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七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

更新时间:2022-05-25 浏览次数:1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第1~20题每题1分,第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
  • 1. (2021七下·北仑期中)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关于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 . 空气的成分只有氧气和氮气 B . 氟利昂的使用会造成臭氧的减少 C .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响人体健康 D .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 2.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 . ①④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 3.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 . B . C . D .
  • 4. (2021七下·北仑期中) 下列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 . 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 . 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白雾是干冰升华而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 . 冰箱冷冻室里的霜是因为水蒸气凝华而来 D . 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 5. 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减小 B .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 .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 D .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 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B . 电解水时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少 C .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D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 7. 空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大气压的作用,下图中主要利用了大气压强的事例的是(   )
    A . 热水中的塑料袋在膨胀 B . 上升的氢气球 C . 风吹风车旋转 D . 用吸管吸饮料
  • 8. (2021七下·北仑期中) 小明很喜欢科学课,他在进行实验活动时,有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 用嘴吹灭酒精灯 B . 俯视读数 C . 砝码放在左盘用手拿镊子 D . 用纸槽放药品
  • 9. 如图所示的密封装置,先调节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出现的情况是(   )

    A .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饼干变质 B .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饼干变软 C .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饼干变软 D .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饼干变软
  • 10. 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   )

    A . 食盐 B . 氢氧化钠 C . 食用油 D . 硝酸铵
  • 11. (2021七下·北仑期中)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 . 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 .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 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12. 下列关于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在医院的手术室常利用红外线灯来灭菌 B .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 C . 利用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是有效的防伪措施 D . 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 13. 分别盛有冰块(图甲)和热水(图乙),上方都盖有一块玻璃板,过一会儿将能看到(   )

    A . 甲、乙两杯子上的玻璃板内侧都有小水珠 B . 甲、乙两杯子上的玻璃板外侧都有小水珠 C . 甲杯子上玻璃板外侧和乙杯子上玻璃板的内侧有小水珠 D . 甲杯子上玻璃板内侧和乙杯子上玻璃板的外侧有小水珠
  • 14.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各组气体中的每一种均属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 . 二氧化氮、氯化氢、氮气 C . 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气 D . 氯化氢、氮气、氢气
  • 15.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l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l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 . 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 . 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 . 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 . 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 16. (2021七下·镇海期中) 读“水循环示意图”,关于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循环的动力是水的三态变化 B . 修建水库大坝工程主要是对⑥的影响 C . 人工增雨会改变④的时空分布 D . 植树造林种草会造成⑤的增加
  • 17. 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 . 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 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 18.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B . 木板上的小孔要圆形的 C . 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墙壁上的像也顺时针转动 D . 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像越大
  • 1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是(   )
    A .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B . 看不见高楼后面的物体 C . 小孔成像 D .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 20. 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 . 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黄色 B . 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C . 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黄色 D . 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 21.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60mL的大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足量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放开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

    A . 6mL刻度处 B . 8mL刻度处 C . 12mL刻度处 D . 18mL刻度处
  • 22. 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变化分别是(   )

    A . 不变色、变红色 B . 变红色、不变色 C . 变红色、变红色 D . 不变色、不变色
  • 23. 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 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 .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 24. 现要配制200g 14%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 14% B . 11% C . 11.3% D . 12.1%
  • 25. 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氧化钙能吸水并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依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此图像反映了该过程中(   )

    A . 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 . 溶液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 . 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D .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 26. 如右图所示,当玻璃瓶慢慢下移,最后罩住蜡烛瓶口浸入水中后,烛焰逐渐变小,最后熄灭,过一段时间,冷却到室温,则(   )

    A . 瓶内、外水面始终不动    B . 瓶内水面低于瓶外水面 C . 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    D . 瓶内水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瓶外水面
  • 27. 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t1℃ 时,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 . P点表示:t2℃时,a、b的溶液是饱和状态,c的溶液是不饱和状态 C . t2℃时,a、b、c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 D . 70g 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15g
  • 28. 关于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平流层中有臭氧气体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 B . 对流层几乎集中了大气中的全部水汽,能形成云雾雨雪 C .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 . 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 29. 彩色电视机的图像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原色混合而成,红绿蓝三种色混合的情况如图所示,若电视机因故障缺蓝色,则电视机画面的色彩将(   )

    A . 偏白 B . 偏红 C . 偏黄 D . 偏青
  • 30.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   )

