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检测卷

更新时间:2022-06-08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2017七下·宁海期中) 目前人类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 . 海水和冰川 B . 河水和湖泊水 C . 海水和浅层地下水 D . 冰川和深层地下水
  • 2.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 湖面结冰,这是凝固现象 B . 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 C . 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 D . 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
  • 3. 为了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 (      ) 
    A . 蒸发 B . 地表径流 C . 降水 D . 水汽输送
  • 4. 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A . 2 B . 3 C . 4 D . 5
  • 5. M克食盐与N克水混合振荡,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 
    A . 一定等于(M+N)克 B . 一定小于(M+N)克 C . 小于或等于(M+N)克 D . 无法判断
  • 6. 下列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 . 萘、冰、石英 B . 冰、石英、玻璃   C . 铁、食盐、松香 D . 金、海波、石蜡
  • 7. 当出现日食奇观时,小红借助如图所示的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 B . C . D .
  • 8. 下列关于电解水(装置如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 电解水时,阳极产生的是氧气,阴极产生的是氢气 C . 电解水时,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 . 电解水反应的条件是”电解”
  • 9. (2019七下·宁波期中) “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先汽化,后液化 B . 先沸腾,后凝固 C . 先液化,后汽化 D . 先蒸发,后沸腾
  • 10. (2021七下·镇海期中) 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 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 . 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 . 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 . 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 11. 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 . 倾倒液体 B . 振荡试管 C . 熄灭酒精灯     D . CO2验满
  • 12. 下列关于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流层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升高 

    ②不同地表的对流层高度是一样的 

    ③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空气有强烈的水平运动 

    ④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⑤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 . ③④ B . ②⑤ C . ①④ D . ④⑤
  • 13. 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4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8.4

    4

    0

    18.4

    A .   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 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 . 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 D . 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再加入100g20℃的水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 14. 甲乙丙丁四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火焰熄灭,则瓶中所盛气体依次是(   )
    A . 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 B . 氮气,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C . 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D . 氮气,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 15. 提倡使用绿色冰箱(指使用无氟制冷剂的冰箱)来保护臭氧层的目的是( )
    A . 防止地球变暖 B . 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C . 减少大气中的尘埃 D . 避免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 16. 小孙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像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 . 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 . 水的凝固点是0 ℃ D . 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不吸收热量
  • 17.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B . 房屋失火,消防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 .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 18. 假如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则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 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 . 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 C . 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 . 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
  • 19. 下列实验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 用吸管吸牛奶,牛奶盒变瘪 B . 塑料吸盘能吸在光滑的墙壁上 C . 马德堡半球实验 D . 按压打气筒手柄,气球鼓起来了
  • 20. 人类生活经常要接触下列五种物质,它们是: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 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⑤ C . ②④⑤ D . ①④⑤
  • 21. 使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中的白磷可以用木炭代替 B .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氮气 C . 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前,试管内压强增大 D .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26毫升刻度线处
  • 22. 小科看到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有趣的科学视频,如图所示,当玻璃瓶慢慢下移,最后罩住蜡烛瓶口浸入水中后,烛焰逐渐变小,最后熄灭,过一段时间,冷却到室温,则(     )

    A . 瓶内、外水面始终不动 B . 瓶内水面低于瓶外水面 C . 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 D . 瓶内水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瓶外水面
  • 23.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D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 24. (2021七下·鄞州期中) 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 . 不变色、变红色 B . 变红色、不变色 C . 变红色、变红色 D . 不变色、不变色
  • 25. (2021七下·台州期中)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则(    )
    A . 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子 B . 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 C . 都是由于小孔成像 D . 都是影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 26.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1) 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2. (2) 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汤勺舀起糖浆放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3. (3) 清新的空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 (4)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能让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的是
    5. (5) 冬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一些地方将废弃的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这是利用了_的科学知识。
  • 27. 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填“可见”或“不可见”)光。
  • 28. 下图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 (1) 在A处能观察到两支蜡烛     (填序号)熄灭.
      A . 从下而上 B . 从上而下 C . 同时
    2. (2) 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还可得出的化学性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
    3. (3) 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现象,请用文字表示该反应:.
  • 29.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Q点的含义是
    2. (2) 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任写一种方法);
    3. (3) 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的方法提纯甲;
    4. (4) t2℃时,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g;
    5. (5) 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 . 甲=丙<乙 B . 甲=乙>丙 C . 乙>甲>丙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 30. 某同学欲配制7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 (1) 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g;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   
    2. (2) 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 ;   
    3. (3) 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4. (4) 小明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如下操作,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A.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 31.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 (1) 小月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她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 (2) 小月同时也总结出在生成物的种类、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请你替小月同学填写空格:乙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丙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

    3. (3) 小月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32.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 (2) 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1535

      2750

      约1600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 33. 计算题: 70℃时,100g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氯化铵 37.5g.则:
    1. (1) 该温度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多少?
    2. (2) 若将此溶液稀释到25%,需加水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