数十倍……奉禀之费,岁巨亿万

    ④(南朝以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2. 唐太宗称帝后,曾在长安弘文殿内主持了一场著名的辩论,魏征、封德彝等大臣参与,讨论“大乱之后能否大治、如何大治”。魏征建议效仿五帝、三王,推行仁政来治理国家,唐太宗欣然接受,最终成就唐太宗统治时期“治世”局面。这可以说明(    )
    A . 朝议辩论促成贤臣辈出 B . 以史为鉴推动社会发展 C . 君臣平等实现政治和谐 D . 君主好恶决定历史走向
  • 23.   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反映唐朝(    )
    A . 陆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B . 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 . 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D . 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 24. “亥市”是指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唐诗中关于“亥市”的记载有:“亥市鱼盐聚”“野桥经亥市”等。唐朝的“亥市”(    )
    A . 都分布在水运交通方便的地方 B . 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C . 很多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D . 交易商品的类型有严格的限制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4分,26题12分,27题16分,合计52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实,而百姓贫……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3. (3) 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 (2) 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