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18-08-24 浏览次数:280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2017高二下·甘谷期中)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 精耕细作 B . 刀耕火种 C . 男耕女织 D . 自给自足
  • 2. 如图所示,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打通后,连接了东西方两大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同时也连接了不同类型的文明,因此丝绸之路又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该运河在当时承载的文明有(    )

    1世纪左右丝绸之路上主要文明区域

    A . 万民法 B . 冶铁技术及铁器 C . 青花瓷 D . 马铃薯、西红柿
  • 3. (2017高一下·武威期末)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    )

    A . 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 . 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C . 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 .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 4.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 . 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 . 明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 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 5. 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织造局(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宫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 .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 .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7. “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西班牙)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这是15世纪末某国王和某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据你推测,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
    A . 迪亚士 B . 哥伦布 C . 达·伽马 D . 麦哲伦
  • 8. 徐吉责在《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中提到:“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挑战。160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为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蓬勃发展,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是(    )
    A . 光荣革命提供了自由保障 B . 广阔的市场的挑战 C . 科学技术发明提供动力 D . 英国皇家学会的推动
  • 9. (2017高二下·甘谷期中)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    )
    A . 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 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10.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 .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 .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1. (2017高一下·兰州期中)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2.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导致(    )
    A .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 .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 .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 13. 1910年春节当天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商人元旦必手笼箭袖,仿宫派也;地方绅董初三日穿补褂拜年,忘忌辰也。” 材料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特征是(    )
    A . 欧风美雨 B . 西学东渐 C . 洋为中用 D . 中西并存
  • 14. “亲爱的彼得:你在那边还好吗?……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去集市上用羊肉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肉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了……你的安娜”。你认为这封书信应写于苏俄(联)(    )
    A .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 .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 .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 15. 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边或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的结果 B . 计划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C .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 . 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 16.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

    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时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 A        B . B        C . C        D . D
  • 17. 1929年,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胡佛政府(    )
    A . 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 . 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 . 从根本上克服了经济危机
  • 18.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与此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
    A . 实行美元贬值 B .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C .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 .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
  • 19. 进入90年代,福特公司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完成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的时间由原来的2周缩短到2小时,处理人员由500人减少到柯150人,公司投资800万美元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第一年就节省成本2.4亿美元。福特公司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自由放任的政策 B . 国家干预政策 C . 混合经济的实行 D . 新经济的实行
  • 20.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
    A .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成立人民公社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实行公私合营
  • 21.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提到:“伴随着发展社会生产力上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而来的,是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2. 下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

    A . 20世纪50年代初期 B . 20世纪50年代末期 C . 20世纪60年代末期 D . 20世纪70年代末期
  • 23. 上世纪50年代有以下顺口溜:“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油……”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势 B . 苏联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打下的良好基础 D . 外交上的“一边倒”
  • 24.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文中的“大会”指的是(    )
    A .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 . 中共八大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十三大
  • 25.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慵懒、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在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材料观点相符(    )
    A .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6. 《改革的开路先锋任仲夷》一书写到:“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盒火柴提价两分钱,都要到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材料反映的意图是(    )
    A . 统一意见形成共识 B .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C . 政府要下放权力 D . 增强企业活力
  • 27. 20世纪40年代的某经济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这一宗旨适用于(    )
    A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 世界银行 C .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28. 联邦德国前总理阿登纳曾说:“欧洲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目标是要一步一步的,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接着政治一体化,最后军事一体化,从而达到欧洲的统一。”欧洲向政治一体化方向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是(    )
    A . 欧元的启动 B .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C . 欧盟的成立 D .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 29. “与此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却迅速增加,1938年为145.1亿美元,1945年增加到200.8亿美元,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了‘怀特计划’,……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据材料分析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的经济因素是( )
    A . 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B . 英国与美国是同盟关系 C .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D . 英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威胁
  • 30. 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淮安市加快建设新能源、节能环保、大宗商品港口物流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此过程中,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资金援助(    )
    A . B . C . D .
  • 31.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材料中“黄星的蓝色抹布”指的是(    )
    A . 欧洲联盟 B . 联合国 C . 亚太经合组织 D . 北美自由贸易区
  • 32. 2015年12月,有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成立,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以下有关亚投行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亚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发展 B . 二战以来世界金融体系发生根本改变 C . 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D . 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很大的提升
二、<b >非选择题</b>
  • 33. 任何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确立、发展都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1. (1) 材料一中“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他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 (3) 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好”在哪里?中国在借鉴、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同时,是如何调整自身经济建设道路的?
    4. (4) 假如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 34.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 35.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 (1) 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