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共同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5-20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
  •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 言(zhēn)   下(huī)    惊(hài)    间不容(fā) B . 守(gè)      积(zǎn)    师(chán)  揉造作(jiǎo) C . (yì)     渎(xiè)    见(piē)    自惭形(huì) D . (è)       和(tiáo)   掠(jié)    忸作态(niē)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恍若     羡慕     贸然     富丽堂皇 B . 剪影     琉璃     广袤     形消骨立 C . 赃物     旁鹜     杜绝     大发雷霆 D . 秘诀     涵养     遵循     附庸丰雅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则消息报道了国庆阅兵的整个过程,犹如抽丝剥茧 , 写得细致而有条理。 B . 有着四十年教龄的张教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生,如今已是李代桃僵 C .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引领一场崭新的网络技术革命。 D .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联系与经济往来与日俱增 , 突显出大国风采。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重视经典古文,弘扬传统文化。 B . 我国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太阳能、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 C . 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受到了启发并决心发展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D . 作为太阳系唯一的恒星,不仅太阳影响地球的气候,也是空间天气现象的主要引发星体。
  • 5.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尊重。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材料一: 以前,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

    材料二: 前几年,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传统节日也变成“玩乐节”。例如春节期间,逛商超、品美食、看电影、境内外旅游成为不少人过节的选择。各大商场到处广告密布,促销音乐欢天喜地,明星卖力助阵吆喝,商家高喊甩卖,网上人流如织。

    材料三:今年清明节期间,恰逢都江堰建堰2279周年,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中国·都江堰放水节”除了延续“拜水大典”传统的活动环节外,还新增了“百分百还原” 古法放水、农耕生活等古人生活风貌的环节,再现历史的经典,展现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多元社会文化。

    文化现象:

  • 6. 阅读下面语段,联系全段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节日意味着什么?有人回答,洋节就是“买买买”,。这样的答案,或多或少代表着一部分人对节日刻板的印象:消费的狂欢和“舌尖”的盛宴。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君不见,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殷殷期盼;;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团圆”。 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对节日的一种粗浅解读,过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成为了热门的社会现象,这源于

  • 7.  文言文阅读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予(将)游于鼓山……前一日,阴云作雨,应候如秋冬。予慨三农之有望,患斯行之弗果。是晨,忽风自东南来,席卷云霾,旭日辉辉 , 出于天表,花气鸟声,川容谷态,与夫远山秀色转生清丽。彼造化者,若先意而待人也。遂登绝顶遍观幽胜感民物之熙和乐太平之有象。春秋融液 , 心神怡旷……同游索予曰:“阴晴聚散,良会几何,斯一时之胜事,当记其略也。”于是乎书。

    (节选自唐珣《鼓山胜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应候:顺应时令节候。②辉辉:光亮耀眼的样子。③融液:犹言融为一体。

    1.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至若春和明    景:日光 B . 长烟空      一:全,都 C . 神怡      旷:开阔,开朗 D . 斯一时胜事    之:助词,不译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登绝顶/遍观幽胜/感民物之熙和/乐太平之有象 B . 遂登绝顶遍/观幽胜感/民物之熙和/乐太平之有象 C . 遂登绝顶/遍观幽胜感民/物之熙和乐/太平之有象 D . 遂登绝顶遍/观幽胜/感民物之熙/和乐太平之有象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写出晴朗的天气里洞庭湖景色开阔明媚的特点。 B . 甲文描绘了迁客骚人心神舒畅,忘怀得失,欣喜至极的情态。 C . 乙文写出了由阴转晴的天气里鼓山景色清丽秀美的特点。 D . 甲乙两文均表现了作者感念社会和乐太平,觉得心神欣悦舒畅的情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予慨三农之有望,患斯行之弗果。

