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4节 物质的比热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更新时间:2021-08-07 浏览次数:10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t的变化如表中所示。由数据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 )

    时间t/min

    0

    1

    2

    3

    4

    5

    甲的温度/℃

    20

    22

    24

    26

    28

    30

    乙的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A . c>c B . c=c C . c<c D . 无法确定
  • 2. 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规格的酒精灯加热,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 由图可知,加热开始前A液体的初温比B液体的初温更高 B . 由图可知,第10min时,A液体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C . 由图可知,B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D . 由图可知,B液体在第20min时吸收了和第10min时的A液体一样多的热量
  • 3. 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 . 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 B . 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C .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D . 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 4. 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 一杯水倒去一半 B . 水凝结成冰 C . 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 . 15℃的水变成45℃的水
  • 5. (2020·富阳模拟) 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用同样的加热器进行加热,它们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乙物质的沸点一定是40℃ B . 0—6min甲比乙吸收的热量多 C . 8—10min甲和乙继续吸热,虽然温度各自保持不变,但甲和乙的内能都不断增加 D . 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 6. (2019九上·奉化期末) 下列事例主要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是( )
    A . 热水袋盛热水来取暖 B . 夏天中午洒水车洒水降温 C . 初春夜晚要向稻田中灌水 D . 城市建造人工湖来调节气温
  • 7. (2019九上·慈溪期末) 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利用水的( )
    A . 沸点高 B . 凝固点低 C . 导热性差 D . 比热容大
  • 8. (2020七上·苍南期末) 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下列生产和生活中与水的这种特性没有关系的是( )
    A . 炎热的夏天,地面上洒水降温 B . 育秧时,夜晚向秧田里灌水 C . 用水作为机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D . 暖气管用循环热水来供热
  • 9. (2020七上·温州期末) 小明对三烊湿地公园内的气温和水温进行了观测,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可判断( )

    A . 实线代表水温,虚线代表气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B . 实线代表水温,虚线代表气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小 C . 实线代表气温,虚线代表水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D . 实线代表气温,虚线代表水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小
  • 10. (2020九上·温岭期末) 同样的阳光照射条件下,一天之内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小,其主要原因是( )
    A . 水的质量比砂石大 B . 水的密度比砂石小 C . 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 D . 水的导热性比砂石弱
二、填空题
  • 11. (2019·绍兴模拟) 用如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A、B两种液体加热,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 (1) 如果A,B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则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2. (2) 如果A,B为同种液体,则液体的质量较大。
  • 12. (2019七上·杭州期末) 为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某小组作了如下图甲的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200

    25

    40

    13.5

    煤油

    200

    25

    40

    6.5

    2

    200

    25

    40

    12

    煤油

    200

    25

    40

    5.5

    1. (1) 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应在烧杯底部垫,以防止受热不均匀导致烧杯底部炸裂。
    2. (2) 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判断的。
    3. (3)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13. 把质量和底面积相同的钛块、铬块和锡块放到沸水中煮足够长的时间,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然后把它们从左至右放置于同一冰块上,它们放出热量使冰块熔化,最终三个金属块在冰块上陷入的深度依次减小,如图所示,则这三个金属块中比热容最大的是


  • 14. 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球甲和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冷水中,最后发现投入乙球的杯内水温较高,那么可以断定金属甲的比热(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金属乙的比热。
  • 15. (2018七上·桐乡竞赛) 将一块-20℃的冰块放在炉子里加热,当冰块的温度升高到-1℃的过程中,比热容。(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6. (2018·温州模拟) 将质量为m0的一小杯热水倒入盛有质量为m的冷水的保温容器中,使得冷水温度升高了3℃,然后又向保温容器中倒入一小杯同质量同温度的热水,水温又上升了2.5℃.不计热量的损失,则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为,m0:m=
  • 17. (2016·宁波) 将10℃的水30克、40℃的水50克与80℃的水20克混合后,最终的温度是。(不考虑热量的损失)
  • 18.

