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5——酶与ATP

更新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5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浙江) 下列关于研究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及特性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低温主要通过改变淀粉酶的氨基酸组成,导致酶变性失活 B . 稀释100万倍的淀粉酶仍有催化能力,是因为酶的作用具高效性 C . 淀粉酶在一定pH范围内起作用,酶活性随pH升高而不断升高 D . 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
  • 2. (2022·广东) 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pH

    CaCl2

    温度(℃)

    降解率(%)

    9

    +

    90

    38

    9

    +

    70

    88

    9

    -

    70

    0

    7

    +

    70

    58

    5

    +

    40

    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A . 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 B . 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 . 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70℃,最适pH9 D . 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 3. (2022·全国乙卷) 某种酶P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组实验(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实验组

    底物

    +

    +

    +

    +

    +

    RNA组分

    +

    +

    +

    蛋白质组分

    +

    +

    +

    低浓度Mg2+

    +

    +

    +

    高浓度Mg2+

    +

    +

    产物

    +

    +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酶P必须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 B . 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 C . 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D . 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 4. (2022·浙江选考) 用果胶酶处理草莓,可以得到比较澄清的草每汁;而利用稀盐酸处理草莓可以制得糊状的草莓酱。果胶酶和盐酸催化果胶水解的不同点在于( )
    A . 两者催化果胶水解得到的产物片段长度不同 B . 两者催化果胶水解得到的单糖不同 C . 两者催化果胶主链水解断裂的化学键不同 D . 酶催化需要最适温度,盐酸水解果胶不需要最适温度
  • 5. (2022·浙江选考) 下列关于腺苷三磷酸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由1个脱氧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B . 分子中与磷酸基团相连接的化学键称为高能磷酸键 C .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不断地合成和水解 D . 是细胞中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
  • 6. (2021·湖北) 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饴(麦芽糖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麦芽含有淀粉酶,不含麦芽糖 B . 麦芽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 C . 55~60℃保温可抑制该过程中细菌的生长 D . 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低
  • 7. (2021·湖北)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 . 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 . 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C . 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 D . 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
  • 8. (2021·辽宁) 科研人员发现,运动能促进骨骼肌细胞合成FDC5蛋白,该蛋白经蛋白酶切割,产生的有活性的片段被称为鸢尾素。鸢尾素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使细胞中线粒体增多,能量代谢加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色 B . 鸢尾素在体内的运输离不开内环境 C . 蛋白酶催化了鸢尾素中肽键的形成 D . 更多的线粒体利于脂肪等有机物的消耗
  • 9. (2021·辽宁) 腈水合酶(N0)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和医药原料生产等领域,但不耐高温。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在N0的α和β亚基之间加入一段连接肽,可获得热稳定的融合型腈水合酶(N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N1与N0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B . 加入连接肽需要通过改造基因实现 C . 获得N1的过程需要进行转录和翻译 D . 检测N1的活性时先将N1与底物充分混合,再置于高温环境
  • 10. (2021·北京)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含有C,H,O,N,P B . 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 C . 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D . 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 11. (2021·北京) 关于物质提取、分离或鉴定的高中生物学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 研磨肝脏以破碎细胞用于获取含过氧化氢酶的粗提液 B . 利用不同物质在酒精溶液中溶解性的差异粗提DNA C . 依据吸收光谱的差异对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 D . 利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变化的反应来鉴定蛋白质
  • 12. (2021·北京) 在有或无机械助力两种情形下,从事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时人体平均能量消耗如图。对图中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A . 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 B . 葡萄糖是图中各种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C . 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 D . 借助机械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就能缓解温室效应
  • 13. (2021·海南) 研究发现,人体内某种酶的主要作用是切割、分解细胞膜上的“废物蛋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酶的空间结构由氨基酸的种类决定 B . 该酶的合成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C . “废物蛋白”被该酶切割过程中发生肽键断裂 D . “废物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被重新利用
  • 14. (2021·海南) 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的离体肝细胞,1~2min后迅速分离得到细胞内的ATP。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并测得ATP与注入的32P标记磷酸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一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表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ATP B . 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腺苷没有放射性 C . 32P在ATP的3个磷酸基团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D . ATP与ADP相互转化速度快,且转化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 15. (2021·海南) 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酶可耐受一定的高温 B . 在t1时,该酶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 不同温度下,该酶达到最大催化反应速率时所需时间不同 D . 相同温度下,在不同反应时间该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不同
  • 16. (2021·浙江) 下列关于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若以熟马铃薯块茎代替生马铃薯块茎,实验结果相同 B . “探究pH对过氧化氧酶的影响”实验中,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后再加入底物 C . "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设置1、2号试管的目的是检验酶液中是否混有还原糖 D . 设温度对蛋白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时,可选择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 17. (2021·湖南) 某些蛋白质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可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这些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B . 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不影响细胞信号传递 C . 作为能量“通货”的ATP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 D . 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
  • 18. (2020·海南) 下列关于胰蛋白酶和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 B . 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 发挥作用后都立即被灭活 D . 都能在常温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 19. (2020·北京) 用新鲜制备的含过氧化氢酶的马铃薯悬液进行分解H2O2的实验,两组实验结果如图。第1组曲线是在pH=7.0、20℃条件下,向5mL1%的H2O2溶液中加入0.5mL酶悬液的结果。与第1组相比,第2组实验只做了一个改变。第2组实验提高了(   )

