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4年历史中考一模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3分,共96分,每个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 (2023·营口) 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 .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 .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 .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 挽救中华民族 B .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 推翻清朝政府 D . 建立民主共和国
  • 3. (2023·赤峰) 《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A . 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 .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 . 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 . 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 4. (2023·济宁) 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下图漫画《日本的今昔》(1940年刊载于《抗战漫画》)的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 . 展示作者对中日版图的想象 B . 提醒国人日本即将全面侵华 C . 坚定国人夺取抗战胜利信心 D . 强调中日两国关系始终亲密
  • 5. 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    )
    A . 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 .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 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6. (2023·扬州) 对比图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B .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7. (2023·哈尔滨) 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8. (2023·通辽) 根据现有史料可知,人类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古代文明。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域,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表明世界古代文明( )
    A . 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B . 体现明显的多元特点 C . 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D . 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 9. 玉米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物种,16世纪以来广泛见于欧洲和中国的书籍中(如下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A . 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商品贸易往来 B . 玉米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 C . 新航路开辟后带来了全球物种交换 D . 玉米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广泛种植
  • 10. (2023·天门) “1820年,英国的手摇纺纱机工人有240000人,到1840年减至123000人,到1856年时只剩下3000人。其中部分工人找到了操作新式动力织布机的工作,但是许多人因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而陷入贫困。”出现材料中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产生了抵触情绪 B . 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新兴工业部门 D . 环境恶劣导致从事手工劳动人数减少
  • 11. (2023·苏州) 下图是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图中省略号部分最有可能是(    )

    第十二章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早期工人运动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

    第三节  第一国际

    A .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 法国独立工人运动的勃兴 C .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D . 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
  • 12. (2023·宜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 . 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 . 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 . 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 . 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 13. (2023·菏泽) 1932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出版了大量肯定苏联的书籍,如《苏联工人》、《社会主义计划》、《走向苏维埃美国》。这主要是基于苏联( )
    A .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B . 农业集体化的成就 C . 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D . 社会主义模式形成
  • 14. 1955-1961年,美国国务院数次邀请一些文化学者,出访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希望利用他们的影响加强与盟国的联系;同一时期,苏联在一些东欧国家出版发行相关文艺作品,以增进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其背景是(    )
    A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B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 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冷战对峙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5. 某中学学生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表提纲。

    改革创新

    商鞅变法

    俄国1861年改革

    道路创新

    井冈山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请你帮他提炼一个关于“创新·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不少于200字。

  • 16. 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各国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强”“求富”的运动,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以牛顾、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年年递增4.8%。

    ——摘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积,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