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

更新时间:2019-12-21 浏览次数:4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48分)
  •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冰雪消融 B . 云开雾散 C . 燃放烟花 D . 吹制泡泡
  • 2. 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要超过( )
    A . 9吨 B . 9千克 C . 9克 D . 9毫克
  • 3. 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熄灭酒精灯 B . 加热时移走烧杯 C .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D . 向试管滴加液体
  • 4. 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
    A . 流动的岩浆 B . 迷人的溶洞    C . 移动的沙漠沙丘 D . 美丽的水库大坝
  • 5.

    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 . 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 . 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 D . 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 6.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 太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 . 长岛公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 . 西山漾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会冬季开花 D .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 7. (2017七上·浙江期中) 显微镜下可见游动着的草履虫在遇到棉花纤维阻碍时就会后退,改变方向,再试探前进。此现象说明(    )
    A . 草履虫有视觉器官,可以发现障碍物 B . 草履虫有运动系统,可以自由游动 C . 草履虫能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 D . 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8. 如图学生用橡皮泥在模拟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其中②表示细胞的什么过程?(    )

    A . 生长 B . 分裂 C . 分化 D . 复制
  • 9. 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A . 麦哲伦环球航行 B . 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 .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 .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 10. 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好(    )
    A . 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 . 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 . 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 . 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 11. 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4.2×103

    水银

    0.14×103

    酒精

    2.4×103

    砂石

    0.92×103

    煤油

    2.1×103

    0.88×103

    2.1×103

    0.39×103

    A . 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北方冬天取暖室内暖气管内装的是流动的热水 B . 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所以白天海水温度比沙滩温度低 C . 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 D . 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的比热容不变
  • 12. 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 室外的跑到楼内躲避 B . 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C . 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 . 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 13. 小明:“它吃妈妈的奶吗?”小亮:“不吃。”

    小明:“它生活在水中吗?”小亮:“不是。”

    小明:“它的体温恒定吗?”小亮:“是。”

    以上是小明和小亮同学进行“猜动物游戏”的对话,他们猜的动物最有可能属于(    )

    A . 鸟类 B . 哺乳类 C . 鱼类 D . 爬行类
  • 14. 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 .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C . 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 D . 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
  • 15.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整理的“错误操作”和对应的测量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细铁丝直径时,细铁丝绕在铅笔上,排列不紧密

    偏大

    B

    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时,皮卷尺拉得很紧

    偏大

    C

    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用了磨损的砝码

    偏小

    D

    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用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大小和包含关系,如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B

    植物体

    器官

    组织

    细胞

    C

    D

    地球

    地幔

    地核

    地壳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填空题(共32分)
  • 17. 科学要准确而严密地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1. (1) 如图甲,物体A长度为厘米。
    2. (2) 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原理制成的,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读数是
  • 18. 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选填“细胞膜”“细胞质”或者“细胞核”),你认为胡克最早观察到的“细胞”实际上是(选填“细胞膜”或“细胞壁”)。
  • 19. 如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属于变质作用的是(填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
    2. (2) 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 20. 西山漾湿地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城市中心,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西山漾湿地中常见的动、植物有香樟、白鹭、满江红、鲢鱼、蜻蜓,小乐同学为它们编了一个检索表,请帮助继续完成。B代表,B与C两者的共同点比D与E的共同点(填“少或“多”)。

  • 21. 在我国很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 (1) 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地球的(填“内力”或“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它是地壳变动的有力证据,下列现象也能作为证据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B.在华山的悬崖峭壁上发现大片弯曲、断裂的岩层;

      C.2018年6月巴厘岛东部的阿贡火山喷发;

      D.甘肃省舟曲县曾经爆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

    2. (2) 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连续多日的强降水  ②地形坡度较大  ③植被茂盛  ④土质疏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2. 生活中很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知识:
    1. (1) 铁能被加工成铁锅、铁壶,用来炒菜、烧水,利用了铁的导热性,这属于性质。
    2. (2) 酒精擦拭身体,皮肤有凉爽的感觉,这是因为
  • 23. 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液体扩散实验中用注射器慢慢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选填“底部”或“上部”),与此目的相同,在气体扩散实验中,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不应该按照图(  选填“甲”“乙”或“丙”)放置。(提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三、探究题(共35分)
  • 24.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

    1. (1) 如图一: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对其加热。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较来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
    2. (2) 如图二: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再难推动,实验现象说明分子之间
    3. (3) 如图三,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
  • 25. 湖州太湖出产大葱和白萝卜,小科发现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小科想: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加以探究。

    甲组

    乙组

    环境条件

    阴暗、25℃适宜温度

    实验材料

    长势相似的10株韭菜苗

    长势相似的10株韭菜苗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

    1. (1) 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请您在表格空白处内完善乙组环境条件,
    2. (2) 有人认为“应将实验材料各改为1株,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你是否认同以上观点, 为什么?
    3. (3) 若小科的假设成立,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26. 体育课上老师安排男女同学分组打篮球,科学兴趣小组发现男女同学组的篮球落地后都会反弹,但反弹的高度却不同。
    1. (1) 科学兴趣小组针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了问题:
    2. (2) 科学兴趣小组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用两只充足气的#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制地板上进行了实验。