    A . 悬液中酶的浓度 B . H2O2溶液的浓度 C . 反应体系的温度 D . 反应体系的pH
  • 20. (2020·浙江选考) 为研究酶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 B . 加入各组反应小室中含有酶的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应一致 C . 将H2O2加到反应小室中的滤纸片上后需迅速加入pH缓冲液 D . 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判断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适宜pH范围
  • 21. (2020·新高考I) 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 .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 . 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 . 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 22. (2020·浙江选考) 下列关于淀粉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能产生淀粉酶 B . 固相淀粉酶比水溶液中的淀粉酶稳定性更高 C . 枯草杆菌 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比唾液淀粉酶的高 D . 淀粉被淀粉酶水解形成的糊精遇碘-碘化钾溶液不显色
  • 23. (2019·浙江会考) 下图是 ATP-ADP循环图解,其中①和②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植物细胞在黑暗条件下,过程①只发生在线粒体中 B . 人体细胞中,过程①所需的能量来自淀粉的氧化分解 C . 生物体内各种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均来自过程② D . 在睡眠或运动状态下,人体细胞中的过程①和②均能达到平衡
  • 24. (2019·海南) 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B . 淀粉与纤维素中所含的元素不同 C . 分解淀粉与纤维素所需的酶不同 D . 纤维素是由果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 25. (2019·海南)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植物细胞在白天和黑夜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B . 植物细胞中ATP的合成都是在膜上进行的 C . 遮光培养可使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下降 D . 植物幼茎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26. (2019·浙江选考) 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    )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B . 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 . 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 . 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 27. (2019·天津) 下列过程需ATP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
    A .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 .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 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D . 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 28. (2018·浙江选考)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 . 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 .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 . 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二、多选题
  • 29. (2021·江苏) 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获取数据的方法

    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

    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设置0℃、37℃、100℃三个温度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A . 实验① B . 实验② C . 实验③ D . 实验④
  • 30. (2021·辽宁) 脱氧核酶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单链DNA分子。下图为10-23型脱氧核酶与靶RNA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的示意图。切割位点在一个未配对的嘌呤核苷酸(图中R所示)和一个配对的嘧啶核苷酸(图中Y所示)之间,图中字母均代表由相应碱基构成的核苷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脱氧核酶的作用过程受温度的影响 B . 图中Y与两个R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C . 脱氧核酶与靶RNA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有两种 D . 利用脱氧核酶切割mRNA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三、综合题
  • 31. (2020·全国Ⅲ) 照表中内容,围绕真核细胞中ATP的合成来完成下表。

