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中图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  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8月4日夜间到5日上午影响上海,上海局部地区遭受超强降雨,积水最深达120厘米,部分交通受到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台风多发生在(   )
      A . 春秋季节 B . 夏秋季节 C . 秋冬季节 D . 冬春季节
    2. (2) 台风(   )

      ①是发源于洋面上的大气旋涡②台风中心的风力可达12级③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④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  2018年8月28日至9月2日,云南省部分地区遭强降雨及强对流天气,引发洪涝、风雹、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通信和电力中断,多处道路塌方,以及重大人员伤亡。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下列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滑坡和泥石流频次相关性大,成因完全一样  ②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充足的水源  ③滑坡会破坏森林,森林的破坏也会诱发泥石流  ④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3. (2021高一上·阜新期末)  2018年9月16~17日,受台风“山竹”的影响,深圳、常熟、海门三地出现特大暴雨。下图为“2018年9月16日23时中国部分地区气象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台风“山竹”会直接带来(   )
      A . 狂风暴雨 B . 海啸风浪 C . 潮起潮落 D . 极端高温
    2. (2) 此次台风来袭,深圳居民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 . 关闭门窗,减少外出 B . 躲到树下,遮风挡雨 C . 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D . 驾船出海,躲避风浪
  • 4.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  2018年9月2日凌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受强降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并诱发该地位于山谷地区的某乡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此次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 . 洪水 B . 地震 C . 泥石流 D . 暴雨
    2. (2) 与此次地质灾害相关的因素不包括(   )
      A . 暴雨 B . 植被破坏 C . 山高谷深 D . 火山喷发
  • 5.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0年3月26日至28日,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其中28日早晨,华北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0℃或以下。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此次寒潮给华北地区造成的灾害天气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扬沙、沙尘暴天气③暴雨洪涝天气④干旱天气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③④
    2. (2) 为了分析此次寒潮造成的损失,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 . 数字地球 C . 遥感 D . 地理信息系统
  • 6.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超强台风级),对浙江省造成了巨大损失,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1) 为了及时预报台风情况,需正确获取“利奇马”的信息,使用的技术是(   )
      A . GPS B . GIS C . RS D . GPRS
    2. (2) 为了抗台减灾,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 降低库区水位,提高防洪能力 B . 暂停部分高铁,取消部分航班 C . 预报台风路径,撤离沿线全部人民 D . 召回出海渔船,牢固港湾船体
  • 7. (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  2020年6月23 日,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 (16.14°N ,95.75°W)发生7.4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关于地震和地震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离震中越近,震级一定越高 B . 离震中越近,烈度一定越大 C . 横波传播速度一定比纵波快 D . 横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 (2) 下列关于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B . 与上地幔一起构成岩石圈 C . 一般海拔越高地壳也越厚 D . 硅是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
  • 8.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学生们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上部中间位置,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本次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实验过程中(   )
      A . 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 . 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 . 水流越快,丁处堆积的沙子越粗 D . 水流越少,丁处堆积的沙子越粗
    2. (2)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模拟河流的上游河段,常见v形峡谷地貌 B . 丙处最适宜发展聚落 C . 模拟河流的中下游河段,以下蚀作用为主 D . 乙处适合修建河港
    3. (3) 在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中,以下具有长期效益的措施是(   )
      A . 修筑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防护结构 B . 种植草皮、造林护林 C . 放弃在泥石流地区居住和建造工程 D . 在地表铺盖黏土,防止雨水渗入
二、图文分析题
  • 9. (2021高一上·辽源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7月下旬以来(7月21日至11月13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鄂湘赣苏皖浙闽七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江西中东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七省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高1~2℃,湖北东部的部分地区偏高2~4℃;七省区域平均气温为24.2℃,较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安徽为第三高,福建、江苏为第四高。

    材料二:下图为2019年10月以来安徽省气象干旱监测图。

    材料三:下图为2019年7月下旬以来南方七省气象干旱面积逐日变化图。

    1. (1) 据材料二描述2019年10月以来安徽省干旱程度空间分布规律。
    2. (2) 简析2019年7月下旬以来鄂湘赣苏皖浙闽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的自然原因。
    3. (3) 列举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干旱带来的影响。
  • 10. (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 浙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到福建沿海某地研学,出行前准备的主要物品有:温度计、盐度计、单反相机、望远镜、夜间反光风向标及随身日常物品等。结合场景完成下列问题。

     

    1. (1)

      场景1:某同学用单反相机拍到如下3张海岸地貌景观,大家对3处景观的成因及其发展演化展开了探究。


      3种地貌的共同成因是,形成图示地貌的海岸一般是(填“基岩”、“泥沙”或“生物”)海岸,a、b、c三种地貌景观的形成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为

       

    2. (2) 场景2:研学期间,同学们发现海边的昼夜风向存在明显的转换。联系热力环流知识,大家绘制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同学所绘的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虚线代表等压面)正确的有

       

    3. (3) 场景3:为了调查近岸和远海海水盐度的差异,研学小组成员跟随渔船从河口码头出发驶向大海,每隔一段距离对海水进行取样,测量海水的盐度。
      由近岸到远海,测得的海水盐度变化趋势是(填“变大”或“变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4. (4) 场景4:随船返航途中,同学们从老乡口中得知,每年夏秋季节,当地河口附近洪涝灾害多发。
      简要分析河口附近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 11. (2021高一上·遵义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中旬,河南省郑州市发生强降雨,造成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郑州市大部分地区较为低平,最低海拔低于黄河河岸。相关部门通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受灾范围,及时进行抢救和灾后恢复。下图为郑州市水系图。

    1. (1) 说出郑州市的地势特征。
    2. (2) 推测此次郑州市特大洪灾产生的主要原因。
  • 12.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 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如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乙地为雅丹地貌,其分布地区____。 
      A . 东北平原 B . 塔里木盆地 C . 四川盆地 D . 长江中下游平原
    2. (2) 丙地图示地貌形态称为;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3. (3) 我国丁地区是世界上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 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观天巨眼”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大窝凼”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 

       A.风力           B.生物            C.冰川          D.流水 

    4. (4) “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____。 

       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      ②海拔很低       ③降水丰富       ④人烟稀少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5. (5)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为下图中的____(单项选择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①②④
    6. (6)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等。 
    7. (7) 图丁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 13. (2021高一上·白山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尔臣河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发源于昆仑山北坡,集水面积大,最终注入台特玛湖,该河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除此之外还有山地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年径流量较为稳定,但季节变化较大,时常洪水泛溢,给两岸居民带来巨大财产损失。2021年9月16日,车尔臣河干流的大石门水利框纽工程举行下闸蓄水仪式。下图为车尔臣河流域示意图。

    1. (1) 车尔臣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上游冰川融化,汇集形成(填水循环环节,下同);水面、植物产生的水汽,在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部分汇入河流,部分进入土壤,形成地下径流,河流水量由此得到补给。
    2. (2) 推测该河流洪涝灾害多发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 (3) 分析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