  • 8. 古代诗歌阅读。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怡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这个字。 B . 诗歌描绘雨后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表达了诗人春日里访友不遇的无奈之情。 C . 诗中“依”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D . 尾联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
    2. (2) 诗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中,“过”字与“随”字用的妙,请作赏析。
  • 9. 名句名篇默写
    1. (1) ,雪拥蓝关马不前。
    2. (2) 露从今夜白,
    3.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 (4) 不应有恨,
    5. (5) 《行路难(其一)》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从教育方面来说,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却看到在社会中,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却早已式微(注:泛指事物衰落),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诚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所说:“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围绕升学率展开,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不断得以强化,而无关项目则无人问津。虽然教育部门将升学率从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愈演愈烈,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本人都被裹挟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怎么可能得到重视?

    ④从家庭教育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怕累着孩子,二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还有家长认为,AI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劳动。这种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而且厌恶劳动,轻视劳动,更有甚者成年后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和“啃老族”。事实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变化的只是劳动的内容和手段,而劳动本身不可少,劳动教育不可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段时间一则日本幼儿园里儿童们有条不紊地自己打饭、吃饭、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的视频刷爆网络,看到那些孩子所展现出的惊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再看看我们的不少孩子,吃饭要人喂,穿衣要人帮,更别说收拾自己的房间了。我们这些一味溺爱孩子,包办孩子一切的家长难道不感觉羞愧并深刻反思吗?

    ⑤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曝光率高。这种导向之下,各路明星占据着网络流量,而那些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则备受冷落。例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消息发布的同一天,正赶上某位明星结婚,前者的新闻关注度远远不及后者。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很多青少年一味崇拜娱乐明星,很多学生的理想也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赚快钱,出大名……王健林曾说年轻人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一个亿。对此任正非痛心疾首道:这个国家不能像互联网一样,一天牢骚怪话,不干活,然后动不动搞个小目标就挣很多钱。这是毒害青少年,青少年还得奋斗!任正非所痛批的,正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忽视和漠视。

    ⑥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让我们对各个领域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肃然起敬的同时,更应该警醒我们: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孩子只有从小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长大后才能长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主动作为并有所作为。

    (摘编自刘水凌《刻不容缓,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形成人的本质。 B . 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不能被淡化、弱化。 C .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劳动教育都不可缺少。 D . 当前,全面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们看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 B . 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C .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劳动本身都不可少,劳动教育都不可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D . 对于成功的定义,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多、曝光率高,这种导向之下,很多学生的理想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赚快钱,出大名……
    3. (3) 下列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作者引述马克思有关劳动的观点,又从教育的角度阐述劳动的意义,让自己的观点有了稳固的依靠。 B . 文章第③④段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个角度逐一剖析,指出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家长“两怕一依赖”,是导致劳动教育受冷落的其中两方面的原因。 C . 文章第⑤段罗列的种种社会现象,论证了“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这一观点。 D .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紧紧围绕“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比,展开论述。
  • 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似乎成为了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A5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 . 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呈上升状态,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5——2016年。 C . 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 . 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两次上升、两次下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最初叫“农家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到如今已发展成相对高端的“民宿”了。 B . 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绝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国家还将通过扶持政策,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 D . 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说出四点。
  • 1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䦆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䦆头举过头顶,䦆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䦆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䦆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䦆一䦆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䦆下流去和消失。翻地劳作。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䦆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䦆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 . 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 . 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 . 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2. (2) 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三、名著阅读(共6分)
  • 13. 下列有关《艾青诗选》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光明”和“土地”,借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希望。 B . 艾青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C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D . 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歌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如《光的赞歌》中,诗的开头“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和结尾“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寥寥几笔,形神毕现。
  • 14. 从选择意象和表达主旨的角度看,下面哪组诗句不是艾青所写?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B.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C.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的目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四、写作(60分)
  • 15. 青少年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大家对此看法不一。对此你有什么观点?请确定自己的观点,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超过200字。
  • 16. 作文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习总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自拟题目 , 写一篇文章。

    要求: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