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铟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 (1) 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2. (2)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
    3. (3)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4. (4)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多选)。
      A .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 . 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 .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