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百色市靖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1-01-08 浏览次数:2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 .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 2.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
    A . 强化血缘联系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实行封邦建国 D . 推行礼乐教化
  • 3.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投士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
    A .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 . 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士    C .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4. 嬴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
    A . 嬴政功绩极大 B . 皇权至高无上    C . 嬴政决心效法先王 D . 实行礼制
  • 5. (2017高二下·凉州期末)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 .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 . 世袭制度确立 C .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6. 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    )
    A . B . C . 西汉 D .
  • 7.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主要是因为(    )
    A .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 . 统一了度量衡    C . 为两汉至宋元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统一了法律
  • 8. 嬴政登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
    A . 御史大夫 B . 太尉 C . 郡守 D . 县令
  • 9.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 . 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 . 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 . 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D . 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 10.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 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 .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 11.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
    A . 先代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王族 D . 功臣
  • 1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    )
    A .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 .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 .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 .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 13. 《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 .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    B .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    C .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D . 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14.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
    A .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 .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 .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 .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 15. (2020高一上·辽阳月考)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 .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D . 书同文,人同伦
  • 16. (2018高一上·黄陵期末)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
    A .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 .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 .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 .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 17. “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
    A . 王位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郡县制
  • 18. (2015高一上·延边期中)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 . 定期朝觐皇帝 B . 监督监察百官 C . 负责地方行政 D . 拥有世袭权
  • 19. 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 独断性和随意性
  • 20.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秦朝实际上没有灭亡    B . 秦朝皇帝改称秦王    C . 秦始皇的后代犹存    D .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深远
  • 21. 《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    )
    A . 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 . 封建社会已经确立    C . 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D . 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
  • 22.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    )
    A . 炫耀文治武功 B . 树立专制权威    C . 寻求暴政依据 D . 宣扬君权神授
  • 23. (2018高三上·肇庆月考)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 .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 24.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
    A .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 .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 2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    )
    A .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 . 秦朝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之分    C .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 . 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 26.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 .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B .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 27.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礼节反映了(    )
    A .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 28. 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中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 分封制 B . 礼乐制度 C . 宗法制 D . 郡县制
  • 29.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 . 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 . 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 . 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 30.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 . 分封制度 B . 世袭制度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 宗法制度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大(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太)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 (2) 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
    3. (3) 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 3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2015年媒体关注的热点,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回避不开先秦政治。

    材料一: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2015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 (1) 材料一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
    2. (2) 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如何评价?
    3. (3) “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