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功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10-13 浏览次数:1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 1. 下列关于青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不得把自身的变化向老师或家长吐露 B . 月经期间为了避免着凉生病,不得进行户外运动 C . 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是不正常的,应尽量控制 D . 男女同学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建立真正的友谊
  • 2. 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⑴都属于第二性征   ⑵都能产生生殖细胞

    ⑶都能分泌性激素   ⑷产生生殖细胞的活动都有周期性   ⑸都能输送生殖细胞

    A . (1)(2) B . (2)(3) C . (3)(4) D . (4)(5)
  • 3.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大叶黄杨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核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下列说不正确的是(   )

    A . 甲枝条具有顶端优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B . 乙枝条由于去除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较快 C . 甲枝条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有利于开花结果提高产量 D . 乙枝条的措施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4. (2020七下·吴兴期中) 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下列关于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B . 银行用验钞机识别伪钞,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C . 用红外线灯治疗关节炎,利用了红外线的热作用 D . 用太阳光来杀菌,利用了可见光具有较大的能量
  • 5. 下列生物新个体的产生,哪些是属于无性生殖(  )

    ①椒草的叶片长出新个体;②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③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④玉米种子种下长出玉米幼苗;⑤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⑥代孕母羊产下克隆羊多利;⑦蚕蛾产下受精卵发育成蚕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②④⑥⑦
  • 6. 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易变馊,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夏天空气潮湿,化学物质的污染严重 B . 食品本身的营养质含量过高 C . 温度较高,食物中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 D . 炎热的夏天,食物的水分蒸发过快
  • 7. 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音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8. 如图为桃花结构式图及某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⑧是胚珠,未来会发育成种子,即“桃仁” B . ④和⑦是桃花中最重要的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C . 过程A表示桃花进行异花传粉,这一过程主要借助风力来完成 D . 如图表示桃的无性生殖过程
  • 9. 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 . 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 . 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 . 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 10. 我们经常提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 . 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B . 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 . 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 .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 11. (2019七下·温州期中) 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2. (2020七下·温州期中) 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如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 . 不成像 B . 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 . 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 . 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 13. 一光源 S 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射出,若把凸透镜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使光线仍平行射出,则(   )

    A . 需把光源上移一些 B . 需把光源下移一些 C . 不需移动光源 D .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14. 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 . 4s 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 . 4s 时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D . 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 4m
  • 15. (2019八上·萧山期中) 运输机参加抗震救灾,在空中沿水平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间隔相同时间从飞机上静止释放四个相同的物资。下图能正确表示物资着地位置的是(地面水平,空气阻力不计)(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2 分)
  • 16. 如图表示人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 (1) D 表示过程;
    2. (2) 人体胚胎发育的起点 C,经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发育成一个成熟的胎儿,这个过程主要在女性的器官内完成,大约历时 280 天。
  • 17. 农业上果农经常采用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花卉和果树的栽培,嫁接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请回答:
    1. (1) 嫁接这种繁殖技术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接穗和砧木两部分的    紧密结合。如果将桂味荔枝的枝条嫁接到妃子笑的砧木上,那么长出的荔枝是    (填序号)。
      A . 桂味荔枝 B . 妃子笑荔枝 C . 杂交品种
    2. (2) 果树通常不采用种子进行繁殖而采用营养繁殖栽培,请你写出一条该种繁殖方式的优点
  • 18. (2020七下·吴兴期中)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光学知识有关,请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 (1) 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可用图(填“甲”或“乙”)解释。
    2. (2) 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湖深2米,当小鸟距水面5米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m。
  • 19. (2020七下·吴兴期中)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
    2.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4. (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知:
  • 20. 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 (1)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用图中字母、箭头及相关文字表示)。
    2. (2) 在听觉形成过程中, 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产生的。
    3. (3) 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 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 21.

    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太阳照片如左图所示。这是一种 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 。这种情况下,在树林中的水平地面上留下的光斑形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幅图 。

  • 22. 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为;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到60度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23. 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示大豆的种子和幼苗,图乙中A 所示的结构是由图甲中标号所的(填编号)结构发育而来。
    2. (2) 如图丙所示,大豆种子在萌芽初期,有机物的重量有所减少;当幼叶逐渐形成时,其体内有机物重量逐渐增加。请问最接近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点。(选填“T1”或“T2”或“T3”)
    3. (3) 将颗粒完整饱满的大豆种子分成甲、乙、丙三组,在 25℃左右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种,丙组种子煮熟后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A . 甲组萌发,乙丙两组不萌发 B . 该实验设计了两组对照试验 C . 甲组和乙组形成对照,变量是水分 D . 此探究实验可以在 5℃条件下进行
    4. (4) 为了验证大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将多枚大豆种子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浸泡膨胀后,设计并实施了相关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处理方式

