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材料二: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摘编自《新陈代谢》(1912年的《时报》)

    材料四:1919年10月10日,在纪念武昌起义8周年之际,面对国内军阀割据的现实,孙中山不无哀痛地说:“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摘编自张晨怡《教科书里没有的民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一、二,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三民主义”指哪三大主义?其核心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不得摘抄原文)。根据材料四,说明孙中山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