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8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填空题
  • 1. 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先驱,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玫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伟大的物理学家,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建立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 2. 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cm。

  • 3. (2021八上·盐城期中) 晴朗的中午,茂密树林的地面上常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它其实是光学里的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原理解释,成的像是太阳的像(选填“实”或“虚”),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选填“有关”或“无关”)。
  • 4.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本实验的结论是说明;音叉产生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 5. 某同学站在水边俯视自己的倒影,他的脸离水面0.5m处,水中脸的像与水面相距m,当他的脸靠近水面时,水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现象(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 6.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甲和丙的相同,乙和丁的相同(均选填“音调”或“响度”)。

二、单选题
  • 7. (2021八上·贵州期中) 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初中生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 B . 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dm C . 做眼保健操所用的时间约为1min D . 中学生正常心跳一秒内大约7次
  • 8. (2021·菏泽) 小明乘船在湖上游玩,船行驶在平静的湖面上,他看到相邻的乘客静止不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 他们乘坐的小船 B . 湖水面 C . 湖岸 D . 湖中的小岛
  • 9. (2017八·扬州期中) 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 .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 10. (2020八上·北京期中)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 . 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 . 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 . 听到那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 11. 如图是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距地表高度为36000km,利用红外遥感技术拍摄合成如图所示的微信启动页。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B . 图中人的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 . 卫星能够拍摄到地球,是因为地球是光源 D . 以地面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是运动的
  • 12. (2021·重庆) 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林间光束 B . 水中倒影 C . 铅笔“折断” D . 瓢虫“变大”
  • 13. 小明帮助妈奶洗碗时发现水中的筷子发生了“弯折”,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筷子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 14. 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由此判断错的是(  )

    A . 图中的a点表示甲乙相遇 B . 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10m C . 甲同学的速度是5m/s D . 乙同学运动较快
三、作图题
  • 15. (2020八上·惠城期末) 如图甲所示,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都是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行车时,车内景物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成在司机前面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线,保证驾驶安全。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眼睛(B点)通过挡风玻璃看到车内装饰物(A点)的像的光路图。

  • 16. (2021·通辽)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
  • 17.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该实验的原理是;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选填“较大”或“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
    2. (2)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测得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是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m/s;
    3. (3) 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比实际值偏(选填“大”或“小”)。
  • 18.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
    2. (2) 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3. (3) 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选填“A1” “A2”或“A3”)。
  • 19. 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1)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小明发现光屏上的像位于光屏的(填“上方”或“下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将蜡烛向调节;
    2. (2) 小明正确调节后,在光屏中心承接到了一个的实像,这样小明得出了u>2f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经过思考,小明觉得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不够完善,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他应该将蜡烛移到(填“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以外”)的其它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3. (3) 通过多次实验,小明发现当f<u<2f时,v (填“<”、“>”或“=”)u;
    4. (4) 当u=5cm时,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让蜡烛靠近透镜,观察到的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作用。
五、计算题
  • 20. 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是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时间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7:25

    7:42

    7:57

    8:30

    发车时间

    7:00

    7:27

    7:44

    7:59

    里程/km

    0

    84

    126

    300

    1. (1) 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 (2) 列车由上海驶往苏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 (3) 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62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
  • 21. 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至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 (1) 计算火车的速度;
    2. (2) 计算大桥的长度;
    3. (3) 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