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

更新时间:2022-07-11 浏览次数:8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九上·唐县期末)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 . 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 . 分子大,原子小 C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2. (2021九上·防城期末)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 .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B .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空气中的氧分子与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 . 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D . 食物变质--食物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 3. (2021九上·江陵期末) 从微粒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分子变大 B . 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分子在不停运动 C .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不同 D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4. (2021九上·海淀期末) 气体能压缩在钢瓶中保存,主要体现了(   )
    A .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 分子间有间隔 C .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 分子由原子构成
  • 5. (2021九上·通州期末) 如图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 .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 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C . 分子由原子构成 D . 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 6. (2021九上·历下期末) 小颖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 浓氨水和酚酞都具有挥发性 C .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D . 小烧杯B起参照对比作用
  • 7. (2021九上·沂水期末)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 .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 .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 8. (2021九上·朝阳期末)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月4日开幕,下列做法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 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B . 开幕式上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C . 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D . 天然气公交车出行——天然气燃烧,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 9. (2021九上·南溪期中) 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 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 . 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 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 . 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
  • 10. (2021九上·福田期中) 我们在吃螺蛳粉的时候总能闻到特别的气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该现象正确的是(   )
    A . 分子由原子构成 B . 分子不可再分 C . 分子间有间隔 D . 分子在不断运动
二、填空题
  • 11. (2018九上·运城期中) 如图A是液态水加热变成气态水蒸气的示意图,图B是氢气燃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 (1) 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时发生了变化,但没有发生变化,故上述变化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 (2) 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故水通电的变化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b)中所得粒子(填“能”或“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在此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为能转化为能。该反应的实质是
  • 12. (2020九上·金昌期中) 如图所示两个集气瓶,上瓶装的是无色空气,下瓶装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当抽出玻璃片后,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现象,如果时间稍长,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此现象说明。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 13. (2020九上·霍林郭勒月考) 下面列举了一些现象,请分别将与各个现象相对应的解释要点的序号,填入下面的空格内:
    1. (1)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2. (2) 墙内开花墙外香;
    3. (3) 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4. (4) 水电解后变成了氢气和氧气;
    5. (5) 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6. (6) 糖水能透过滤纸。_____
      A .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E . 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F .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14. (2019九上·资中月考) 周末,小星妈妈做晚饭炒菜时突然来一电话,在接电话时,听到正在忙于中考复习的小星大喊:“妈妈,锅里糊了!”接完电话,妈妈问道:“你又没看到,是怎么知道的?”小星解释道:。(从微观角度分析)
  • 15. (2019九上·昌图月考) 分子具有以下性质:①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请选择正确的性质用序号填空:
    1. (1) 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
    2. (2) 25000L的液化石油气可以装入24L的钢瓶中,因为
    3. (3)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说明
三、简答题
  • 16. (2019九上·尤溪期中) 从微观视角看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 (1) “智能加热器”是液体蚊香的好搭档,可以定时加热,自动停止,减少蚊香液的浪费。从微观角度看,蚊香液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据此推测可能影响微粒运动快慢的因素是
    2. (2) 在保鲜袋中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 (3) 如图所示,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 17. (2021九上·中山期末) 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始于一些学者对宏观现象的解释,从而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得出分子的有关性质。现将一个米粒大小的品红颗粒放入装有80mL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品红颗粒在静止的水中扩散,最终烧杯中的水全部变红且颜色均匀。通过上述现象说明学者得出的对应结论。
四、综合题
  • 18. (2021九上·旅顺口期中) 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场所常用75%酒精溶液消毒杀菌。
    1. (1) 75%酒精溶液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同)。
    2. (2) 酒精(化学式为 C2H5OH)与葡萄糖(化学式为 C6H12O6)含有相同的元素,二者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
    3. (3) 酒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4. (4) 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原因是
五、实验探究题
  • 19. (2021九上·海拉尔月考) 实验创新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图1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如图2所示。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1. (1) 教材实验(如图1所示):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处(填“A”或“B”)溶液变为红色。
    2. (2) 图2实验中可观察(填“ab”或“bc”)段纱布条先变色。
    3. (3)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是;与图1相比,改进后图2实验的优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4. (4) 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20. (2021九上·蒸湘月考) 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 (1) 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 (2) 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 (3) 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②
    4. (4)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5. (5) 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实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