      实验中将篮球从高处下落时,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法是在一定高度静止释放篮球。第二种方法是在一定高度用相同的力向下拍篮球。小华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他的理由是。通过实验,科学兴趣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球的型号

      下落高度/cm

      地面材料

      反弹高度/cm

      1

      #6

      120

      木质

      80

      2

      #7

      120

      木质

      80

      3

      #7

      120

      水泥

      90

      4

      #7

      150

      水泥

      110

      该同学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27. 人体皮肤很薄,这簿簿的一层表皮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用苹果的外果皮来模拟人体皮肤对细菌的阻挡作用来进行实验。

    ①准备3个透明的塑料袋,分别贴上“1”“2”“3”标签。

    ②将3个新鲜苹果洗干净,用纸巾将苹果表面的水擦干。

    ③把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放入贴有“1”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④取一支牙签,用酒精棉球擦拭牙签进行消毒,再将消毒后的牙签插入已经腐烂的苹果中拔出,将沾有的腐烂物涂抹在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表面(千万不要划破外果皮),重复以上动作3次,将这个苹果装入贴有“2”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⑤另取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用水果刨刀刨去一片外果皮,再用消毒牙签插入已经腐烂的苹果中拔出,将沾有的腐烂物涂抹在已削去外果皮的苹果表面,重复以上动作3次,将这个苹果装入贴有“3”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⑥将3个塑料袋统一放在温暖、避光处。每隔3天定时记录,连续15天。

    ⑦实验完毕,将烂掉的苹果连同塑料袋全部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中腐烂的苹果起到的作用是
    2. (2) 实验第⑥步中,要定时观察记录各个苹果的
    3. (3) 请你预测一下实验的结果是
    4. (4) 在科学研究或学习中,常因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要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下列教材实验中,也是进行模拟实验的是(填字母)     
      A . 纸锅烧豆腐 B . 肥皂膜实验 C . 芝麻和黄豆混合 D . 酒精蒸发实验 E .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F . 乙醚液化实验 G . 演示板块张裂运动
  • 28. 当你将一杯热水放在桌上时,这杯热水的温度将会逐渐降低。你是否想过,热水温度降低的快慢是否保持不变?牛顿也对这一问题发生兴趣,并通过实验得出牛顿冷却定律。以下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牛顿冷却定律。在250毫升烧杯中倒入约200毫升、温度为90℃的热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直到水温降到室温为止。数据如下:

    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温度/℃

    90

    70

    55

    45

    38

    32

    28

    26

    26

    26

    1. (1) 本实验中我们用表格法记录数据,为更直观体现温度降低规律,我们还可以用法。
    2. (2) 根据表中数据,热水温度降低的快慢规律是
    3. (3) 请你猜测冷水温度升高的快慢规律,并阐述你猜测的理由
四、解答题(共45分)
  • 29. 某校七年级学生小华在实验课上制作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 (1)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出现A图的现象,是由于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2. (2) 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甲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乙所示的物像,小华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将玻片向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③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3. (3) 小华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调到很清晰后,让几个同学围过来观察,却看到视野变暗了,他们都没有碰到显微镜。请你帮他分析原因是
    4. (4)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发现了这二种细胞结构的异同,如果两个圆的重合区域B为相同点。则图中B包含哪些细胞结构?。(填序号)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大液泡

  • 30. 小李测量雨花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端调,使横梁平衡;
    2. (2) 如图乙所示,雨花石的质量为g;
    3. (3) 将雨花石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丙所示,则雨花石的密度是多少?
    4. (4) 小李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丁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A、B分别代表雨花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A的密度(选填“>”、“=”或“<”)B的密度。
  • 31. 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 (1) 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 (2) 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 (3) 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 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 32. “水雾”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夏天开着空调的教室和寒冷冬天的教室,窗玻璃上都会出现水雾(水珠)。请判别两种情况下水雾分别出现在窗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并解释夏天窗玻璃出现水雾的原因。
  • 33.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是我们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1. (1) 老师给了一种物质,请小明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小明探究后作出了熔化图像如图一。根据图像小明认为这种物质是。(填“晶体”或者“非晶体”)
    2. (2) 小明继续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二所示。由图小明获得以下信息:甲和丙肯定不是同种物质,他的依据是:。甲的质量比乙的质量小,他的依据是:
    3. (3) 小明又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三中a线所示。实验时觉得加热时间太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改进了实验:他提高了水的初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在图三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34. 小米很小,直接测量直径有困难,我们可以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小米,将这些小米倒在浅盘上尽量铺开,使之只有一层小米紧接分布,在盘上放一有机刻度板,测出小米所占的面积S,利用d=V/S即可求出直径。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出分子的直径。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厘米的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厘米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1. (1) 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cm3 , 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cm。(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 (2) 在上述活动中,我们为什么要先将1mL的油酸溶解在大量酒精中配制成250mL油酸酒精溶液,而不是直接将纯油酸滴到水面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