    反应部位

    ( 1 )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等

    反应名称

    ( 2 )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

    合成ATP的能量来源

    化学能

    ( 3 )

    化学能

    终产物(除ATP外)

    乙醇、CO2

    ( 4 )

    ( 5 )

四、实验探究题
  • 32. (2021·福建) 大气中浓度持续升高的CO2会导致海水酸化,影响海洋藻类生长进而影响海洋生态。龙须菜是我国重要的一种海洋大型经济藻类,生长速度快,一年可多次种植和收获。科研人员设置不同大气CO2浓度(大气CO2浓度LC和高CO2浓度HC)和磷浓度(低磷浓度LP和高磷浓度HP)的实验组合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
    2. (2) ATP水解酶的主要功能是。ATP水解酶活性可通过测定表示。
    3. (3) 由图1、2可知,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HC+HP处理比LC+HP处理的龙须菜净光合速率低,推测原因是在酸化环境中,龙须菜维持细胞酸碱度的稳态需要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因而细胞增强,导致有机物消耗增加。
    4. (4) 由图2可知,大气CO2条件下,高磷浓度能龙须菜的净光合速率。磷等矿质元素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某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有人提出可以在该海域种植龙须菜。结合以上研究结果,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种植龙须菜的理由是
  • 33. (2021·湖北) 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能通过透析袋)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用具:蒸馏水,酶A溶液,甲物质溶液,物质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试管,烧杯等为了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提出以下实验设计思路。请完善该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

    1. (1) 实验设计思路

      支试管(每支试管代表一个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等量,一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

    2. (2) 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出现结果①:

      结论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②:

      结论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③:

      结论③: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④:

      结论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

  • 34. (2021·全国甲) 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片段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 , )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对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原因是
    2. (2) 该研究人员以细胞为材料制备了染色体样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样品中的RNA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
    3. (3) 为了使片段甲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染色体样品中的W基因结合,需要通过某种处理使样品中的染色体DNA
    4. (4) 该研究人员在完成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又对动物细胞内某基因的mRNA进行了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用某种酶去除了样品中的DNA,这种酶是
  • 35. (2021·浙江)    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还有研究发现,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为验证上述结论,利用下列材料和试剂进行了实验。

    材料和试剂:酵母菌、酵母汁、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实验共分6组,其中4组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葡萄糖溶液+A溶液

    葡萄糖溶液+B溶液

    注:“+”表示有乙醇生成,“-”表示无乙醇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除表中4组外,其它2组的实验处理分别是:。本实验中,这些起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和离子存在于酵母菌、
    2. (2) 若为了确定B溶液中是否含有多肽,可用试剂来检测。若为了研究B溶液中离子M对乙醇发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组实验,该组的处理是
    3. (3) 制备无细胞的酵母汁,酵母菌细胞破碎处理时需加入缓冲液,缓冲液的作用是,以确保酶的活性。
    4. (4) 如何检测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细胞?(写出2项原理不同的方法及相应原理)
  • 36. (2020·全国Ⅱ)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研究人员从海底微生物中分离到一种在低温下有催化活性的α-淀粉酶A3 , 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以淀粉为底物测定A3酶活性时,既可检测淀粉的减少,检测应采用的试剂是,也可采用斐林试剂检测的增加。
    2. (2) 在A3的分离过程中可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纯度,通常会在凝胶中添加SDS,SDS的作用是
    3. (3) 本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确定A3的最适pH时使用了三种组分不同的缓冲系统,结果如图所示。某同学据图判断,缓冲系统的组分对酶活性有影响,其判断依据是

    4. (4) 在制备A3的固定化酶时,一般不宜采用包埋法,原因是 (答出1 点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