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19-07-16 浏览次数:34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这些农具的使用(   )

    A .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2. (2017高一下·张家口期末)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
    A .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 .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 .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 3. 传统中国精益求精、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铸造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有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 图2对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有重要影响 C . 图3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 D . 图4展现了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
  • 4.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
    A . 历史解解释随时代变化面发生变化 B .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 .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 .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 5. (2018高一下·泰安期末)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 .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 .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6. 如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向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向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拍,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那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 .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B .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C .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D .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 7. 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
    A . 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 . 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 . 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 . 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 8. (2017高二下·双鸭山期中) 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

    A .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 . 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C . 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D . 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 9. (2019高三下·于都模拟)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
    A .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 10. 如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
  • 11. (2018高三上·江西月考) 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 .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 .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 .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 .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 12. 1920年,在查明创办人或主要投资人身份的46家银行中,由地主、军阀、官僚或买办投资的银行只有8家,军阀、官僚与工商业者合资经营的银行有5家,由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有33家。这表明A(   )
    A . 近代银行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 B . 一战使近代金融业快速发展 C . 近代银行发展有浓厚的封建性 D . 银行业发展有利于民族工业
  • 13. 中国读书人历來“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未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废除科举 B . 农业衰退 C . 实业救国 D . 重利轻义
  • 14.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
    A . 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B . 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C .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D .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 15. (2019·广州模拟)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 .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 1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
    A .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 .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 17.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
    A . 土地改革的进行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 人民公社的建立
  • 18. (2017高一下·江苏期中)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 .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 .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19. 如图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 .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 .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20. 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 . 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 C .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 .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21. (2017高一下·武威期末) “1954年入秋以来,……中国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 . 三年自然灾害 C . 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进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22. 如图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 . 男尊女卑的思想彻底消失 B . 传统服饰从丑陋走向美观 C . 民族服饰吸收欧美的风格 D . 女性普遍走向了思想独立
  • 23. (2018高一下·南充期中) 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这些情况(    )
    A . 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B . 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C . 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D . 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24.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

    A . 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 .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 .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 .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 25. 学者评论近代中国某一报刊:“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该报刊应是(   )
    A . 《昭文新报》 B . 《时务报》 C . 《民报》 D . 《新青年》
二、材料分析题(四大题,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官营手工业借用政治特权占据强大的垄断地位,国家又掌握着对流通领域的控制,这一切使得私营手工业在劳动力、原材料、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处于被挤压的劣势。而控制着大量资源的官营手工业的许多产品却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私营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屹《浅析明代官营手工业组织管理机制》

    材料三:“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商君农战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4. (4) 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 27. (2019高一下·开封期中) 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成立先施公司,主营百货、旅馆、游乐场等业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新产业与女营业员

    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张贴月余无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上海。

    材料三: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 (2) 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思潮?
    3. (3) 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

    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

    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

    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29.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材料三: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 (2) 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