      萌发 5 天后胚轴的长度(cm)

      A

      保留 2 片子叶

      5.5

      B

      去除 1 片子叶

      4.5

      C

      去除 2 片子叶

      0.05

      该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大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24. 图中一是公鸡外形,二是母鸡外形,三是摘除了睾丸的公鸡,四是摘除了卵巢的母鸡。据图回答问题。(提示:鸟类、哺乳类生殖器官的功能与人基本一样)

    1. (1) 图一和图二的外形不同,主要取决于它们各自主要的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不同,这种性征在生理学上叫.
    2. (2) 图三的公鸡将    
      A . 只丧失生殖能力 B . 只是第二性征消失 C . 丧失生殖能力,第二性征也消失 D . 丧失生殖能力,第二性征维持
    3. (3) 而小明家里的鸡场只养母鸡,他想人家的鸡蛋能孵出小鸡,而他家的鸡蛋却不行。这是因为
  • 25. 某人设计了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所示,在 C 处点燃蜡烛, AB 距离一定,在A 处竖立一张白纸板,当C 处蜡烛在适当位置上时,便成像在白纸板上,如果B 处换为倍数较大或较小的双凸透镜,则纸上的成像就不清晰。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B 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A 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
    2. (2) 换成厚度较大透镜时,则成像在白纸板的方,要使A 处成像清晰,BC 距离要; 如果李明看报纸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效果与换厚度较薄透镜时的情况一样,则应该用来矫正。
    3. (3) 请提出一个保护视力的简短口号:.
三、实验探究题 (每空 2 分,共 26 分)
  • 26. 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 在棉花上放 25 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请你回答问题:

    装置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种子萌发情况

    23 粒

    0 粒

    24 粒

    1. (1) 实验设计中,实验甲和实验丁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
    2. (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结论,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
    3. (3) 根据以上实验获得的事实和证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_____。
      A . 充足的水分 B . 水分和光照 C . 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D . 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27. 面对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常洗手,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甲与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 1 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甲与乙再握手,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 2 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 28℃条件下培养 24 小时,并观察。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酵母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2. (2) 培养 24 小时后,如果在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 (3) 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
  • 28. (2020七下·吴兴期中) 小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然后把另一支同样大小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它后方的桌面上并移动,欲使它跟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的像重合,如图1所示。

    1. (1) 该实验研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什么却用玻璃板进行实验?
    2. (2) 实验前,小敏他们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为了检验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应怎么办?
    3. (3) 平面镜是魔术师表演节目常用的道具。如图2,当演员躺在挡住观众视线的挡板后面的转盘上做各种动作时,利用平面镜,观众看到的却是她竖直悬在空中做优美的动作,请问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平面镜该如何放置在A点处?请作图说明并标注角度。
  • 29. 阳光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 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 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凸透镜焦距f

    实验序号

    物屏距离L厘米

    第一次成像

    第一次成像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的大小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的大小

    10厘米

    1

    49

    14

    35

    放大

    35

    14

    缩小

    2

    45

    15

    30

    放大

    30

    15

    缩小

    3

    40

    20

    20

    等大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4

    35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5厘米

    5

    80

    20

    60

    放大

    60

    20

    缩小

    6

    64

    24

    40

    放大

    40

    24

    缩小

    7

    60

    30

    30

    等大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8

    55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 (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 v 物距u 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2.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或 2(或 5 或 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3. (3) 继续分析比较表格物屏距离 L 与凸透镜焦距f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在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四、解答题 (每题 4 分,共 12 分)
  • 30. 作图:
    1. (1) 请完成作图的光路图

    2. (2) 如图所示,由点光源 S 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声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线过点P,折射光线过点Q,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

  • 31. (2019八上·余姚期中) 如图,轿车从某地在高速公路上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小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小时45分。求:

    1. (1) 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时间?
    2. (2)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 (3) 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 32. 某兵工厂生产了一批新式步枪,为测试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一士兵手持步枪在空旷的靶场瞄准 510m 外的靶子射击,枪筒旁边的声波探测器先后探测到两次较强声波,并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如图)。已知:第一次是枪响的声波,第二次是子弹击中靶的声波,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时间相差1s。求: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