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 (2)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 (3)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4. (4)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第③段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5.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主要作用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的物候规律。 C . 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在文中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 D . 第⑤段划线部分交代了本段中所举例子的来源具有权威性,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 (6) 下列说明方法选文中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   )
      A . 下定义 B . 列数字 C . 作比较 D . 打比方
    7. (7)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不因季节的差别而有差别 B . 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比大连早一个星期。 C . 秋冬季节,山越高,气温越低。 D .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寒冷,春天温和。
    8. (8)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B . 介绍每一个因素都举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D . 选文突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