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把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截至1949年底,除了东北、西藏、新疆等地区外,人民币已基本占领全国市场。这一举措(   )
    A . 变了原有的经济政策 B . 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C . 推动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D . 消灭了非法投机活动
  • 2. (2015·鄂州)

    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图1)、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图2),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

    A . 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 .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 . 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 . 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 3. 如下图为画家钱大昕创作于1951年《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画右侧有“抗美援朝”“爱国公约”等文字。该宣传画反映了(   )

    A . 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 . 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 4. “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 . 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 . 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 . 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 . 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 5. 右图是1952年的一幅漫画,图中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 B . 土地性质发生根本变革 C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 6. 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 . 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 . 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 . 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 7. 如图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   )

    A . 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 B . 有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 C .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 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翻版
  • 8. 如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 .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 .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 .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 . 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 9. 1956年,山西解虞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燎原社在农村忙碌的时节组织了“农忙托儿组”12个,集体照看孩子141个,办了3个幼儿园,经常照管124个孩子。燎原社的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 B .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 . 体现了公私合营的特征 D . 助推土地改革落到实处
  • 10. 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主题思想极为鲜明,其正面与背面选取的图案如表所示。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   )

    面额

    正面图案

    背面图案

    1元

    女拖拉机手

    天山放牧

    2元

    车床工人

    石油矿井

    5元

    炼钢工人

    露天煤矿

    10元

    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

    天安门

    A . 体现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 B . 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 .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需要 D . 展现了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11. 如图是国务院批转的一份文件通知,其主题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 高校应当向广大工农开门 B . 加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C . 恢复长期中断的高考制度 D . 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3年7月,“文化大革命”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①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②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③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④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综合题
  • 13.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与恢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和年代尺信息提示,分别写出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及B处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基础”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2. (2) 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 (3)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 (4) 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摘自新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80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正式使用"开放"一词,并将它与对外经济政策相联系……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

    ——沈迅《浅论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渐进发展及其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三、识图题
  • 15.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请任意选取其中一个时间段,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