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

更新时间:2017-09-05 浏览次数:1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当时政治中(    )

    A . 周天子对地方实行垂直有效统治 B . 西周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C . 异姓贵族在分封中占有重要地位 D . 诸侯国君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 2.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 . 所谓“天”就是天理 C .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 .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 .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 . 世袭制度确立 C .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4.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

    A .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 神话皇帝的权威 C . 暴露皇帝的过失 D . 挽回不良的影响
  • 5.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

    寒门子弟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 .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 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 6.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

    A . 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 . 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 . 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 . 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 7. 公元前541年,雅典开始经历庇西特拉图及其子长达37年的僭主统治。后来,为防止野心家复辟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    )

    A . 实行陶片放逐法 B .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丰义力 C .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 组建“十将军委员会”
  • 8. 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的目录,由此可见它的特点是(    )

    第一表

    第二表

    第三表

    第四表

    第五表

    第六表

    第七表

    第八表

    第九表

    第十表

    第十一表

    第十二表

    传唤

    审理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和监护

    所有权和占有

    土地和房屋

    私犯

    公法

    宗教法

    补充条例

    补充条例

    A . 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 B . 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C . 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成熟和完善 D . 重视诉讼程序、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 9.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议席,空出的143个议席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的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1918年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降低为21岁。这些改革主要表明了英国(    )

    A . 封建势力日趋衰落 B .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C . 民主程序逐步完善 D . 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 10. “英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下列英国的制度与“中世纪政治体制”有关的是(    )

    A . 责任内阁制 B . 两党制 C . 分权制衡体制 D . 总统制
  • 11. 观察下表,相比于《邦联条例》,1787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比较项

    《邦联条例》

    1787年宪法

    国会机构

    一院制国会

    由参议院、众议院构成国会

    国会议员人数

    每邦为2~7人

    参议院每州2名,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确立

    国会议员产生方式

    各邦议会按年度指派代表

    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产生,众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A . 联邦制度的原则 B . 三权分立原则 C . 妥协与平衡机制 D . 议会至上原则
  • 12.

    下图是有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漫画,下列说法与漫画含义一致的是(    )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宰相由皇帝任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的立法需由帝国议会和皇帝批准

    ④德意志实行联邦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D . ②③
  • 13.

    下图为近代西方某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皇帝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 B . 议会受皇帝主宰,故无立法权 C . 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D . 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 14.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写道:“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上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作者这一观点(    )

    A . 错误,未认识中国制度的落后性 B . 正确,说明了战争实质 C . 错误,立足于英国角度思考战争 D . 正确,阐述了战争原因
  •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 16. 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中体现抗灾——救济意愿的是(    )

    A . 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 B .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蠶(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 C .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D . 兴医院以济疾苦…立医师,必考取数场然後(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事
  • 17.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

    A . 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B .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 .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 . 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
  • 18.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

    A . 阶级矛盾激化 B .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 民族矛盾缓和 D .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 19.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割台湾给日本

    ④设立外务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    )

    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

    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

    ③照搬西方体制

    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1.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

    A .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 .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22. 如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    )

    目录

    南开学校

    黄埔军官学校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A . 五四风暴 B . 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 . 长征 D . 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 23.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 . 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 . 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 . 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 .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24.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 强调通过农民革命推动城市暴动 D .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25.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 . 土地革命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B .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 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调动了积极性 D .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26.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 .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 27. 国民政府1936年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 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B . 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C . 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D . 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 28.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 .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 .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 .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29.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将领范汉杰被俘后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范汉杰的言论所涉及的战役是(    )

    A . 百团大战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30. 德国史学家曼沸德罗·马伊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1848年《共产党宣言》对某些人来说是救世福音,对另一些人则是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被当成人类害虫加以谩骂。”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是(    )

    A . 评价角度不同 B . 阶级立场不同 C . 知识层次不同. D . 理论依据不同
  • 31. 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这一事件使俄国(    )

    A .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C .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D .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32. 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 33.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 .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 .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 34.

    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 . 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 B .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但并不是都认同“一国两制” C .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 D . “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35. (2016高三上·扬州期末)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
  • 36.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

    A . 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 . 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 . 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D . 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 37. 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说:“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这表明(    )

    A .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B . 美国愿意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C . 中美双方迫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 D .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方式
  • 38. 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 . 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 . 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 . 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 . 使美国完全控制欧洲市场
  • 39.

    分析下图,这种局面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主要是(    )

    A . 直接导致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 . 推动了国际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C . 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 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
  • 40.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

    A .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 . 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 . 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 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二、<b >非选择题</b>
  • 4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来,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 (2) 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42. 在王安石变法中,“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是一致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选择治国之术上提出了哪些主张?

    2. (2) 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 (1)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