    A . ae B . ad C . bc D . b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 31. 有一种新型的“激光橡皮”,用它照射纸张时,纸张上的黑色碳粉会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高温碳蒸气经过特殊冷却装置又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32. 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出现,表明用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 33.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指出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1. (1) 消毒碘酒:溶质是,溶剂是
    2. (2) 溶解有二氧化碳的雪碧:溶质是,溶剂是
  • 34. 小科在“探究水的沸腾”。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图(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小科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不同。

  • 35. (2022七下·宁波期中)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Q点的含义是
    2. (2) 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任写一种方法);
    3. (3) 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的方法提纯甲;
    4. (4) t2℃时,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g;
    5. (5) 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 . 甲=丙<乙 B . 甲=乙>丙 C . 乙>甲>丙
  • 36. 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A处是,B的外侧是

  • 37. 20℃时,将等质量(不含结晶水)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再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

    1. (1) 图1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大于”、“小于”、“等于”)。
    2. (2) 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则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填“M”或“N”)。
    3. (3) 将图2所得两溶液分别降温至30℃,会出现的现象是       
      A . 甲中析出晶体,乙中无晶体析出 B . 甲中无晶体析出,乙中析出晶体 C . 甲中可能析出晶体,乙中无晶体析出 D . 甲、乙中都没有晶体析出
  • 38. 为了便于冰箱制冷泵向外散热,冰箱后面散热网一般都是的(填“白色”或“黑色”)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 39. 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实验步骤有:

    ①称量、量取  ②溶解  ③计算  ④装瓶

    1. (1) 实验中需量取水mL;
    2. (2) 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用序号表示)
    3. (3) 溶解步骤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和
    4. (4) 如果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则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有       (填序号)。
      A . 称量前天平左盘稍下沉 B . 称量纸上残留少量食盐 C . 向烧杯中加水时,有少量水溅出烧杯外 D . 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E . 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F . 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G . 氯化钠中有杂质
  • 40. 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波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与该距离有什么定量关系?于是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一步探究:

    ⑴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纸板上,小波在A位置看到纸板上的字,如图甲所示

    ⑵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小波从B位置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图丙中的(填写序号)。

    ②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测量像高,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试验次数

    1

    2

    3

    4

    像距v/cm

    10.0

    15.0

    20.0

    25.0

    像高h/cm

    2.2

    3.3

    4.4

    5.5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 41. 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冰在熔化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1. (1) 实验中,如图甲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冰。除了使冰受热缓慢外的好处是;如果发现冰还是熔化的过快,可采取的操作是
    2. (2) 由图乙冰熔化过程历时分钟;
    3. (3) 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 42. 如图是同学们用碳酸饮料可乐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回答:

    1. (1) 往烧杯中注入水的同时,试管中会看到的现象是:
    2. (2) 写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文字表达式:
    3. (3) 同学们设计此实验能够达到的实验目的是:
    4. (4) 小明把题中的NaOH(氢氧化钠)颗粒换成食盐,没有出现以上现象,请解释原因.
四、分析计算题(第43题2分、第44题4分,共6分)
  • 43. 在常温下向100g 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 44. 欲使100 g 5%的硝酸钠溶液浓度增大到20%,问
    1. (1) 需要蒸发水多少克?
    2. (2) 若换用加入30%的硝酸钠溶液,则需要30%的硝酸钠溶液多少克?
五、附加题(每空2分,共10分)
  • 45. 烧瓶中装有适量水,用瓶塞塞紧,从瓶塞中插入一个装水的试管,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使水沸腾,(水的沸点随着水面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如图所示,外界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试管中的水       

    A . 温度等于100℃,不会沸腾 B . 温度等于100℃,沸腾 C . 温度高于100℃,沸腾 D . 温度高于100℃,不会沸腾
  • 46. 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 g、10 g、20 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 47. 在t℃时,把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A(不含结晶水)溶于水制得A溶液,现取A溶液M克,并将它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原固体物质A,达饱和时,所加A的质量恰好为此份溶液质量的1/6。另一份在t℃蒸发水份,达到饱和时,溶液质量减少1/3,则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原A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为
  • 48. 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老师让小强通过计算应该倒入5%的盐水800克,以配成20%的盐水.但小强却计算错误地倒入了80克5%的盐水.老师发现后说,不要紧,你再将第三种盐水600克倒入容器,就可得到20%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浓度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