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礼俗称谓

更新时间:2024-05-20 浏览次数:13 类型:三轮冲刺
一、单选题
  • 1. (2024九下·长沙开学考) 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告诉用“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B .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讲求对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C . 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瞻”“子美”“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D .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重五节”,主要习俗有挂艾枝、悬菖蒲、竞渡、禁火寒食等。
  • 2. 下列口语交际的情境中符合礼仪的一项是( )
    A . 舅舅春节驱车来你家,你说:“舅舅,您驾车劳顿,令尊还没回来,我为您泡上一杯白茶,代他表示歉意和欢迎。” B . 舅妈随车来你家,你说:“舅妈,清茶七分满,情意装满杯。看您因长途颠簸面容憔悴,气色不佳,请喝杯红茶暖胃驱寒。” C . 你陪表哥去医院看病,在医院,你说:“表哥,医生说你是拉肚子,既来之则安之,祝你宾至如归。” D . 你打算送点特产给外公,你说:“外公,您今年多少岁了? 我们这儿盛产天麻,吃点天麻,可以延年益寿,现惠赠给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 3. 如图的动作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礼节?(     )

    A . 范进向他作揖 , 坐下。 B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 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D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 4. (2022九上·洛阳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泊桑,英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 昆曲、京剧、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游园》《贵妃醉酒》《女驸马》。 C . 古代常用“社稷”“垂髫”“桑梓”“丝竹”作为国家、小孩、家乡、音乐的代称。 D . 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 5. (2024九下·临湘开学考) 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 .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 . 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 .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
  • 6. 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 . “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 . 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 . 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 7. (2023九上·肇源期末)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此书由西汉刘向校录编订。 B . 《简·爱》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C . 散文诗《海燕》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 . 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 8. (2023七上·花垣期中) 下面是从小鑫的积累本上摘录的4条笔记,请找出粗心的小鑫唯一写对的一条( )
    A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记录其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B . 端午节吃粽子、挂菖蒲,重阳节登高望远、喝菊花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 . 《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 曹操,字梦得,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 9. (2023九上·邵阳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谪”谓官吏因罪隆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通常是升职。 B . 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官府的文书,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 .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弱冠指青少年,束发指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感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D . 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 10. (2023·西峡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B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 .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来分别指代家乡、学生、月亮和音乐。 D . “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 11. (2024·) 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 .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始龀”指七八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D .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 12.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史书众多。我们的课本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史书。比如《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 .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时明月汉时关”,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C . 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D . 乐府本是古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名称。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的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 13. (2024七下·印江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常言的“二十而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就要“加冠、弱冠”,表示已成年;“而立”之年,则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则指人到四十岁。 B .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选自其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C . 1939年春天,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关头,诗人光未然创造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是第二乐章。 D . 奥本海默是美籍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 14.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昨天打扫教室卫生的人不是小张,而是小李。”这句话为复句,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B . 中华诗文中有不少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指信使,“丝竹”指音乐,“垂髫”指老人,“社稷”指国家。 C . “表”即奏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与“说”“铭”一样,都是议论性文体。 D . 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 15.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 .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 . “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 . 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 1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为其首篇。 B . 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常见的谦词还有“在下”“小女”“家母”“鄙人”等。 C .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D .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经典,里面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这六个条例被称为“六书”。
  • 17.  周末,小宇到小雯乡间老家搜集资料,请你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小宇见到小雯的爷爷,问:“爷爷贵庚?”爷爷说:“今年七十八。” B . 爷爷听小雯介绍小宇上周刚获得市作文大赛一等奖,连连祝贺“恭喜恭喜!”小宇说:“同喜同喜!” C . 小宇看到乡间一则宣传语“孝感天下,情润山水。”他这样断句:“孝/感天下,情/润山水。” D . 小雯介绍说,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赏菊……
  • 18.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元”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有五律和七律。 B .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C .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陆游。 D . 《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 20.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 . 《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也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C .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 .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大多与头发有关,除了《桃花源记》中学习的“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若冠、而立等。
  • 21. 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两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 . 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 . 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 .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
  • 22. (2024八下·信宜月考)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 . 清明、数伏、冬至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B . 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C . 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D . 古人常以折柳相赠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
  • 2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B .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C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是指黄毛丫头,也就是指小孩。 D . 《小石潭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 24. 以下是知识科普小手册中的四个词条,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 谦辞———古人在日常交谈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 B . 律诗———通常每首诗有四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比如《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对仗句。 C . 排比——古代散文有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比如《(孟子)三章》就使用了大量排比句,使得文章极富气势。 D . 表———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卑微、恳切。 比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 25. (2024七下·石林开学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如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称男子二十岁为“加冠”。 B .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C .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我们学过他的《无题》《夜雨寄北》。 D . 《济南的冬天》,作者鲁迅。他是我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 26. 下列有关敬辞和谦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愚”是谦称自己不够聪明,“鄙人”是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B . 读书人常常谦称自己为“小生”“晚生”“晚学”等,“在下”是谦称自己的地位不高。 C . 在称呼对方时,中国古人常常抬高对方。比如,称对方为“阁下”,表示对方身份较高;称对方为“足下”,表示自己的身份在对方之下。 D . “令”是美好的意思,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自己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 27. (2021七上·赣州月考) 下列语境中,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 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B . 您的光临,让敝店蓬荜增辉。 C .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 D . 你家老母让我给你说,这个周末一定要回家。
  • 28. (2021七上·永嘉月考) 下列加点的“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瓯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不才,有一事请教。” B . 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小越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 . 朋友问候小瓯生病的母亲,小瓯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 . 朋友询问小越妹妹的婚姻状况,小越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 29. (2020七上·新邵期末) 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时“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表示成年。 B . “文房四宝”是指书房中常备文具,指“笔、墨、纸、扇”。 C . “命运”、“能够”、“笔直”、“什么”分别是名词、量词、形容词、代词。 D . “尊君”与“家君”是敬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 30. (2020七上·衢州期末)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 . 谢道韫的咏雪名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为后世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 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 . 古时, 30 岁称“而立之年”,40 岁称“知命之年”,50 岁称“耳顺之年”。 C .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 . 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 31. 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 , 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 , 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 32. (2020七上·德惠期末) 口语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划线词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令尊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B . 今天是我们家搬入新居的好日子。酒席上,爸爸笑着对大家说:“各位高朋光临寒舍,是我们全家莫大的荣幸,在此身深表感谢!”邻居老张马上站起来说:“愚兄见外了,远亲不如近邻,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啦。” C .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D . 你的语文老师应邀参加班上举行的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 33. (2020·瑞安模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三年。 B . 我与恩师的合影一直惠存至今,因为它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 C . “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 D . 古人常以“豆蔻”“而立”“花甲”代称十三四岁、三十岁、和六十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