    如图为某一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截图。图中显示的四个地方,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选填“大”或“小”)。

  • 19. 比热容反映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的特性。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则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0kg20℃的水温度升到沸点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J。

  • 20. 炎热的盛夏,赤脚站在海边的沙滩上比站在海水中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沙石大的缘故。

三、解答题
  • 21. (2019七上·天台期末) 某同学为了比较家中某品牌的牛奶和豆浆吸热本领的大小,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牛奶和豆浆,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

    10

    温度(℃)

    牛奶

    20

    25

    30

    35

    40

    45

    豆浆

    20

    30

    40

    50

    60

    70

    1. (1) 除了天平,该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 (2) 由表中数据可知:牛奶和豆浆升高相同的温度,豆浆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牛奶吸收的热量。
    3. (3) 该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豆浆和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表示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22. (2019七上·长兴期末) 小明在探究“沙子和水谁的吸热本领大”时,将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沙子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如图甲、乙),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丁),请回答:
    1. (1) 分析图像可知:丙、丁中表示沙子的图像是;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沙子吸收的热量(填“大于”或“小于”)水吸收的热量;
    2. (2) 下列能用上述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B.用盐水腌蛋,一段时间后重会变咸

      C.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变成黑色

      D.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 23. 暑假里,小梅跟着妈妈去青岛避暑.一天,烈日当空,小梅在海边玩耍时发现:海边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请用比热容的知识说明这一现象.

  • 24. 在“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同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制定了a、b两个方案:a.让研究对象升高相同的温度,然后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b.让研究对象吸收相同的热量,然后比较它们升高温度的高低。
    1. (1) 实验室准备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支温度计、烧杯秒表适量的水和食用油,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
    2. (2) a、b两个方案中水和食用油吸热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
    3. (3) 从两个方案中任选一个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 25. 将一勺热水倒入量热器内,量热器内水上升5℃再加一勺同样的热水,量热器又上升3℃继续加7勺同样的热水,量热器上升几度(设量热器热损不计)
  • 26.  木柴、焦炭、木炭等都是常用的燃料,对它们取不同质量进行完全燃烧,得到了下表的数据:

    燃料的质量/g

    100

    200

    300

    400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木柴/J

    1.3×106

    2.6×106

    3.9×106

    5.2×106

    Q焦炭/J

    3.0×106

    6.0×106

    9.0×106

    12.0×106

    Q木炭/J

    3.4×106

    6.8×106

    10.2×106

    13.6×106

    1. (1)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它们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是 的;对于同一种燃料,质量越大,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越 .

    2. (2) 从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燃料, 和 的比值是不变的,这个不变的比值,反映了燃料本身的一种性质,物理学中把它称之为 ,它是用来描述燃料完全燃烧时,释放热量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3. (3) 完全燃料0.01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是 J;如果这些热量完全用于加热水,可使 kg的水温度升高10℃;实际加热这些水所燃烧的天然气比上述要多许多,原因是用燃气灶烧水时,除了水吸收的热量外,一部分传给了盛水容器,另外一部分传给了 (答一个即可).[q天然气=4.2×107J/m3 , C=4.2×103J/(kg•℃)]

    4. (4) 在烧水过程中,人们关心的是燃烧天然气所放出的热量中有多少被水吸收,为了衡量水吸收的热量在完全燃烧天然气放出的热量中所占比例,物理中引入 来描述,我们总是希望它的值越 越好.

四、实验探究题
  • 27. (2020七上·诸暨期末) 在“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同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制订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让研究对象升高相同的温度,然后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二:让研究对象吸收相同的热量,然后比较它们升高温度的高低。

    1. (1) 实验室准备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支温度计、烧杯、秒表、适量的水和食用油,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 (2) 两方案中水和食用油吸热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
    3. (3) 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用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上表是他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可以知道:小明选择(填 “方案一”、“方案二”)进行实验。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水的温度/℃

      2

      2

      2

      3

      油的温度/℃

      2

      2

      3

      4

  • 28. (2020九上·浙江期末)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与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小科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甲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1. (1) 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相同。
    2. (2) 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一处错误是
    3. (3)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用m表示水和煤油的质量,c1和 c2分别表示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k煤油等于。(用含有c1、c2的式子表示)
  • 29. 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 (1) 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判断的。
    2. (2) 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200

      25

      40

      13.5

      煤油

      200

      25

      40

      6.5

      2

      200

      25

      40

      12

      煤油

      200

      25

      40

      5.5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3. (3) 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像,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像是 (填字母)。

    4. (4) 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
    5. (5) 这两组同学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图丙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 30. (2019九上·奉化期末) 如图甲、乙所示是小科比较物质比热容的实验仪器,主要由保温性能较好且相同的两容器、两个相同加热电阻A和B、电源(为加热电阻遇传感器供电)和温度传感器等部分组成。温度传感器可以将液体中的温度信息传入电脑,通过电脑处理得到温度T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

    1. (1) 老师观察装置后指出该装置缺少装置,会使液体受热不均匀,导致实验失败。
    2. (2) 小科对装置改进后,在甲、乙两容器中分别装入100g初温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a和b打开电源,通过电脑得到了如图丙的图像,从丙图中可以看出液体(选填“a”或“b”)比热容较大。
    3. (3) 若小科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a、b两种液体的质量都增加到150g再次实验,则得到的图像中两条线的夹角α较原来相比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31. (2019七上·越城期末)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1. (1) 为便于开展实验探究,热源相同时,我们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转换为“加热的时间”,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知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室温度计就是应用这种转换思想测量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温度计中的液体便膨胀或收缩,从温度计中的变化便可知温度的变化。
    2. (2) 下表是小西探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名称

      液体质量m/g

      液体初温t1/℃

      液体末温t2/℃

      加热时间t/min

      液体吸热情况“多”或“少”

      10

      30

      40

      6

      10

      30

      40

      3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西采用的是(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③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动机冷却液,从物质吸热能力角度考虑,应选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

  • 32.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加热时间/分钟

    0

    1

    2

    3

    4

    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1. (1) 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 (2) 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Q
    3. (3)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 33. 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液体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液体甲和乙加热。

    液体

    次数

    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Δt/℃

    加热的时间t/min

    1

    0.1

    5

    1

    2

    0.1

    10

    2

    3

    0.2

    10

    4

    4

    0.1

    10

    1

    5

    0.1

    20

    2

    6

    0.2

    20

    4

    1. (1) 分析第1、4次,第2、5次或第3、6次实验数据,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乙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乙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 (2) 分析第2、3次或第5、6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物质的越大,吸收的热量就越。(填“多”或“少”)
    3. (3) 通过比较第2、4次实验数据可知,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液体的有关,的吸热能力更强(填“甲”或“乙”)。
  • 34. 某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如表是他的实验数据记录:

    烧杯号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200

    20

    28

    8

    2

    100

    20

    28

    4

    3

    煤油

    200

    20

    28

    4

    4

    煤油

    200

    20

    24

    2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

    1. (1) 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2. (2) 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3. (3) 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4. (4) 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与有关。
    5. (5) 该同学在本次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 35. (2019七上·秀洲期末) “探究水和砂子的吸热能力”实验器材如图所示,两个酒精灯、两个金属杯、两个温度计.对质量相等的水和砂子进行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怎样使水和干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2. (2) 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吸收相等的热量时,的温度升高较快,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较多.
    3. (3) 这个实验说明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的.
  • 36. (2019七上·绍兴期末)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质自身的特性有关,小明选取了水和煤油进行实验,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开始加热,并适时记录两者的温度(记录结果如下表),试分析。

    1. (1) 实验时为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方法有:

      方法一:可以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方法二:

    2. (2) 从表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5分钟后,煤油升高的温度高,煤油的比热容比水(选填“大”或“小”)一些;
    3. (3) 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使效果更加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A.将两个烧杯均盖上相同的盖子      B.将装置移到通风良好处进行

      C.减少水和煤油的质量

  • 37. 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 (1) 本实验需要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目的是
    2. (2) 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 (3) 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煤油的比热容是 J/(kg·℃)。[c=4.2×103J/(kg·℃)]
    4. (4) 若本实验共消耗酒精20g,则这些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J。(q酒精=3.0×107J/kg)
  • 38.

    小明设计了如图4—4—6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1. (1)
      1. 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
    2. (2) 依据小明的探究方案,实验探究过程中,除了选用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还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

    3. (3) 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表

      加热时间t/min

      0

      l

      2

      3

      4

      5

      6

      7

      8

      9

      10

      水的温度/℃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食用油的温度/℃

      30

      32.5

      35

      37.5

      40

      42.5

      47

      47.5

      50

      52.5

      55

      在这些数据中,哪一个最可能是由于测量或者记录的疏忽而产生了错误?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综合说理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